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现代汉语基础知识\ 语音(1)

 芙蓉书阁 2022-11-29 发布于广东

  语音与其他一切声音一样都来自物体的振动,因此语音具有物理属性,反映为音高、音强、音长和音色。

1.音高:声音的高低。决定于发音体在一定时间内振动的次数(振动的次数叫频率)。振动次数多,频率大,声音就高,振动次数少,频率小,声音就低。语音的高低,决定于声带每秒振动的次数。人的声带借着几块喉肌的运动可以把它拉紧或放松。声带拉紧发出的声音就高,声带放松发出的声音就低。比如胡琴的弦,拧紧时,发出的声音就高;放松时发出的声音就低。

   音高在汉语里有极重要的作用,汉语的声调和语调就是由音高变化决定的。

2.音强(音势)声音的大小(强弱)。大致决定于发音体在一定时间内振动幅度的大小。振幅大,声音就强,振幅小,声音就弱。而振幅的大小是由用力的大小决定的。语音的强弱与说话时呼出的气流作用于声带和共鸣腔的力的大小有关。普通话中的重音和轻声就是声音强弱的表现。

  声音的大小与声音的高低不同。比如同样一根琴弦,长短松紧不变,用力弹,声音就大些;用力小,声音就小些。从振动的频率来看,力大力小频率是一样的,因而音高没有变化。但是从振动的幅度来看,力大力小振幅则大小不同。用力大振幅就大,用力小振幅就小。人们发音时,在同样条件下,气流用得多,声音就强,气流用得少,声音就弱。气流的强弱跟语音的强弱大有关系。

  这里说的音强不是声音的响度,声音的响度是音高、音强和音长的混合体。

 语音由人的耳朵感知,耳朵能感知每秒振动20—20000赫【注1】的波。被耳朵感知的波叫做音。因此,从感知的角度来说,生理性决定了语音的频段。由于感知受耳朵的生理构造的制约,故音强并不完全决定于振动的强弱。

【注】1:赫(hè):赫兹的简称。频率的单位,一秒钟振动一次的是一赫兹,一秒钟振动一万次的是一万赫兹。因纪念德国物理学家赫兹而得名。

 3.音长:声音的长短。决定于发音体振动时间的长短,也就是一个音自始至终所延续的时间。某些语言中有长音和短音的区别(如英语中就有长元音和短元音的分别)就是由于音长不同形成的。汉语中,不同的音长可以表示不同的语气,说话或朗诵时的快慢与停顿也与音长有关。

 北京话四声的字音长度,一般说来,上声字音持续的时间最长,阳平次之,阴平又次之,去声最短。在北京话里的字调长短只是相对的平均值,不影响意义的改变。在有入声字的方言里,入声字的长度常常是比舒声(指古汉语四声中的平、上、去三声)字短得多,声调的长短在这类方言里也是区别特征之一。

  语言中的音高、音强、音长常是相对的,并不是读得多高、多强、多长才是某个语言或方言中的某个音节的音。同样一个字音,这人读得高些,那人读得低些;同一个人读同一个字,此时读得低些,彼时读得高些,并不影响意义的分辨。一般说,小孩儿的声带较短,声音较高(频率在400赫兹左右),妇女的声带较薄(频率在300赫兹左右),男人的声带较大(频率在200赫兹左右),但并不因为高低上的区别而影响语义。强弱和长短也是一样,同一个人说同样的字音说得强些或弱些,说得长些或短些,也同语义无关。

  研究语音的强弱是个较复杂的问题,它同气流的强弱有关,同时和发音时口腔开度的大小以及声音的高低也有关。但是并不因为发音时强些或弱些改变字义。如果在同一方言里存在着同样高低而长短不同的两类字音,则必须从长短把它区别开来,但这个长短了是相对的,只是在相形之下有个长短的区别就行了。这只是从分辨字义上来讨论语音中的高低强弱长短是相对的问题。但是,要从语言表达思想感情上说,声音的高低、强弱和长短的表现程度却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

  4.音色:声音的个性、特色。实际上就是声音的本质。故音色又叫音质。语音的音色由声带和口腔、鼻腔共振产生的几个共振峰决定。共振频率最低的叫第一共振峰,高一点的叫第二共振峰,又高一点的叫第三共振峰,…音色最低限度由这三个共振峰决定。

  形成音色不同的主要原因:一、发音体质量的不同。如锣是铜做的,鼓是皮革制的,它们的音色不同。二、发音方法不同,如胡琴是用弓子拉的,月琴是用指甲弹的,虽然都是由弦的振动而发音,但由于动力不同,所发出的声音的色彩也就不同。三、发音体的形状不同或发单后所遇到的环境的不同。如一块铁板放在地上与吊在空中,被敲击后发出的声音不一样。又如同一个人发a[a]、u[u]两个音,音色是不同的,这是因为发a[a]时口腔大,发u[u]时口腔较窄,而且唇是拢圆的,也就是说同一声带发音之后所遇到的环境不同而形成不同的音色。

