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成功者往往都是“讲故事”的高手,为什么?从《群体的疯狂》说起

 老方说 2022-11-29 发布于山东

“显然,人类是一种会模仿、会讲故事、会寻求地位、会道德性谴责他人、会怀念过去美好时光的猿类……”

《群体的疯狂》这本书很有意思,看了这本书后,我们就会知道人类为什么一直犯错误了,因为人无法彻底分清楚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每个人都同时活在现实和自己的想象中。

它的作者是威廉·伯恩斯坦,他著有《繁荣的背后》、《伟大的贸易》等经典经济投资著作。

在《群体的疯狂》中,作者梳理了人类历史上关于信仰和资本泡沫狂热的几个故事,告诉读者大众幻觉是如何影响人类文明演变的。

从末日故事到法国的货币灾难,从安然泡沫到互联网泡沫,从股票市场到比特币、元宇宙等新概念引发的疯狂……《群体的疯狂》完美诠释了“会讲故事”的威力,以及我们需要保持理性、建立大脑“防火墙”的重要性。

书里提到神经科学家的一个伟大发现:人类有两种不同类型的认知过程,爬虫脑和思维脑。两者处于大脑的不同部位。

前者意指人的快速情绪反应,后者则是指人的缓慢的意识反应。心理学家对于这两个系统分别标注为“系统1和系统2”。

情绪大于理性。人在大多数时候都是“下意识反应”,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不过脑子”。这其实就是指“系统2”没有跟上“系统1”的速度。

在自然界,这种大脑和人体运作的模式可以帮助人类获取生存的机会,比如当你在森林里遇到一头猛兽的时候,第一反应应该是快跑,而不是停在那里思考怎么挖陷阱,怎么做烤肉吃。

否则不等你的大脑想清楚,你就已经成了猛兽的猎物和食物了。

但在现代社会,“系统1”就不如“系统2”有优势,因为环境变了,大家考虑的是用脑子赚钱,而不是根据感官快速反应,这时候能够深度思考的人占据优势。

在金融领域和社会、经济活动中,很多人能够取得成功,其基本逻辑就是借助了人类的这一特性。

作者举了很多例子,比如英国的“南海泡沫”,随着泡沫“发起人、操盘手”不断讲故事,对公众的情绪不断渲染,在媒体、政客和投机分子的推波助澜下,就可以有效激发人性的贪婪,让所有投资者变得疯狂起来。

当泡沫成为一个群体共识的时候,大脑的理性就失守了,在金融领域,“系统1”主导人的大脑和行为的后果非常可怕。

对此,人们称之为市场的“动物精神”。几百年来,虽然“故事”的内容不一样,但底层逻辑是一致的,所以悲剧一再上演。

人以群体为单位思考,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很少,也非常难以做到。实际上,轻信和愚蠢是人性的弱点,它们具有很大的传染性。

另外,越是智力优异的聪明人,他们往往更容易做蠢事。因为他们更擅长搜寻数据和证据来证明自己的正确性和合理性。

只要你足够努力,就一定能得出你想要的结论。人啊,永远是相信自己喜欢、想要相信的东西。

每个人都有非理性倾向,理性和智力并不总是在一个阵线上,大脑的认知“系统1”总是可以轻易赢过“系统2”(或者说系统2的任务就是对系统1得出的情绪进行合理化解释)。毕竟,后者意味着艰难的思考过程,这可能是大脑所排斥的,《群体的疯狂》指出,几乎所有人都是精神上的懒惰者或认知吝啬鬼。

只有在万不得已的时候,不撞南墙不回头,人们才会开动大脑想办法。甚至,很多人到这时候仍然沉迷于情绪的幻想中不可自拔。

理解了这些,我们就会明白,为什么说一个卓越的领导者必须要会讲故事了。因为只有故事才能调动大家的情绪,鼓动人心,凝聚力量。

因为相信而看见,“如果你想造一艘船,先不要雇人收集木头,也不要给人分配任务,而是激发他们对海洋的渴望。”《小王子》中的这句话非常有内涵。

比如乔布斯就是此中的高手,他吸引顶级人才的时候就喜欢说“改变世界”的故事,让大家义无反顾地来帮他。另外,他无以伦比的演讲才能激发了人们的幻想和热情,从而在营销界有了“苹果教”这个称谓。

所以,看一个管理者的领导力有多强,讲故事的能力可以作为一个重要标准。

以上是我读《群体的疯狂》的一些感想。总而言之,《群体的疯狂》这本书确实开卷有益,值得一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