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造林技术规程

 察汗河黑泉书屋 2022-11-29 发布于青海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人工造林(含迹地人工更新)、飞机播种造林、封山封沙育林技术的内容和要求。 

本规程适用于全国国有造林、集体造林、个体造林和各种形式的合作造林。 

2 引用标准 

GB2772林木种子检验方法 

GB6000主要造林树种苗木 

GB7905油桐丰产林 

GB7906油茶丰产林 

GB7907核桃丰产与坚果品质 

GB7908林木种子 

GB9982板栗丰产林 

GB10016林木种子贮藏 

GB/T15162飞机播种造林技术规程 

GB/Tl5163封山(沙)育林技术规程 

LY1000容器育苗技术 

LY1058日本落叶松速生丰产林 

LY1059毛竹林丰产技术 

ZBB64001杉木速生丰产林 

ZBB64002长白落叶松、兴安落叶松速生丰产林 

ZBB64003红松速生丰产林 

zBB64004柠檬按速生丰产林 

ZBB64006杨树人工速生丰产用材林 

ZBB64007马尾松速生丰产林 

ZBB64008枣树丰产林 

ZBB64010水杉速生丰产用材林 

ZBB64011湿地松速生丰产用材林 

3  总则 

3.1为规范造林技术,提高造林成效,加快森林资源的培育,充分发挥其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细则》,制定本规程。 

3.2建立和健全技术责任制度,积极推广应用先进的造林技术和新的科技成果,不断提高造林成效。 

3.3造林要同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保护相结合,提倡多林种、多树种造林。 

4 林种确定 

4.1防护林 

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营造防护林。 

4.1.1水源涵养林 

在江河源头、山地丘陵、湖泊和水库周围应营造水源涵养林。 

4.1.2水土保持林 

在容易引起水土流失的地带,为减缓地表径流,减少土壤侵蚀、防治滑坡和泥石流,保持和恢复土壤肥力,营造水土保持林。 

4.1.3防风固沙林 

在流动、半固定沙地,受风沙危害的城镇、村庄、农田、牧场、工矿区、公路、铁路、水利设施等周围,应营造防风固沙林。 

4.1.4农田牧场防护林 

受风沙(含干热风)危害的农田、经济林园、苗圃、草牧场应营造防护林,保障农牧业稳产高产。 

4.1,5护路林和护岸林 

在铁路公路两旁、河流渠道两侧、湖泊水库周围、海岸,应营造护路林和护岸林,亦可与农田牧场防护林、防风固沙林、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相结合设置。 

4.2用材林 

4.2.1选择立地条件较好的宜林地营造用材林。 

4.2.2按经营水平营造一般用材林和集约经营用材林(即速生丰产用材林)。 

4.2.3用材林实行定向培育,以提供建筑、纸浆、矿柱、人造板、家具等用材。 

4.3经济林 

在交通及经营管理较方便,土壤和水源条件较好的宜林地营造经济林,以生产干果、水果、食用油料、饮料、调料、香料、木本蔬菜、药材和工业原料等。 

4.4薪炭林 

在农村、牧区燃料短缺,薪材不足的地方,选择距居民点较近的宜林地营造薪炭林,亦可通过封山(沙)育林和残次林改造发展薪炭林。 

4.5特种用途林 

为保护和美化环境、教学、科学试验、繁育良种和服务国防,营造风景林、试验林、种子园、母树林和国防林等。

5树种选择 

5.1基本原则 

5.1.1坚持造林地立地条件与树种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的一致性,做到适地适树适种源。 

5.1.2根据造林目的选择树种(含品种,下同)。 

5.1.3因地制宜地确定针叶树种和阔叶树种、乔木和灌木的合理比例,选择多树种造林,防止树种单一化。 

5.1.4充分利用优良乡土树种,积极推广引进取得成效的优良树种。 

5.1.5选择具有较好的稳定性、抗病虫害能力强的树种。 

5.2树种选择要点 

5.2.1防护林 

5.2.1.1应根据防护对象选择适宜树种,一般应具有生长快、防护性能好、抗逆性强、生长稳定等优良性状。 

5.2.1.2营造农田、经济林园、苗圃和草牧场防护林的主要树种还应具有树体高大、树冠适宜、深根性等特点。水湿地区的树种还应具有耐水湿的特性。经济林园防护林树种不能与林园树种有共同病虫害或其间寄主。 

