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炒苦瓜

 鲸鱼腹 2022-11-29 发布于广东

.

  之前我说过,中国人具有一种克己、内省的性格,有时会喜欢为难自己,象把苦瓜作菜这事就可见一斑。有人会反对,说苦瓜很好吃啊,甘凉、有益。但其实苦就是苦,人的天性是不会钟爱的,比如就没有几个小孩会喜欢吃,初时都会抗拒这种食物,只有等长大了,受到长辈的引导,受到文化的熏陶,才会体味到所谓苦尽甘来,才会慢慢接受苦瓜,乃至爱上苦瓜。当然,外国也有吃苦瓜的,但我估计没有中国人玩味得如此之深。

  我记得小时候母亲也喜欢煮苦瓜,通常的做法就是加点糖煮,高级一点就是用苦瓜来醸肉馅,总是劝导我和弟弟多吃,说是对身体有益。旧时我们都会唱一首粤语儿歌:“月光光照地堂,年卅晚摘槟榔,槟榔香摘子姜,子姜辣买菩达,菩达苦买猪肚,猪肚肥买牛皮,牛皮薄买菱角,菱角尖买马鞭,马鞭长起屋樑,屋樑高买张刀,刀切菜买镬盖,镬盖圆买只船,船无底浸死两个番鬼仔,一个蒲头,一个沉底。”琅琅上口,启蒙儿童认识各种事物特征,我们就是听着这些有趣的童谣长大的。其中菩达就是苦瓜,为什么这样叫,我也说不清楚,或许是人们认为苦瓜是从印度那边传来的,也或许是英语名Bitter的谐音。

  苦瓜原产于热带地区是没有错,所以在国内也以南边所种为多,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说:“苦瓜,一名君子菜。其味甚苦,然杂他物煮之,他物勿苦。自苦而不以苦人,有君子之德焉。”苦瓜的这种品性极为国人所钟爱,比如石涛,这个没落王孙,第一等的画坛巨匠,其山水作品墨气纵横、苍郁茫茫,我查了一下,在2009年秋季拍卖会上《诗书画联璧图卷》卖了2688万,《松荫研读图》卖了1904万,而石涛就是自称为苦瓜和尚,这显然不一定是因为他爱吃苦瓜,当是与他悲苦的幼年及国破家亡的心境相连,也更当是与他趋慕苦瓜的品性有关。

  古人对苦瓜的爱,漾进了许多文化和情感的因素,现代人恐怕不作这多考虑了,烹调也从单炒苦瓜,苦瓜炒蛋,豆豉鲮鱼炒苦瓜,到黄豆苦瓜炖排骨,甚至炖鲍鱼,多姿多彩;且用来入药,涤热,明目,清心;并作美容,滋润白皙皮肤,还能镇静和保湿。人们对苦瓜的爱实在有多种因由,但我奇怪的是,连不少昆虫也喜欢光顾它,虫儿们显然不会思考什么文化和情感,比如瓜蚜、瓜绢螟、瓜实蝇、黄守瓜、黑守瓜,难道它们不嫌苦?这只能说明苦瓜的营养丰富好了。苦瓜有很多品种,在广东最好的是江门的大顶苦瓜,顶大蒂尖,钻石般的形状,碧绿如翡翠;在台湾,那自然是白苦瓜了,提到这个,也必然想到余光中的诗《白玉苦瓜》。

  苦瓜还有一个特点,外表碧绿或洁白,但里面有鲜红的囊瓣,带有甜味,裹着种子,这是别种瓜菜所少见的,注意,这个很有意思,我等下会说到。苦瓜以味得名,广东人嫌苦字不好听,又唤做凉瓜,这是大家所熟知的,但我查百度百科的苦瓜条目,在众多别称之中,还有叫“红姑娘”的,出自明代王象晋的《群芳谱》,这叫法非常奇怪,条目里也没有解释为什么这样叫,不知现在还有哪个地方会这样称呼,知道的同学可以告诉我。但由此又让我想到另一件事。

  先说一个词—— “破瓜”,大家都知道是说什么,但此前却非现在大家所理解的这个意思,主要是因为瓜字可以分割成两个“八”字,作十六岁解也,形容少女妙龄,如陆游诗:“碧玉当年未破瓜,学成歌舞入侯家。”但什么时候才出现更有深意的理解呢,不知道,但我说,能“破瓜则见红潮者”的大概就只有苦瓜和西瓜了,西瓜先不去说,而苦瓜呢,待到成熟時候,满布皱褶的表皮会变得更加油亮,瘤状突起会越发膨大,颜色开始转黄乃至泛红,到最后破裂,则遂“见红潮”…。苦瓜是元明之后引入的,“破瓜”之“新”义不一定真与苦瓜有关,但至少给这一引申义的暗合提供了一个可能的实物例子。 

  扯远了,苦瓜尽管苦涩,但滋味实在隽永。其外在碧绿如玉,美好十分,但入口却是苦的,而耐住苦涩之后,又渐觉甘凉清心,余味醒人。以之比照人生、比照情感,都会不无启迪,值得翻炒再三。

  (鲸鱼腹 2010-01-23)

图片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