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史札记)孟轲是如何取代了颜回的“亚圣”地位的?

 山东刘福新 2022-11-29 发布于山东

(读史札记)孟轲是如何取代了颜回的“亚圣”地位的?
(读史札记)孟轲是如何取代了颜回的“亚圣”地位的?


                   刘福新


以前我教历史课时,现在搜索网络时,都称孟轲是“亚圣”。是不是中国历史上一开始就如此呢?非也!实际上春秋时期的颜回是最早被称为“亚圣”的,但颜回的这个亚圣地位被后来(战国)的孟轲取而代之了。后来,颜回被尊为“复圣”,牢牢地坐稳了第三的位置,论说还不错。诸君想知道“亚圣”易主的缘由吗?若不想知道,您别往下看了;若想知道,请继续往下读——

孟轲尊荣是从宋朝才开始的,换句话说,是姓赵的皇帝将孟轲猛地一下子“抬起来”了。

公元一零八三年冬月(十一月)二十八,宋神宗赵頊(北宋第六位皇帝)诏封孟轲为“邹国公”,配享孔庙香烟。这是历史上“尊孟”的发端。

鄙人童年少年时常听人言“孔孟之道”,青年时遇“文革”随着社会潮流批判“孔孟之道”,临近中年时(198234周岁)又给学生讲述“孔孟之道”(高中专职历史教师),因此对于“孔孟之道”这个词汇耳熟口熟心熟了,但让“孔”和“孟”两个姓氏连结为一起,是有个历史渐进或渐变的过程的,究竟如何渐变的?请读者继续往下读——

倘若读者细细地查历史,您会知道,在宋朝(北宋)之前,只有一个“圣人”,这唯一的圣人就是孔子。但需要说明的是:孔子有一个得意门生,死后名声也很大,早在南北朝时就被人崇拜(包括士人和庶民),被尊称为“先师”,与“先圣”孔子相提并论为“孔颜”。到了唐明皇(即唐玄宗李隆基)执政时,颜回破格提升为“亚圣”。可是中唐以后,人们逐渐地将孟轲抬了出来,作为继承儒教的当然代表。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经历了安史之乱与繁镇割据,颜回的思想已经跟不上形势发展了……

到了北宋时期,《孟子》也被士人当做“经”来刻印。不久,孟轲与子思、颜回、曾参一起配享孔庙香火,称之为“四配”。

到了南宋时期,名儒朱熹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到了明清,孟子稳稳当当地毫无疑义地晋升为“亚圣”,完全取代了颜回。

认真地研究一下这段渐变的经历,是历史的必然趋向。原因也是可以找到的。

颜回不过是孔子门徒中最为优秀的一位,屡屡受到孔子的表扬,但

充其量也就是个“优秀生”,而没有更多的建树。是其一。在《论语》中,我们可以看到颜回谈“志向”,是“愿无伐善,无施劳”,却没见到他的实践。即使他的“愿无伐善,无施劳”包含着“踏踏实实做事,本本分分做人”的意思,也不可能见到他的实践,因为过世太早了。是其二。颜回的优点是学习孔夫子的学说格外认真,可一句“仰之弥多,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的喟叹,已经注定只能领会精神不能发展学说。是其三。他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的困苦生活也注定他营养不良,养生之道还不及乃师,年仅三十一岁即夭逝。是其四。没有丰富的遗著,这一条根本无法与孟轲匹敌,更不能像孟轲一样发展孔子学说,衍生出自己的一套新理论。是其五。按“大德而寿”的理念,孔子寿七十三,孟子寿八十四,颜回也远远不及孟轲。是其六。

写到这儿,突然想起了一齣戏,剧种和剧名都忘了(可能是《墙头记》),剧中有一个丑角,是一个典型的不孝子,他的唱词里就有一句:“孔圣人活到七十三,孟圣人活到八十四”,后边的意思大略是“嫌父亲这个岁数了还不快死!”