5.2.1.3严重风蚀、干旱地区,要注意选择根系发达、耐风蚀、干旱、沙压的树种。 

5.2.2用材林 

5.2.2.1树种应具有生长快、干形通直、材质好等特性。 

5.2.2.2对珍贵用材和具有特殊用途的树种亦应有计划发展。 

5.2.3经济林 

5.2.3.1应具有优质、高产的性状。 

5.2.3.2根据市场需求,重点发展名、特、优、新品种。 

5.2.4薪炭林 

5.2.4.1树种应具有生长快、生物量高、萌芽力强、热值高、燃烧性能好等特性。 

5.2.4.2适应性强,在较差的宜林地条件下能正常生长。 

5.2.5特种用途林 

树种应具备特种用途所要求的性状。 

5.3造林分区及主要造林树种 

见附录B(参考件)。 

5.4主要造林树种适生条件 

见附录C(参考件)。 

6混交造林和树种更换 

6.1混交造林 

6.1.1为提高人工林的抗逆性能和综合效益,维护和提高林地生产力,应因地制宜地营造混交林。 

6.1.2提倡利用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相结合的方式形成混交林。 

6.1.3混交方式,根据树种生物学特性和立地条件选择适宜的混交方式。 

6.1.4提倡针叶树种与阔叶树种混交、乔木与灌木混交,在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严重的地区,应加大灌木树种的比重。 

6.1.5更新造林时,尽量保留、诱导能与更新树种共生的幼树,使之形成混交林。 

6.1.6对现有幼龄、中龄纯林,必要时可改造为混交林。 

6.2树种更换 

为保持林地生产力,对引起地力衰退的纯林,种植一、二代后,应更换适宜造林树种。 

7造林密度 

7.1根据培育目标、立地条件、树种确定造林密度。主要树种造林密度见附录A(补充件)。 

7.2以下情况,造林密度可适当大些: 

a.防护林、薪炭林、以培育中小径材为目标的用材林、矮化密植的经济林; 

b.进行间伐或平茬利用的林种; 

c.湿润、半湿润水土流失地区和风沙危害严重的造林。 

7.3以下情况,造林密度可适当小些: 

a.没有灌溉条件的干旱、半干旱地区; 

b.培育大径材,不进行间伐的用材林; 

c.某些经济林; 

