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仁者名言

 Jonnyqn7sgea1w 2016-08-14

仁者的名言

仁者名言仁者经典语录 共收录关于仁者的名言28条

仁者义之本也。西汉学者 戴圣 《礼记》
仁者莫大于爱人。 仁者名言西汉学者 戴圣 《礼记》
仁者荣,不仁者辱。孟轲,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
仁者之勇,雷霆不移。

宋·苏轼《祭堂兄子正文》。雷霆不移:雷打不变,比喻意志坚决。这两句大意是:心怀仁义者的勇敢,就是九霄轰顶也不动摇。~二句实际是说,勇敢也有不同的类型,有匹夫之勇,有鲁莽之勇,有一时之勇,这些勇均不如:仁者之勇”,唯有仁者之勇,才能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勇敢,勇敢的意义是什么,因而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坚持真理,无所畏惧,粉身碎骨在所不惜。可用以赞美手中有真理,泰山压顶不弯腰,九雷轰顶不动摇的真正的勇士。

北宋文学家 苏轼 《祭堂兄子正文》
仁者,以天下为己责也。南宋哲学家、教育家、诗人 朱熹
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 关于仁者的名言战国末期哲学家 韩非 《韩非子》
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西汉·戴圣《礼记·大学》有仁德的人用财富来发展、成就自身,没有仁德的人则利用自己的身心去聚敛财富。这是“发财”一词在中国古代典籍中的最早出处。东汉大儒郑玄将这句话注解为:“仁人有了财富则务于施与他人,以此来立身立名;不仁之人则将身心投入到敛财中去,以追求财富的积累。”如何处理仁德与财富的关系,是治国之道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以财发身”还是“以身发财”,是判断“仁”与“不仁”的标准。为官者应当以自身道德的圆满为先,将财力用于完成自己的事业,而不应当利用自身的地位和权力,使自己沦为追逐财富的工具。

西汉学者 戴圣 《礼记·大学》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春秋·孔子《论语·子罕》真正有智慧的人,什么事情一到手上,就清楚了,不会迷惑。真正有仁心的人,不会受环 境动摇,没有忧烦。真正大勇的人,没有什么可怕的。'知者不惑'的'知'通'智',也等于佛学中智慧的'智',而不是聪明。孔子告诉我们,一个人要达成完美的人格修养,重要的有三点,缺一不可。

春秋时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 《论语·子罕》
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

《周易·系辞上》。仁者:仁德的人。知者:明智的人。知通“智”。这两句大意是:仁德的人运用它(谓宇宙变化的总规律一—道),认为它是符合仁德的;明智的人运用它,认为它是明智的。~两句后来概括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成语,用来说明同一客观事物,由不同主观认识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就有不同的理解和评价。

《周易》 《周易·系辞上》
仁者为政之脂粉,刑者御世之辔策。 仁者名言东晋医学家,道教学者,炼丹家 葛洪
知者不危众以举事,仁者不违义要功。南朝宋史学家 范晔 《后汉书》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春秋·孔子《论语》仁德的人,自己想成功首先使别人也能成功,自己想被人理解,首先要理解别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孔子的一个重要思想,也是实行“仁”的重要原则。如果能够“推己及人”也就做到了“仁”。

春秋时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 《论语》
智者不危众以举事,仁者不违义以要功。南朝宋史学家 范晔 《后汉书》
仁者不以盛衰改节,义者不以存亡易亡。 关于仁者的名言南宋哲学家、教育家、诗人 朱熹 《小学》
厚者不毁人以自益也,仁者不危人以要名。

清·杜文澜《古谣谚》有道德的人不损人而利己,不害人而求名。

晚清著名词家 杜文澜 《古谣谚》
仁者爱万物,而智者备祸于未形,不仁不智,何以为国?西汉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 司马迁 《史记》
忍乃胸中博闳之器具,为仁者事也,惟宽恕二字能行之。明代官员 吴亮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仁者名言

春秋·孔子《论语》聪明的人喜欢水,仁德的人喜欢山。聪明的人好动,仁德的人恬静。聪明的人快乐,仁德的人长寿。孔子指出长寿必须建立在高尚的道德基础上,必须加强个人的思想修养,也就是说健身要先健心,首先做个心怀仁术的人。因为仁者有良好的精神面貌,能调控自己的精神活动,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客观形势,防止不良因素侵害心身,推迟衰老,活到人类寿命应该达到的限度。知者乐水,是指知者心情愉快,就像流水一样悠然安详;仁者乐山,是指仁者就像高山一样崇高伟大。

