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漫谈孟子

 咖啡随笔 2022-11-04 发布于江苏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国人,出身于一个早已没落的贵族家庭,三岁丧父,由其老妈悉心抚养成长。

孟子应该非常感谢《三字经》。因为孟子的生平基本出自其中。孟母三迁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第一次居住在生意商业地,孟母担忧兒子从小沾染铜臭而滋生势利心,举家搬迁。第二次居住在花栁巷附近,孟母又担忧兒子沾染烟栁气而搬离。第三次终于选择居住在书院附近,让孟子从小接受朗朗读书声的薰淘。

孟子约比孔子小180岁,据《韩非子、显学》中记載:“孟轲师子思,而子思之学盖出曽子。自孔子没,独孟轲之传得其宗,故求观圣人之道,必自孟子”。其意是,孟子出自孔子的嫡孙子思门下,子思又出自曽參门下。但从年代推算,似乎不可信。《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他“受业子思之门人”,这倒是有可能的。

孟子经历于孔子相近,即从教(讲学)——流浪(游历)——当公务员(从政)——再流浪(被疏)——回乡养老(终老于邹)。孟子为儒教中的重量级人物,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主要思想就是:仁、义、善。在哲学观上其主张“性善论”、“万物皆备于我”。在政治观上,其主张行“仁政”,“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与人,”“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孟子的思想精华很多,但也有很多思想不讨诸多君王喜欢。诸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这条建议就很伤君子的心。所以孟子和孔子一样,混得并不好。一生大约只当过齐国和魏国两次卿。孟子似乎十分看重气节,对嗟来之食不屑一顾,诸如其文"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其实,孟子的一生的生存主要靠的还是馈赠。从齐国辞职时,齐国国君一出手,就送他“兼金一百”。“兼金”,就是纯度很高的黄金。孟子气概非凡,不要。然后,他途径宋国和薛国,要回邹国老家,宋国国君送他黄金“七十镒”,薛国国君送他黄金“五十镒”,这回孟子不再拒绝,统统笑纳了。

孟子的解释是,他是一个坚持原则得人:有名目的馈赠就接受,没有名目的就不接受。其实孟子只是在强词夺理,可以如此设想似乎更为合理,当齐王送上黄金时,他怕一接受会毁了自己的形象,断然拒收,事后想起来,可能会有悔意,心想:好家伙,那是多大一坨金子啊,说不要就不要了,真可惜,下回再有这种事儿,还是接受为好。于是当宋、薛两国国君拿出黄金时,夫子就开始来者不拒。换句话说,他开始的不接受,是爱惜羽毛;后来的接受,是因为醒过神来了。跟什么有名目没名目,恐怕没有关系。


《孟子》之文不仅思想精深,艺术成就也很高。其特色可简概为四,即气势充沛,富于雄辩;善设机巧,长于讽刺;陈说事理,善用比喻;语言晓畅,生动风趣。

如文: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君有托其妻子于友而之楚游者,比其返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在此孟子巧设机关,渐渐引得大萝卜齐宣王入了围,最终只能窘迫得无言可对。

在诸多论战之中,孟子实绩显著,败在他三寸不烂之舌之下的名人还有陈相、梁惠王等。

与老子的神秘、孔子的深沉、墨子的质朴、庄子的神经相比,孟子的显著特征便是好胜,最喜欢吵架,有人可吵最好,无人吵便自语,借以抒发胸中伟见。

如以下一篇自语:“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堂高数仞,榱题数尺,我得志,弗为也;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我得志,弗为也;般乐饮酒,驰骋田野,后车千乘,我得志,弗为也。在彼者,皆我不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

此文大意是:高楼美女啊,在我得志后是不会要的;吃喝玩乐啊,在我得志后是不会做的。我是对的我怕谁啊!

读此文,不禁对孟轲同志佩服之至,一圈假设一圈自语之后一阵光火,只听说过自斟自饮、自娱自乐的,没想到孟子竟有自设自言自火的嗜好。

孟子是儒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后人称为"亚圣"。

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是很高。有一首讽刺孟子的打油诗:"乞丐何曾有二妻?邻家焉有许多鸡?当时尚有周天子,何事纷纷说魏齐?"

自中唐的韩愈著《原道》,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上升。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之中。元丰六年(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为"邹国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庙。以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朱熹又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

元朝至顺元年(1330),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于是,仅次于孔子的的“亚圣”就诞生了。

尊敬的读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