d.长期进行林农间种或机械作业的造林。 

7.4有岩石裸露的造林地,按实际情况确定造林密度。 

7.5迹地上有目的树种幼树的,可适当降低更新造林密度。

8种子和苗木 

8.1禁止使用带有森林病虫害检疫对象的种子、苗木和其他繁殖材料。 

8.2种子 

8.2.1积极推广种源适宜的良种,优先选用优良种源和良种基地生产的种子。 

8.2.2播种造林种子的质量应达到GB7908规定的合格种子的标准。 

8.2.3检验林木种子质量的方法,执行GB2772的规定。 

8.2.4为提高播种造林成效,在播种前根据需要可对林木种子进行浸种、催芽、拌药等处理,有条件的可进行电子技术处理。 

8.3苗木 

8.3.1裸根苗 

8.3.1.1必须使用GB6000规定的1、2级苗木。 

8.3.1.2营造速生丰产用材林,必须选用种子园、优良种源的种子培育的GB6000规定的1级苗木以及优良无性系苗木。 

8.3.1.3经济林,选用品种优良、GB6000规定的合格苗木。 

8.3.1.4未制定国家标准的树种,各地可选用品种优良、植株健壮、根系发达的苗木。 

8.3.1.5农田防护林、护岸林、护路林、四旁植树和城市绿化,选用良种健壮大苗造林。 

8.3.2容器苗 

执行LY1000的规定。 

8.3.3苗木管理 

8.3.3.1苗木质量的检验和起苗、包装、运输、贮藏等技术,执行GB6000和LY1000的规定。 

8.3.3.2根据造林任务,就近育苗,避免长途运输造成损失。 

9造林整地 

9.1整地方法 

9.1.1穴状整地 

9.1.1.1穴状整地是山地、丘陵、平原广泛采用的整地方法。山地陡坡、水蚀和风蚀严重地带更应采用。 

9.1.1.2整地规格,穴的口径50~60cm,速生丰产用材林、经济林及多草地带,整地规格应适当大些。 

9.1.2鱼鳞坑整地 

9.1.2.1鱼鳞坑整地是干旱、半干旱地区方法。 

9.1.2.2鱼鳞坑为半圆形,外高内低,半径不小于60cm。 

9.1.3带状整地 

9.1.3.1带状整地是山地、丘陵和北方草原地区重要的整地方法。 

9.1.3.2山地丘陵带状整地要沿等高线进行,其形式有水平阶、水平槽、反坡梯田等。 

9.1.3.3带状整地宽度60cm以上,带长根据地形确定,不能过长,每隔一定距离应保留0.5~1.0m自然植被。 

9.1.4全面整地 

9.1.4.1下列情况可采用全面整地: 

a.地势较平坦的; 

b.便于实行机械作业的; 

c.实行林农间作的; 

d.坡度在25度以下、灌草茂密、不全面整地不便于营林生产的。 

9.1.4.2全面整地连片面积不能过大。山地、丘陵要适当保留山顶和山脊天然植被,坡长每30m,沿等高线保留3m宽天然植被。 

9.2整地深度 

9.2.1针叶树造林整地深度应达到30cm,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应达到40cm。 

9.2.2阔叶树造林整地深度应大于40cm。 

9.2.3速生丰产用材林整地深度执行相应专业标准。经济林和四旁植树整地深度,根据造林树种和苗木大小确定。 

9.3整地时间 

9.3.1一般应在造林一个月前整好地。在有冻拔害的地区,可以不预先整地,造林时挖穴栽植。 

9.3.2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整地,应在雨季前或雨季进行。 

9.3.3固定沙地和沙质土造林整地,应在大风季过后进行。 

9.3.4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造林整地必要时先设置沙障。

10造林方法 

10.1.1植苗造林方式 

10.1.1.1挖穴栽植穴的大小和深度应略大于苗木根系。苗干要竖直,根系要舒展,深浅要适当,填土一半后提苗踩实,再填土踩实,最后覆上虚土。 

10.1.1.2开缝栽植松柏类小苗造林,在整好的造林地上用锄或锹开缝,放入苗木,深浅适当,不窝根,拔出工具,踏实土壤。 

10.1.1.3开沟栽植地势较平坦的造林地,用机械或人工开沟,苗木植于沟内,填土踏实。 

10.1.2栽植深度 

根据立地条件、土壤墒情和树种确定栽植深度,一般应略超过苗木根颈。干旱地区、沙质土壤和能产生不定根的树种可适当深栽。 

10.1.3苗木处理 

造林前根据树种、苗木特点和土壤墒情,对苗木进行剪梢、截干、修根、修枝、剪叶、摘芽、苗根浸水、蘸泥浆等处理;也可采用促根剂、蒸腾抑制剂和菌根制剂等新技术处理苗木。 

10.1.4苗木都要分级造林。容器苗造林必须拆除根系不易穿透的容器。 

10.2播种造林 

10.2.1种子来源较充足,易于发芽生根并有一定抗旱性能的树种,在鸟兽危害较轻的地区,可采用播种造林。 

10.2.2播种造林方式 

10.2.2.1人工播种造林。一般要先整地,墒情较好时采用穴播或条播,在操作困难的地段,可在雨季采用撒播。 

10.2.2.2飞机播种造林。在交通不便、宜林荒山、荒地、荒沙面积较大的地方进行,其具体要求按照GB/T15162规定执行。 

10.2.3播种量 

根据种子质量、立地条件和造林密度确定。 

10.2.4人工播种造林覆土厚度 

穴播、条播覆土厚度,一般为种子直径的3~5倍,土壤粘重的可适当薄些,沙性土壤可适当厚些。 

10.3分殖造林 

10.3.1插条造林穗条应采用1~2年生优良萌条,插穗长度30~50cm,直径1.5~2.0cm。干旱地区应深埋少露。 

10.3.2插干造林插干材料应采用截根苗干、萌生枝,长3~3.5m,干径3Cm以上。栽植深度在50cm以上。干旱地区,地下水位2m左右的宜林地,杨柳类树种可以钻孔插干深栽。 

