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抑郁症的中医药治疗方法与特色

 经方人生 2022-11-29 发布于四川

图片

抑郁症,分躁郁症与抑郁症两种类型,其中以抑郁症为多见,属于中医“郁证”范畴。抑郁症主要表现为情感低落,思维迟缓,言语动作减少、迟缓等症状,早期患者可有焦虑、遇事紧张,烦躁不安,心烦意乱,惊悸不宁,失眠健忘、肠胃功能减弱等表现。抑郁症不仅给患者精神心理健康、工作、生活带来极大影响,而且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严重抑郁症患者往往有自杀倾向,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引起抑郁症的因素很多,主要有遗传因素、体质因素、精神因素、中枢神经介质的功能与代谢异常等。中医认为,人的精神情绪变化皆由脏腑所主,其中心主喜、肺主悲、肝主怒,脾主思、肾主恐;并有“悲伤肺、悲则气消”;“喜伤心、喜则气缓”;“怒伤肝,怒则气上”;“思伤脾、思则气结”;“恐伤肾、恐则气下”等理论,故抑郁症的发生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气机紊乱密切相关。

达到整固脏腑,平和气血,根治抑郁的目的,正是中医药治疗抑郁症的主要方法和特色之一。临床上,抑郁症常见证候与治疗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肝气郁结

肝主疏泄而恶抑郁,若肝气郁结,气机不畅,则可见情绪低沉,抑郁不乐,唉声叹气,胸胁闷胀,或长吁短叹,嗳气纳呆;月经失调,前后不定,经期乳房、小腹胀痛;或有眩晕耳鸣,目珠胀痛,头痛,舌谈红,苔薄白,脉弦等。治法宜疏肝理气,宽胸解郁。方药常用逍遥散、柴胡疏肝散加减。常用药物如柴胡、当归、白芍、茯苓、白朮、薄荷、枳壳、绿萼梅、香橼皮等。

2.心肝郁热

心藏神,肝主怒,若心肝郁热,扰心犯肝,则可见心绪不宁,坐卧不安,易于紧张、烦躁,或心烦失眠,口苦咽干,月经提前量多,便干尿黄,舌尖红,苔薄黄,脉弦数等。治宜疏肝解郁,清心除烦。方药常用丹栀逍遥散加减。常用药物如栀子、丹皮、柴胡、白芍、茯神、白术、薄荷、莲子心、远志、合欢花等。

3.痰气交结

气行则痰行,气郁则痰结,若痰气交结,阻滞脉络,气机不畅,则可见情绪低落,闷闷不乐,或自觉喉间有痰难清,吞吐不出,心里忐忑不安,惊悸不宁,时有恐惧感,恶梦纷纷,无故欲哭流泪,胸脘满闷,头昏头重,食欲不振,泛恶欲呕,舌淡红,苔白腻,脉滑或细等。治宜化痰行气,醒神定志。方药用柴胡疏肝散合半夏厚朴汤、安神定志丸加减。常用药物如柴胡、枳壳、香附、川芎、半夏、厚朴、紫苏梗,陈皮、茯神、远志、石菖蒲、龙齿等。

4. 肺虚失宣

肺主悲,悲忧则伤肺,肺虚气弱,失于宣发,气郁胸肺.则可见心情悲观,闷闷不乐,不想做事,悲伤欲哭,寡言少语,少气懒言,闭门厌动,胸闷气短,大便乏力不畅,舌淡苔白,脉弱等。治宜益气补肺,宣发肺气,方药可用保元汤、四君子东加减。常用药物如黄芪、人参、肉桂、山药、白术、百合、郁金、木香、葱白,杏仁、荆芥、芫荽、生姜等。

5.心肝血虚

心主血藏神、肝藏血主魂,心肝血虚,神魂失守,则可见情绪低落,时常悲伤欲哭,失眠多梦,健忘,心悸或惊悸不安,头晕目眩,视物昏花,面色青黄无华,舌淡苔白,脉细弱等。治宜补益心血,养肝安神。方药用四物汤合酸枣仁汤、或天王补心丹加减。常用药物如当归、熟地、川芎、白芍、枣仁、知母、丹参、五味子、柏子仁、甘草等。

6.心脾两虚

心主喜、脾主思,心脾两虚,则可见少喜多悲,忧虑寡欢,精神萎靡不振,失眠多梦,思维迟钝,健忘,心悸,头晕耳鸣,倦怠乏力,食欲不振,面色萎黄,月经量少色淡,舌淡苔白,脉缓弱或细弱。治宜益气健脾,养心安神。方药用归脾东加减。常用药物如人参、黄芪、当归、白术、茯神、远志、枣仁、木香、龙眼肉、大枣、炙甘草、合欢花、陈皮等。

7.脾肾两虚

脾藏意主思,肾藏志主恐,若脾肾两虚,意志失守,则可见精神不振,身倦乏力,畏寒怕冷,喜卧厌动,动作迟缓,思维迟钝,或恐惧不安,小便频数,厌食纳呆,便溏腹泻,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沉缓弱等。治宜补益脾肾,健脑壮志。方要用右归丸合六君子汤减。常用药物如熟地、肉桂、党参、白术、茯苓、山药、菟丝子、鹿角霜、山萸肉、核桃仁、益智仁、砂仁、半夏、陈皮等。

总之,中医药治疗抑郁症,主要从脏腑、气血辨证加以施治,临床上,上述证候既可单独出现,亦可兼夹互现,表现复杂,故治疗时要根据患病情况灵活运用,并配合一定的心理辅导、生活调养、体育锻炼等方能取效。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