分享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在语言-王德峰

 衆妙之門 2022-11-29 发布于陕西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异,在今天这个资本全球化的时代,会不会被抹去呢?

在西方诞生的资本,造成了真正的世界史,它结束了各个民族孤立发展的历史。世界通史是资本带来的。资本诞生于欧洲,但它一定要突破欧洲的疆界来征服世界,因为资本是这样生存的:资本的生存就是资本本身的增殖,资本一旦停止增殖,它作为资本就死掉了,它变成了消费基金。以资本为主导、以资本逻辑为原则的现代人类的经济生活,不可以停止资本的增殖。

既然资本的生存方式就是它的增殖,这就意味着它必须把全世界的人的消费需要看成是它的市场,把整个地球的自然资源看成是它增殖的材料,于是,它一定突破欧洲的疆界,去征服非欧洲民族,从而带来了世界史。

由资本的逻辑所要求的社会关系的主导原则是什么呢?是在独立的个人之间建立以理性为基础的契约。于是,人权的原则和人道主义的原则被广泛地接受。在中国文化中所体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关系,似乎只存留在我们中国人的记忆之中了。

文章图片1

事情真的会如此演变下去,直到有一天,中国文化以及从中国文化精神中所形成的社会原则只成为历史的回忆?

面对这样一个问题,我想,国学社的同学,进入中国古典学问的研究之中,就是为了探讨当下之中国重建精神家园的思想资源究竟在哪里?以及,以儒家为主导的中国文化精神的现代化,是否可能?再以及,与此相关联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否可能?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离不开中国思想做基础。也就是说,这是一个中国文化精神传统与马克思学说的关系问题。

因此,我们今天讨论的问题,其实是全民所关心的基本问题。

我相信,资本的全球化不可能夷平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假如夷平的话,全世界的人类只有一种文化精神,只有一种思想,只有一种智慧,而这绝不是我们可以期待的美好的远景。

假如全体人类只有一种思想,只有一种智慧,那就是思想和智慧的结束。

我们中国人还是中国人,这一点恐怕是不用怀疑的事情。

80后90后,在成长的过程当中一度认为他们是世界公民,“中国人”只是一个种族的概念。我儿子在成长的过程当中就会这样想,因为他读书的过程,进入小学、初中、高中,课程体系基本上是从西方引进的,只有少数课程科目,比如说历史课里边有一点中国历史,语文课里边有一点古典诗词,这算中国文化的,至于数、理、化、外语都是从西方引进的学问,再到大学的学问体系,大家都可以看得很清楚。国学只有很小一块,是吧?

但是,我们无论是怎样在西方的知识体系和学问体系当中成长,我们的业余生活无论是怎样地欣赏好莱坞大片,读西方的书,吃麦当劳、肯德基,西服革履,我们变成了西方人没有?我们还是中国人。

80后现在逐渐认识到这一点,越是到海外去留学的80后,越是更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他们在西方国家生活,在短短的三个月里,一定会遇到cultural shock(文化震荡),他们终于意识到自己还是中国人。

我们现在要问,为什么向西方学习了一百多年的这个民族,每一代的年轻人都曾经崇拜西方、向往西方,我们却始终学不成西方人?其根源在汉语。

文章图片2

我们如何理解语言?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语言,就会认为语言属于人这种高级的动物,人比其他动物更聪明,发明出一套符号工具系统,用一个个词语做符号,给外部事物贴上一个个标签,再把这些符号组织在一个句子里边,用一个个句子来保存和传达信息和知识。这样来理解人类的语言,就是关于语言的科学观点。

这种科学观点只是把人类的语言当成符号工具,但语言是人类存在的家。

“人以语言之家为家”,这是海德格尔的一句非常重要的话。

动物没有语言,除非你在比喻的意义上说。动物没有语言,所以动物没有“世界”,只有“环境”。人有语言,于是人有一个“世界”:大地山川,星辰河流,向人呈现出来;万事万物,整个宇宙,向人呈现了,因为人在语言中。

人类对世界的基本经验,是在语言中的经验;人对世界的基本理解,是在语言中的理解;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所形成起来的最基本的生存情感,也是在语言中形成起来的。人的基本的人生态度,也是在他所在其中的母语给他的。所以,只要汉语存在一天,我们就仍然在中国思想中,我们因此仍然是中国人。这是一个基本判断。

除非有一天,汉语消失了,我们才不在汉语所积淀和保存的中国思想和智慧里了,也不在汉语所凝聚和保存的人生态度、生命情感和世界理解之中了。一种语言的消失,是对世界的一种理解框架的消失。所以,我们不管怎样向西方学,我们仍然是中国人,根源就在汉语。