10.3.3分蔸造林竹类的主要造林方法。 

10.4.1封山(沙)育林可因地制宜实行全封、半封和轮封。 

10.4.2封山(沙)育林要注意处理好与农村燃料和放牧的关系。 

10.4.3结合封山(沙)育林成果调查,科学划分林种,确定培育目的。 

10.4.4其他具体要求按照GB/T15163规定执行。 

10.5引洪灌区育林 

在洪灌区有种源的宜林地,夏季洪水期可进行引洪灌溉育林。如地势不平,要修筑坝、渠等引洪工程。 

11造林季节 

11.1春季造林 

11.1.1应根据树种的物候期和土壤解冻情况适时安排造林,一般在树木发芽前完成。 

11.1.2南方造林,土壤墒情好时应尽早进行。 

11.1.3北方造林,土壤解冻到适宜深度即可进行。 

11.2雨季造林 

适宜飞机播种造林、小粒种子播种造林和容器苗造林。要注意雨情动态,适时造林。 

11.3秋季造林 

11.3.1冬季无冻拔危害的地区,可在秋末冬初造林。 

11.3.2秋季适宜阔叶树植苗造林和大粒、硬壳、休眠期长、不耐贮藏种子的播种造林。 

11.4容器苗和带土坨苗木可不受季节限制,适时造林。造林季节天气干旱、土壤含水率过低、又无灌溉条件的,可延期造林。

12抚育管护 

12.1松土除草 

12.1.1造林后应及时进行松土除草,与扶苗、除蔓等结合进行,做到除早、除小、除了,对穴外影响幼树生长的高密杂草,要及时割除。连续进行3~5年,每年1~3次。有冻拔害的地区,第一年以除草为主,可减少松土次数。 

12.1.2松土除草应做到里浅外深,不伤害苗木根系,深度一般为5~10cm,干旱地区应深些,丘陵山区可结合抚育进行扩穴,增加营养面积。 

12.1.3化学除草,根据不同树种和灌草种类,可选用适宜的化学除草剂除草。 

12.2补植、补播造林成活率不合格的造林地,应及时进行补植补播或重新造林。植苗造林的补植应用同龄大苗。飞播造林和封山(沙)育林地要根据成苗和成效情况适时进行必要的补植补播。 

12.3幼树管理 

12.3.1间苗。播种造林,在幼树生长稳定后,应进行1~2次间苗定株,使单位面积株数达到造林密度要求;薪炭林不需间苗。 

12.3.2根据林种和树种需要,应适时进行除蘖、修枝、整形等抚育工作。风沙危害严重地区的防风固沙林、农田防护林的树木要控制修枝。 

12.3.3平茬复壮。对具有萌芽能力的树种,因干旱、冻害、机械损伤以及病虫兽危害造成生长不良的,应及时平茬复壮。 

12.3.4混交林可采用修枝、平茬、间伐等措施调节各树种之间的关系,保证其正常生长。 

12.4对新造林地要进行封禁保护,不准进入林地放牧和打柴,可以有计划地割草;易受冻、旱害的针叶树造林,当年冬季应采取覆土、盖草等防寒(旱)措施。 

12.5要做好林木的病虫兽害防治工作。 

12.6速生丰产用材林和经济林要集约经营,有条件的要适时灌溉、施肥和合理修枝。 

12.7林农间作 

12.7.1林农间作方式 

12.7.1.1以林为主方式 

造林初期间种农作物,一般2~5年,以耕代抚,确保林木生长,要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林木郁闭后,停止间作。 

12.7.1.2以农为主方式田间以行状、窄带状植树,长期实行间作。 

12.7.2间种作物和树种的选择 

林地间种农作物,以矮杆豆类为宜,不应种植高杆和攀缘作物;田间种树,应选择深根性、枝叶较稀疏和经济价值高的树种。 

13造林施工设计 

13.1国有林场造林、集体造林、合作造林、重点工程造林和具有一定规模的其他形式的造林,应按国家基本建设程序进行造林规划设计和施工设计。 

13.2按照国家计划和造林规划设计(国有林场按造林总体设计),造林施工单位在造林前一年编制施工设计书,报上一级主管部门审核批准后实施。 

13.3造林施工设计是以小班或施工地块为单位,通过现地调查实测,复核立地条件类型,将造林规划设计的各项技术措施进一步具体化。 

13.4造林施工设计的主要内容 

林种、树种、整地、造林方法、密度、苗木、抚育管理、机械工具、施工顺序、时间、劳力安排、经费预算、病虫兽害防治等以及有关图表。面积较大的,还应做出林道、封禁保护、防火设施的设计。 