春秋时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 《论语》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春秋·孔子《论语·里仁》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约:穷困、困窘。孔子认为,没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长久地处在贫困或安乐之中,否则,他们就会为非作乱或者骄奢淫逸。只有仁者安于仁,智者也会行仁。这种思想是希望人们注意个人的道德操守,在任何环境下都做到矢志不移,保持气节。

春秋时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 《论语·里仁》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战国·孟轲《孟子·离娄下》。恒:经常。敬:恭敬,敬重。这两句大意是:爱别人的人别人经常爱他,敬重别人的人别人经常敬重他。孟子意在说明君子能居心于仁、礼,和一般人不同。仁人能爱别人,有礼节的人能敬重别人,所以就能得到别人经常的爱和敬重。今天可赋予这几句话以新义:关心爱护别人的人,别人就会经常关心爱护他;尊重别人的人,别人也会经常尊重他。

孟轲,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 《孟子·离娄下》
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孟子·公孙丑上》仁者(的行为)就如同射箭一样。射箭的人先端正自己的姿势然后才发射;发射而没有射中,不埋怨胜过自己的人,只要反过来找自己的问题就行了。

孟轲,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 《孟子·公孙丑上》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关于仁者的名言

春秋·孔子《论语 ·宪问》孔子说:“有德行的人一定有善言,有善言的人不一定有德行。有仁德的人一定有勇气,有勇气的人不一定有仁德。”理解:一个人有德行,有修养,就一定会有好的言论、好的著作传世,可是反过来,一个有好的言论、好的著作传世的人却不一定就很有道德、修养。勇和仁的关系也一样。一个有仁德的人一定有勇气,这种勇气是指大智大勇,而不是打架斗狠的匹夫之勇。反过来说,一个有勇气的人却不一定有仁德。

春秋时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 《论语·宪问》
良知:一种细微的,平静的声音,它让少数派坦白。仁者必有勇,诛暴必用武。民主革命家 章太炎
故曰所谓天下之至仁者,能合天下之至亲也;所谓天下之至明者,能举天下之至贤者也。

春秋·孔子《孔子家语·王言》所以说,天下最仁德的人,能聚合天下最亲的人;天下最圣明的人,能推举天下最有才能的人。

三国魏儒家学者 王肃 《孔子家语·王言》
孔子说,“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内心的强大可以化解生命中很多很多遗憾。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文化学者 于丹
孟子曰:“不仁哉梁惠王也!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不仁者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公孙丑问曰:“何谓也?”“梁惠王以土地之故,糜烂其民而战之,大败,将复之,恐不能胜,故驱其所爱子弟以殉之,是之谓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也。” 仁者名言

孟子说:“梁惠王真不仁啊!仁人把给予他所爱的人的恩德推及到他所不爱的人,不仁者把带给他所不爱的人的祸害推及到他所爱的人。”公孙丑问道:“为什么这么说呢?”(孟子说:)“梁惠王因为土地的缘故,糟踏百姓的生命驱使他们去打仗,大败后准备再打,担心不能取胜,所以又驱使他所爱的子弟去为他送死,这就叫把带给他所不爱的人的祸害推及到他所爱的人。”

孟轲,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 《孟子·尽心下》
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礼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横道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则与禽兽奚择哉?于禽兽又何难焉?’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乃若所忧则有之: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若夫君子所患则亡矣。非仁无为也,非礼无行也。如有一朝之患,则君子不患矣。

战国·孟轲《孟子·离娄下》君子之所以不同于一般人,是因为他保存在心里的思想不同。君子把仁保存在心里,把礼保存在心里。仁人爱人,有礼的人尊敬人。爱人的人,别人就一直爱他;尊敬人的人,别人就一直尊敬他。假设有个人,他以粗暴蛮横的态度对待我,那么君子必定会反省自己:我(对他)一定还有不仁的地方,无礼的地方,要不这种态度怎么会冲着我来呢?反省后做到仁了,反省后有礼了,那人的粗暴蛮横仍然如此,君子必定再反省:我(待他)一定还没有尽心竭力。经过反省,做到了尽心竭力,那人的粗暴蛮横还是这样,君子就说:‘这不过是个狂人罢了。像他这样,同禽兽有什么区别呢?对于禽兽又有什么可计较的呢?’因此君子有终身的忧虑,没有一时的担心。至于终身忧虑的事是:舜是人,我也是人;舜给天下的人树立了榜样,影响可以流传到后世,我却仍然不免是个平庸的人,这是值得忧虑的。忧虑了怎么办?像舜那样去做罢了。至于说到君子(一时)所担心的,那是没有的。不仁的事不干,不合礼的事不做。即使有一时的担心,君子也不认为值得担心了。