  上述声音的四要素,音高决定于频率的多少,即音波的疏密;音强决定于振幅的大小,音长决定于声音持续时间的久暂;音色则决定于音波的形成。留声片上的刻纹,记录了这四要素的全体。我们用放大镜可以观察到:刻纹的疏密是体现声音的高低;刻纹的深浅是体现振幅的大小,体现声音的强弱;刻纹的长短是体现声音的久暂;刻纹的曲折形式是体现声音的色彩。正因为这样,它才能使原来的声音再现。

  二、语音的生理性质

      语音是由人的发音器官振动而产生的。简言之,人的发音是由于呼吸气流使声带颤动,再经过口腔和鼻腔的共鸣从而发出声音。

人的发音器官由呼吸器官、喉头和声带、口腔和鼻腔三部分构成。

1.呼吸器官:包括肺和气管。

肺是呼吸器官的中心,是发音的动力站。通过肺部的呼吸活动产生出发音所需的气流,气流通过气管送到口腔和鼻腔。

2.喉头和声带

喉头由甲状软骨、环状软骨、杓状软骨构成。

声带是发音体,是两片富有弹性的肌肉,位于喉头中间。声带的前端连在甲状软骨上,后端连在杓状软骨上。两片声带间的空隙叫声门。

两块杓状软骨可以活动,它使声带或紧或松,声门也随之或开或闭。平时呼吸时,声门张开呈三角形,让气流自由通过;发音时,声门关闭,气流从肺部呼出通过声门时,必须从声带中挤出来,从而使声带颤动,发出声音。

 3.口腔和鼻腔——语音的共鸣器

 口腔与上腭、下腭。上腭有上唇、上齿、上齿龈、硬腭、软腭、小舌;下腭有下唇、下齿、舌头(舌尖、舌面、舌根)。口腔里最灵活的部分是舌头,由于舌头的活动,可以造成口腔形状的变化,所以能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

 口腔和鼻腔由软腭和小舌隔开。当软腭和小舌上升时,气流只能从口腔通过并在口腔发生共鸣,这时发出的音就是口音;当软腭和小舌下垂时,气流只能从鼻腔通过并在鼻腔发生共鸣,这时发出的音就是鼻音。所以说口腔和鼻腔是语音的共鸣器。

 三、语音的社会性质

      人的生理器官能发出来的音和能感知的音多种多样,但是每一个民族社会却只利用其中一些音去作为语言的物质外亮。这就形成为语音的社会性。语音的社会性,包含下列内容:

1.语音的系统由社会决定

 语音系统主要指语音成分及其结构方式。一种语言或方言用哪些音素,这些音素又如何构成音节都由社会决定。例如,现代汉语利用21个辅音作声母,利用55、35、214、51作四个声调的调值,声韵调配合,只利用1200多个音节。这些都由社会决定。

 2.用什么音代表什么意思由社会决定

 例如,汉语用dǎ代表“打”的意思,俄语用近似于dà的 да代表“对”、“是”的意思;汉语用tù代表“吐”的意思,英语用近似于tù的two代表“二”的意思。这都是由社会决定的。

3.哪些音允许作哪些改变或必须作哪些改变,由社会决定

 一种语言的变音、变调也是由社会决定的。例如,汉语“bù”(布),声母b允许变为圆唇;yān(烟)的韵腹a允许变为ê; dòu  fù(豆腐)允许变为dòufu;两个上声音节相连,前上必须变“阳平”。(两个上声相连时,前一个上声变为近似阳平,调位由214变为24。例如:领导、导演、演讲、本体、体统)这些都由社会决定。

  社会性主要是由继承而来,当代也可以有所约定。

       在语音的物理性、生理性、社会性中,社会性可以说是语音的本质属性。因为它使语音同别的音区别开来。

第二节    语音的基本概念

 一、音素和音节

1、音素

 音素是语音的最小单位。语音从音色的角度分析,可以得到一个个的音素来。例如,“怕”(pà)从音色的角度分析,可以划分成“p”和“a”,“p”和“a”就是两个不同的音素。“先”(xiān)有“x、i、a、n”四个不同的音素。这里的每一个音素都是从音节中分析出来的。因此也可以说,音素是音节的构成要素,我们对音节进行分析,就可能得到两个或两个以上音色不同的语音单位,这些音色不同的语音不能进一步分割,这就是音素。如“努”(nǔ)这个音节就是由“n”和“u”两个音素构成的。

 音色:声音的个性、特色。实际上就是声音的本质。故音色又叫音质。如锣声和鼓声的音色不同,胡琴和月琴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

 每一个音素都有不同的音色。普通话共有32个音素。(见下表)