文章图片3

西方文化的源头

西方文化,要从它的源头说起。源头是,在有哲学之前已有宗教,即原始宗教。希腊的神话很发达,还发展出神谱学(哲学的前身)来。希腊的原始宗教构造出一个超现实的世界,这个世界在奥林匹亚山上,最高的神是宙斯,还有诸神,诸神之间的关系有它的道德法则、道德秩序……希腊人用这样一种原始的宗教和神话,构造出一个和人世间不一样的世界:神的世界。

构造这个神的世界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让人间的秩序有神圣的保证,有神圣性。而中国人却不需要这一点,中国人建立的社会秩序是以血缘做基础的,一开始就是亲族制度,然后上升为政治上的关系。

为什么有这样一个差别?追溯它的根源,首先是地理环境。中国是广大的内陆国家,中国人很快地从游牧生活转入农耕文明,在土地上建立起自然的村落和定居的生活。在一个自然村落里,人与人的关系都有血缘关系可以追溯,谁是我的伯伯,谁是我的叔叔,谁是远亲,都可以追溯得很清楚。这样一种定居的自然村落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生活关系,可以用亲族关系做基础来奠定其社会秩序。

古希腊的文明是爱琴海文明,多岛屿的地理区域,常会发生这样的现象:一个部落为了寻找到更好的自然环境,殖民到另外一个岛屿上去。海上殖民运动频繁地发生,于是,不同的部落会在同一个岛屿上相遇,他们如何和平共处呢?他们无法像中国人那样按照血缘关系、亲族制度来建构社会秩序,他们只有一个办法:契约

如果三个部落共居于一个岛屿,这三个部落之间的关系不可能用血缘做基础,只能建立契约。但契约是人定的,也可以被人破坏,所以要让契约神圣,其方法就是构造一个神的世界。用神与神之间的秩序、道德,来规定人间的秩序。让人间的秩序有神圣性,这就是西方在哲学之前的宗教的基本任务。

宗教的本意是什么?是恢复人与神之间所订立的契约,这正是religion这个词的本意。人类社会的罪恶都来自人破坏了人与神之间所订立的契约,于是人受到了惩罚,而重建这个契约,就是宗教。重建人与神之间的契约就是宗教的活动。

这一点告诉我们,在西方哲学起步之前,西方的宗教思想已经区分出两个世界了:一个现实世界,一个神的世界;一个此岸,一个彼岸。然后哲学才起步。哲学起步后不久,出现了苏格拉底这样的人物,后来又有他的学生柏拉图。柏拉图建立起第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柏拉图的哲学,概括地说,就是:

理念论

柏拉图不再用宗教的语言说话。他凭理性说话,要用理性的语言同样构造出一个彼岸的世界来,这个世界就是理念世界。

由柏拉图的理念论产生出一个重要的结论:现实世界是不完善的。因为现实世界由感性事物构成,而感性事物都是对理念的不完善的模仿——天下没有任何一把具体的锤子,可以被称为锤子之理想。假如一个丹麦人举起他们所造的锤子,向全世界各民族宣布:这是唯一真正的锤子。这话就很荒唐,不是吗?所以,感性事物都是对理念的模仿,并且一定不完善,于是又一个重要的结论来了:

现实世界的缺陷来自它跟理念之间的差距,所以世界应当被改造。

西方自从柏拉图思想成为传统以后,改造世界的要求就不断被提出来,为什么?

第一,现实世界被发现有缺陷。怎么发现的?因为心中有理念,拿理念来对比现实,现实就有缺陷了。第二,有了缺陷怎么办?改造它,让它更接近于理念,这叫进步。这个逻辑,完全可以用来说明锤子的历史。我们今天的锤子,跟原始的锤子,形态差别很大,我们有了水压机,这就是现在的锤子,形态上跟最初的锤子差别很大,而且,这同时代表着从原始的锤子到今天的锤子的进步。

所以,西方一定提出历史进步论:世界应当被改造,因为它只是不完善地模仿了理念,要克服它的缺陷,而每一次克服都带来一次进步。

理念论表明西方文明跟中华文明有根本的差异。

我们中国人可曾想过要改造世界?

今天确实想了,这是因为受西方的影响,以前只想到天人合一。

在中国思想、中国文化精神当中,永远发展不出西方的技术来。我们改变自然物的方法不是处理它,不是改造它,而是更好地实现天人合一,其原则是艺术。手工业劳动者的技艺不是技术,这是两种不同的关于自然的态度。

我们拿中国思想来跟西方思想做比较,所达到的最基本的认识是两条:

第一,在中国思想中并不包含此岸世界与彼岸世界的区分。

第二,中国人所能接受的真理,不是逻辑的真理,是生命情感的真理。

文章图片4
文章图片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