孟轲,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 《孟子·离娄下》
淳于髡曰:“先名实者,为人也;后名实者,自为也。夫子在三卿之中,名实未加于上下而去之,仁者固如此乎?”孟子曰:“居下位,不以贤事不肖者,伯夷也;五就汤,五就桀者,伊尹也;不恶污君,不辞小官者,柳下惠也。三子者不同道,其趋一也。一者何也?曰,仁也。君子亦仁而已矣,何必同?”曰:“鲁缪公之时,公仪子为政,子柳、子思为臣,鲁之削也滋甚,若是乎,贤者之无益于国也!”曰:“虞不用百里奚而亡,秦穆公用之而霸。不用贤则亡,削何可得与?”曰:“昔者王豹处于淇,而河西善讴;绵驹处于高唐,而齐右善歌;华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有诸内,必形诸外。为其事而无其功者,髡未尝睹之也。是故无贤者也,有则髡必识之。”曰:“孔子为鲁司寇,不用,从而祭,燔肉不至,不税冕而行。不知者以为为肉也,其知者以为为无礼也。乃孔子则欲以微罪行,不欲为苟去。君子之所为,众人固不识也。”

淳于髡说:“重视名望功业的,是为了天下的人;轻视名望功业的,是为了自己(的清白)。先生的地位在齐国的三卿之中,但就名望功业来说,上不能匡正君主,下不能拯救百姓,就辞职而去了,仁人本该就是这样的吗?”孟子说:“处在低下的地位,不以贤人的身份侍奉不贤的君主,这是伯夷的态度;五次到汤那里做事,五次到桀那里做事,这是伊尹的态度;不讨厌昏庸的君主,不拒绝微小的官职,这是柳下惠的态度。三个人做法不同,方向是一致的。一致的是什么?就是仁。君子只要仁就行了,何必要处处相同?”淳于髡说:“鲁缪公的时候,公仪子掌管政事,子柳、子思也在朝做臣,然而鲁国疆土被别国侵夺却更加严重,贤人无益于国家就像这样的呀!”孟子说:“(从前,)虞国因为不用百里奚而亡国,秦穆公用了他就称霸,(可见)不用贤人就会亡国,(到那时,只是想)割让点地方办得到吗?”淳于髡说:“从前王豹居住在淇水边,河西的人因此而善于唱歌;绵驹居住在高唐,齐国西部的人因此而善于唱歌;华周、杞梁的妻子,为丈夫的死而哭得异常伤心,因而改变了一国的风气。内心有什么,必然会显露在外面。做了那件事而不见那件事的功效,我还没有见过这种情况呢。所以现在是没有贤人,要有,我一定会知道的。”孟子说:“孔子担任鲁国的司寇,不受信任,有一次跟随(鲁君)去祭祀,祭肉不按规定送来,于是顾不上脱掉祭祀时所戴的礼帽就走了。不了解孔子的,以为他是为了那点祭肉而离开的,了解孔子的,只认为他是因为鲁国的失礼而离开的。至于孔子,却正想担点儿(这一类的)小罪名离开,不想随便弃官而去。君子所做的事,一般人本来就是不理解的。”[注释]①淳于髡:见本书《离娄上》第十七章注。②三卿:指上卿、亚卿、下卿,都是爵位。③公仪子:即公仪休,曾任鲁国的相。④子柳、子思:子柳,即泄柳,曾任鲁缪公的卿。子思,孔子之孙,名伋。⑤王豹:卫国人,善于唱歌。淇水,卫国河流名。⑥绵驹:一位善于唱歌的人。高唐:齐国邑名。⑦华周、杞梁:齐国大夫,在齐国攻打莒国时战死,传说他们的妻子闻讯后,对着城墙痛哭,把城墙哭塌了;齐国人受到感染,以至善哭成风。⑧燔肉:祭时用的熟肉。古礼,天子和诸侯祭祀后,要将一部分祭肉赐给大夫。⑨乃孔子则欲以微罪行:这句隐含的意思是,孔子不想让人觉得自己弃官而去都是鲁国执政者的过错,因为这样做是失礼的。

孟轲,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 《孟子·告子下》

推荐名人名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