普通话音素表

书写办法

音素符号

一个字母代表一个音素

a  o  e  u  b  p  m  f  d  t  n  l  g  k  h  j  q  x  r  z  c  s

一个字母代表几个音素

i (bi等的izi等的i ;zhi等的i

两个字母代表一个音素

er  ng  zh  ch  sh

一个字母加一个符号代表一个音素

ê  ü

2、音节

音节是语音的自然单位或者说是语音的基本结构单位。

音节是听觉上最容易分别出来的语音单位。例如“江”(jiāng)和“激昂”(jī’áng)的音素相同,但我们一听就知道“江”是一个音节,“激昂”是两个音节。

音节是听话者能凭听觉分辨出一句话中所包含的语音单位,如听到“努力学习现代汉语”,就能分辨出八个语音单位,这八个语音单位都是音节。

划分音节的标准,应当以发音器官肌肉紧张度的增减为依据。每发一个单节,发音器官的肌肉都明显地紧张一下。每一次发音器官肌肉的紧张度增而复减就形成一个音节。例如,说话者在说“努力学习现代汉语”时能感到发音器官肌肉紧张度不断由增到减地交替,每一次交替就是一个音节。

在汉语普通话中,一个音节可以由一个音素构成,如“语”(ü);也可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最多是4个)的音素构成。如:“努”(nǔ),“学”(xuě)、“现”(xiàn)。又如,“一笔勾销”这四个音节。其中“一”(yī)只有一个音素i ( y只起隔音作用,不是音素),“笔”(bǐ)包括两个音素(b、i),“勾” (gōu)包括三个音素(g、o、u),“销”(xiāo) 包括四个音素(x、i、a、o)。

汉语的音节比较容易辨认。一般说来,汉语音节和汉字是一致的,一个汉字就是一个音节,只有少数例外。如“花儿”写成两个汉字,读成一个音节huār,这种情况只在儿化韵里出现;过去曾用瓩表示qiān wǎ两个音节,浬表示hǎi lǐ两个音节,现在的规范写法是“千瓦”、“海里”。

 二、元音和辅音

 音素可分为元音(又叫母音)和辅音(也叫子音)两大类。

 发音时,气流在口腔或咽头受到一定的阻碍的声音叫辅音。如b、p、m、f、d、t、n、l 等。发音时,气流振动声带,在口腔、咽头不受阻碍而形成的音叫元音。如a、o、e、i、u等。

二者主要区别有四点:


元音

辅音

备注

气流通过咽喉、口腔时是否受阻

畅通无阻

受一定阻碍

声带颤动的辅音叫浊辅音,普通话中只有m、n、I、r、ng[ŋ]五个浊辅音。

发音器官的其他部位的状况

保持均衡的紧张状态

仅在构成阻碍的部位处于紧张状态

气流的强弱

较弱

较强(为克服阻碍)

声带是否颤动

要颤动

大多不颤动

   *“声带不颤动”实际上是说颤动幅度很小,不是完全不颤动。

   * 辅音的发音过程                  

   1.成阻:指发音器官某部分从静止状态转入形成阻碍的发音状态。如发b、p时,双唇紧闭形成阻碍状态,发d、t时,舌尖上抬顶住上齿龈,形成阻碍状态。

   2.持阻:发音器官保持成阻时的状态,肺部呼出气流,形成阻碍部分的肌肉开始紧张。发浊辅音时,声带在持阻阶段开始颤动。普通话里,有9个声母在持阻阶段发音:鼻音m、n,边音I,擦音f、h、x、s、sh、r

   3.除阻:发音器官某部分形成的阻碍被克服,恢复到发音前的静止状态。普通话里,塞音和塞擦音都是在除阻阶段发声。它们是b、p、d、t、g、k、z、c、zh、ch、j、q12个。塞擦音是塞音一除阻即形成擦音的持阻。

  三、声母、韵母、声调 

   汉语音节构造比较简单,传统的分析法是把一个音节分成声母、韵母、声调三部分。

  1、声母、韵母

 声母指音节开头的辅音(有的音节不以辅音开头,就是没有声母,这种音节叫“零声母”音节,如“安an”)。

 韵母指音节中声母后面的部分。对于“零声母”音节来说,整个音节便是由韵母构成的。

  声母、韵母和元音、辅音,名称不同,意思也不同。声母、韵母是就音节结构说的,而元音、辅音则是就音素的性质来说的。

  声母由辅音来充当,也就是说所有的声母都是辅音。但不能说所有的辅音都是声母。普通话是有22个辅音,有20个专作声母用,一个辅音“n”,既作声母用,也作韵尾用。如nǎn“(男)前面的“n”是声母,后面的“n”是韵尾。另一个辅音“ng” 不作声母,专作韵尾用。

  韵母主要由元音来充当,有的韵母一个元音,有的韵母两个或三个元音。可以说,所有的元音都可作韵母,但不能说韵母就是元音。因为还有一部分韵母是由元音加辅音构成的(用辅音作韵尾)。

2、声调

  声调是指音节的高低升降。例如“好”(hǎo),读法是先降到最低处,然后再升到较高。汉语的调型不外是平、升、曲、降四种。另外还有高度及长度的区分。(按:轻声属一种音变现象,不是一个独立的调类,也有人认为轻声也是一种声调)

(本资料由 芙蓉书阁|邓旺林 整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