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普遍认同的人生道路是先苦后甜。有一种很大众的蔬菜苦瓜就是这样的。 它在幼嫩时期,具有苦味可防止动物取食,保护种子的发育。一旦果实成熟,为了种子的传播,果皮变黄色并裂开,展示出红色果瓤,吸引动物前来取食,苦味物质也随之分解,累积出糖分而变甜。 苦瓜 为葫芦科攀援状草本植物,原生地是非洲热带,但早已在印度繁衍。于14世纪的明代初期由印度传入中国,据说与郑和下西洋有关。 但在中国,慢慢培育出了体型较大,苦味偏小的品种。 苦瓜最初只在南方种植,现在南北均普遍栽培。大多数品种耐热而不耐寒,也培育出少数适应北方地区品种。 30多年前,没听过几个北京人要吃苦瓜的。现在再说这话,让人笑话。 吃苦 苦瓜主作蔬菜,也可糖渍。食用部位为其成熟果肉和假种皮。别称锦荔枝。因瓜面有皱纹,又称癞瓜。广东个别地区也称作凉瓜。 苦瓜虽苦,但与其他食材一起烹调时,却“不传己苦与他物”,享有“君子菜”的雅称。 苦瓜的苦味,是由于其果肉含有葫芦素和苦瓜蛋白等物质。 正因为苦,必然会引起人们对它的药用价值探索。在各种传说的药用中,降血糖大概是最有影响力的一种。 我曾被张家港一位投资人请去,帮他开发苦瓜果脯,因为这位老总有糖尿病。可是,不加糖,果脯怎么能做得成?
卖保健品的和某些“营养师”只喜欢报喜不报忧,不会报道这些负面信息的。多年来,这些国产货不是打着日本名义,就是假托韩国产的。 有多少人为此上当的? 减苦 毕竟苦味不是人们天生就喜欢的,与辣一样,是后天慢慢培养出的嗜好。如果太苦,影响味觉,很多人都难以下咽。大部分人对苦的耐受还是有限度的,希望降低苦味。 挑选 首先从挑选上考虑。 形状
颜色
果瘤
品种 某些新品种苦味很小。
处理 若遇到苦味重的,就要会处理。切开两半后,用勺子挖掉中间部分,挖的越干净苦瓜越好。还要尽量斜切、切薄,最好薄得有点透明。然后抹盐并焯个水,就能最大程度地去掉苦味。 掩盖 再就是用其他味道掩盖。可以用糖、醋。效果最好的当然是辣。还有一个重口味道能压得住的,就是豆豉。 可以说,豆豉和苦瓜是绝配,尤其是在极普遍一道牛肉炒苦瓜中。 用苦 有人怕苦,还有人爱苦。有人捣鼓出来一道叫“苦瓜炒苦瓜”的菜。一半焯水,一半不焯,一齐混炒。 对付本不爱吃苦瓜,又装作爱吃的吃法就是“酿凉瓜”。苦瓜切段,掏空内瓤,塞入馅料后烹制的。 为了尽量多地保留维生素C,炒苦瓜都是急火快炒。更能避免加热带来损失的,当然还是生吃,比如凉拌。 最生吃的非榨汁莫属,华南地区和港台,就有各种苦瓜汁配的消暑饮料卖。 苦瓜榨汁还用于制作一道叫“人生”的菜。配上姜、胡椒、酸汁等,并入海鲜味道的蒸蛋,当然少不了加糖,用甜酸苦辣来表达世态炎凉。 江西是吃苦瓜最多的省份,民间喜欢自制苦瓜茶。将苦瓜切开一端,去瓤,装入绿茶,挂于通风处阴干。两个苦味合在一起,加强所谓的清热解暑,利尿除烦之功效。 说苦瓜,不能忘了和它同属的小兄弟赖葡萄,比苦瓜果短而圆。 苦瓜吃的是青的,这个非要皮黄瓤红成熟了才摘,有黄有红,所以又叫金铃子,浙东一带叫“红娘”。因为已经成熟,所以甜甜的不苦,可作水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