13.5造林施工设计应由调查设计单位或由县、乡林业工作站在施工单位配合下进行。国有林场造林可自行施工设计。 

13.6没有施工设计或虽有设计但未经批准的,不得施工。施工设计一经批准,必须认真贯彻执行。如因特殊情况需要局部变更时,须经原审批部门批准。 

14检查验收 

单位先行全面自查,上级林业主管部门组织复查和核查。 

14.2造林施工单位在施工期间,对各项作业随时检查验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造林结束后、进行全面检查验收;造林一年后对造林成活率要进行检查,合格的由检查验收组负责人签发检查验收合格证,不合格的,施工单位要及时补植,合格后再发检查验收合格证。检查验收合格证一式三份,验收单位、施工单位、上级林业主管部门各一份。造林后3~5年进行造林保存率检查。 

14.3造林面积检查,用仪器实测,或按施工设计图逐块核实。 

14.3.1造林面积按水平面积计算。 

14.3.2凡造林面积连续成片在0.067hm2以上的,按片林统计。 

14.3.3乔木林带和灌木林带两行以上(包括两行)、林带宽度在4m(灌木3m)以上,连续面积0.067hm2以上,可按面积统计。 

14.4造林成活率检查 

14.4.1采用佯地或样行方法检查造林成活率。成片造林面积在10hm2以下、10~30hm2、30hm2以上的,样地的面积应分别占造林面积的3%、2%、1%;防护林带应抽取总长度的20%林带;每100mm检查10m。样地和样行的选择实行随机抽样。山地的幼林调查,应包括不同部位和坡度。 

14.4.2植苗造林和播种造林,每穴中有一株或多株幼苗成活均作为成活一,株(穴)计数。 

14.4.3造林平均成活率按以下公式计算: 

平均成活率(%)=∑(小班面积×小班成活率)/∑小班面积 

小班成活率(%)=∑样地(行)成活率/样地块数 

样地(行)成活率(%)=样地(行)成活株(穴)数/样地(行)栽植总株(穴)数×100 

平均成活率保留一位小数。 

14.5人工造林评定标准 

14.5.1合格 

14.5.1合格 

年均降水量在400mm以上地区及灌溉造林,成活率在85%以上(含85%); 

年均降水量在400mm以下地区,成活率在70%以上(含70%)。 

14.5.2补植 

年均降水量在400mm以上地区及灌溉造林,成活率在41%~85%(不含85%); 

年均降水量在400mm以下地区,成活率在41%~70%(不含70%)。 

14.5.3重造 

成活率在41%以下(不含41%)。 

14.5.4速生丰产用材林,分别按树种专业标准检查验收。 

14.6造林合格面积计入造林面积;造林不合格的,经补植或重造合格后再计人造林面积。 

14.7造林保存率检查。人工造林后3~5年,上级林业主管部门(国有林场自查)根据造林施工设计书和检查验收合格证,对造林面积保存率、造林密度保存率、经营和林木生长情况组织检查,其结果计入档案。 

15造林技术档案 

15.1造林技术档案是分析造林生产活动,评价造林成效,拟定经营措施的依据,以小班为单位建立造林技术档案。 

15.2国有林场造林、集体造林、合作造林、重点工程造林和具有一定规模的其他形式的造林,要建立造林技术档案及其管理制度。 

15.3造林技术档案主要内容造林设计文件、图表,整地方式和标准,林种、造林树种、造林立地条件、造林方法、密度,种苗来源、规格和保湿措施,抚育管理,病虫兽害种类和防治情况,造林施工单位、权属、施工日期,施工的组织、管理、检查验收和造林保存率检查情况,各工序用工量及投资等。 

15.4根据造林树种、立地条件,建立永久性的标准地,连续记载经营管理活动和林木生长等情况。 

15.5县、乡林业主管部门和国有林场,要建立造林技术档案,并确定专人负责,坚持按时填写,不要漏记和中断,不得弄虚作假。技术档案要由业务领导和技术人员审查签字,并逐步实行技术档案的现代化管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