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说中国传统村落更乐镇南漫驼

 爱旅游的寒江 2022-11-29 发布于河北

也说“南漫驼”

南漫驼,河北涉县的“美丽乡村”、“中国传统村落”。

近多少年来,不少作家、记者,到那里“放松心情”。山雨没这份儿福份,也没那一点儿机会,就借着看别人的文字,跟着“起哄”。

先说村名。有说,南蛮子盗宝,赶骆驼驮走了。原来名叫“南蛮驼”,后叫“南漫驼”。这是连本村人都不认可的说法。另一种说法是,村庄周围有三道山,形似驼峰,所以叫“漫驼”。过去北边有“北漯驼”,因信风水,迁入南漫陀,统称为“南漫驼”。从碑记看,“洪武以来,遗地留名,此山名曰南漫驼”。由此知,村名源于山名,山名肖形摹势而得,“漫驼驼儿的”,就是平缓的突起地形。

马之昂头怒目,扬尾奋髦展行之形是马之范式。阴阳交覆下的相与比述为它之范式。马、它两范式叠加。阴阳交覆如马拱背负物者是驼之范式。南漫驼得名,与“(南)蛮”无关。

关于时间。“先有漫驼,后有庄上”。庄上,指附近巨村张家庄(四个街,四个村委会),立村时间并不早于南漫驼,因为南漯陀有兵寨,有铜箭头,住(驻)人怕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也是,乱世,“好地方”并不一定驻(住)人,险绝之地却成重“镇”,有人镇守。张家庄,明中期,有更乐村张凤梧迁此立村,明末才诸姓群居,渐成大村。而南漫驼,若以山寨说,怕己两千几百年的住人历史。即便以山神庙石刻言,也怕有650余年的历史。

关于隶属。村里山神庙中香亭上的《题香亭记》刻载:“洪武以来遗地留名,此山名曰南漫驼。隶大明国河南彰德府磁州涉县龙山社第四图谷贾二岗.....先在隅北盖山神庙一座......后于隆

庆三年……今万历五年……”。很清楚,村名源自山名,先北而后南,叫“南漫驼”。有人认为,南漫驼在明万历五年(1577)属“磁州涉县龙山社第四谷图”,所谓的谷图,就是“胡同”,亦作“湖”(hú dòng ),蒙古人建立元朝以后,就按照自己的习惯,将中原城镇街巷也称为“浩特”,后演化为“胡同”。至少说明元朝时期的南漫驼是隶属于南岗村(贾岗、古北假)的一个“胡同”,还不是一个建制村。他还认为,南漫驼的山神庙是在明朝隆庆三年(1569年,"隆庆新政"时期)重建的,重建与创建之间还有百年历史。

山雨认为,作岀以上推断的作者,没注意到,石刻原文是“龙山社第四图”“谷贾二岗”,没有“谷图”(胡同);是“谷、贾二岗”,是北岗和南岗两个村,并非南岗一个村(某一户)。“先在隅北”,时间在明隆庆三年(1569)之前,叫“北漫驼”。实际上,怕是200年前的明洪武年间,这里(包括张家庄一带)就“遗地留名”,余地留名,此山名曰“漫驼”。为什么“隶……二岗”?说明,“余地”指南漫驼山地。南漫驼有北岗人种的地,南漫陀更有南岗人种的地,同属龙山社“第四图”绘示的。当时(直到清前期),涉县实行的是“里社制”,还没有实行“乡约制”,无所谓南漫陀“附属”于南岗约所。更可能是,这里有南北岗两村村民在爿“余地”,地土分隶于南北二岗。这里的图,指“鱼鳞图册”。鱼鳞图册,是用来管理土地的,按面积和等级收田税。因为它不仅用文字写土地贫瘠肥沃等信息,还会把各家的土地的形状也画出来,一块块的土地看起来像鱼鳞,所以叫鱼鳞图册。而人口另行登记于“黄册”,类似于公安局的户口信息,主要用于征人头税,派发徭役,古代人的等级差异就写在黄册上。可能当时实行赋役一条鞭法,合并征收银两,按田折算缴纳,所以这里“遗地留名”,重地轻人,按“图”说事。

关于南漫驼的“乡关”,山雨关注的是石匾题辞怎么念。是“遐昌”还是“昌遐”,是“岫拱”还是“拱岫”?山雨没有亲见,只能猜测。“遐昌”,石岗有券题刻就是“遐昌”,久盛不衰,多有岀处。“昌遐”,犹永远兴旺,也有出处。“岫拱”,山拱(水环),可以。“拱岫”,拱卫穴地,也可以。这要看,横匾,从其左首到右首怎么读;当然,也可当“回文”,反正读,正读倒读,各有所妙。

山雨  壬寅畅月之初  于古沙安乐窝

作者简介:张海旺,河北神威律师事务所执业律师,家事团队团队长,研究生学历(西南政法大学法学学士、法律硕士)。学术论文主要有《谢方樽人格论》。业余喜爱地方文化研究,精考据,善长联词赋,颇有古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