我们山东潍坊昌乐,有一句民谣:“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大概是说:在这个年龄里,圣人都熬不过去了,你一个平常人还能熬过去吗?                

 

              完稿于20180202

   

(读史札记)孟轲是如何取代了颜回的“亚圣”地位的?

                                               亚圣孟轲像



(读史札记)孟轲是如何取代了颜回的“亚圣”地位的?

                                         复圣颜回像


 

附资料一:孟轲

孟子是继孔子以后的第二位儒家圣人。

他不仅发挥了孔子提出的仁,还从人性方面提出性本善,对后来的儒家影响很大,特别是宋代理学。在王阳明和陆九渊等理学大家都受其影响。所以把孟子叫做“亚圣”。  

孟子,是我国传统儒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战国时代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继承发展孔子思想,一生志在匡世济民、兼济天下。  青年时期,他授业于孔子弟子子思门人。从中年时起,他怀着极大的政治热情和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抱负,率弟子游历诸侯国,弘扬仁义、宣传德政、同情民苦、抨击暴政,力谏诸侯实施仁政、制民之产、发展经济、减轻刑罚、薄收赋税、尊贤使能、加强修养,从而获得民心一统天下。  

孟子一生不为“富贵所淫、贫贱所移、威武所屈”,坚持信仰,恪守节操,率直犀利地批判当时社会贫富对立等各种弊端,表现了我国古代优秀知识分子方正不苟的傲然性格和风骨。公元前312年,他结束了几十年的政治游历生涯,晚年在家乡聚徒讲学、著书立说。    公元前289年,孟子终老于邹,后人为敬仰他称之“亚圣”。


附资料二:宋神宗赵頊

宋神宗赵顼(1048525-108541),初名赵仲针,宋英宗赵曙长子,生母宣仁圣烈高皇后,北宋第六位皇帝。生于濮安懿王宫邸睦亲宅。治平元年(1064年),赵顼进封颍王。治平三年(1066年)十二月,赵顼被立为皇太子。治平四年(1067年)正月继位。

 神宗在即位之初,耳闻目睹积贫积弱的困境,故宋神宗即位不久,即召王安石赴京,推行变法,称称“熙宁变法”。在变法的过程中,神宗以君权的力量,保证了一系列新法的推行。熙宁二年(1069年)二月,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同年七月至十一月先后颁布实行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在熙宁变法期间,王安石任用王韶出兵抗御西夏,拓地五州,史称“熙河开边”。变法虽然在前一阶段取得胜利,但守旧势力的攻击并没有停止。于是,神宗开始左右摇摆,勉力维持新政。元丰年间,神宗亲自主持改制,希望在保持新法既得成果的基础上,使改革有所推进。元丰四年(1081年),西夏皇室内乱,神宗以为有机可乘,遂出兵五路伐夏,深入夏地各军因粮草不济,无功而返。元丰五年(1082年)又听徐禧之计,筑永乐城,西夏发30万大军围攻永乐城,战败。宋军两次战败,神宗希望攻夏雪耻,节省“岁赐”的计划彻底破产。

元丰八年(1085年),赵顼在福宁殿去世,享年38岁,庙号神宗,谥号为英文烈武圣孝皇帝,葬于永裕陵。

子赵煦嗣,是为宋哲宗。在守旧势力的反对下,神宗虽然摇摆于新旧两党之间,但他维持新政、坚持变革的决心不变,确是宋朝有抱负、有作为的皇帝。


附资料三:颜回的“愿无伐善,无施劳”

.语出《论语·公冶长》“孔子问志,顔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无伐善,伐是自夸,自己有善行义举义行劳苦功高,不要自夸,不要过分的宣扬。无施劳:施是施与的意思。施劳,.简单来讲就是:我不愿意夸耀自己的长处,不愿意表白自己的功劳。

很显然,历史的发展,并不认为“踏踏实实做事,本本分分做人”是一件最应该做的事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