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界环境杂志社

 hgsnys 2022-11-29 发布于河南

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 世界自然基金会

报告概要

     生态足迹用来度量满足一定人口需求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土地和水域的面积。通过与生物承载力——某地区或国家的可用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土地和水域——相比较,生态足迹账户可以判断一个国家,地区或者全世界是否按生态方式生活。政府,行业和个人已经在利用足迹账户,他们想通过生态足迹账户更好的了解他们对生物资本的依赖程度,以及如何在资源日益约束的世界进行战略规划。

     本报告的重点是全球和区域背景下的中国生态足迹。报告对中国学者生态足迹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了评述,详细阐述了中国生态足迹,其中讨论了满足中国资源和能源需求所必需的不同类型的土地和水域面积。对所选贸易物品的专题研究表明生产物品的生产性面积如何在世界范围内进行“贸易”。本报告提出了管理中国生态足迹和生物承载力的战略。

     报告得出结论如下:

     ·2003 年(可获得数据的最近一年),全球需求的生物承载力超出了地球可供给能力的25%。全球生态超载必然导致全球生物资本的退化。

     · 美国,欧盟和中国占世界全部生态足迹的50%,占有30% 的全球可用生物承载力。各政府和社会所做出的决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这个世界是否能满足新世纪的可持续发展挑战。

     · 亚太区人口占世界人口的一半还多,占有近40% 的全球可用生物承载力。

     · 生态足迹20 世纪90 年代中期首次提出后不久,中国的生态足迹的计算就开始了。中国研究人员评估了中国不同省份的生态赤字,此外,用生态足迹来评价特定行业和家庭活动的生态影响。

     · 就个人而言,中国2003 年的生态足迹是人均1.6 全球公顷,位居世界第69 位,低于全球人均的生态足迹2.2 全球公顷。

     · 尽管人均消费较低,然而,中国从20 世纪70 年代中期就出现生态赤字,每年需要的生物承载力大于其自身生态系统的供给能力。2003 年,中国需要两个中国大小才能供应其消费和吸纳其制造的废物。大部分生态赤字主要来源于CO2 的排放。CO2 排放是由于化石燃料的燃烧而没有固定。

     · 中国部分生态赤字是通过以自然资源的形式进口生物承载力来弥补。2003 年,中国进口了13 亿全球公顷,几乎等于德国全国的生物承载力。

     · 中国的生态足迹通过贸易关系同世界其他国家发生联系,既有中国的近邻也有遥远的异国。对所选贸易产品分析表明,中国的生物承载力进口主要体现在来自其他国家如加拿大,印度尼西亚和美国的原材料,通常的生物承载力出口表现为出口加工制品到别的国家,如韩国,日本,美国和澳大利亚。

     · 人口,人均消费和消费资源强度等3 个因子支配中国的生态足迹。提出缩减中国生态赤字的两条补充性措施:(1)容易实现的目标,比如节能灯泡的应用;(2)加大那些将来会对资源利用有长期影响的基础设施投资。

     · 有助于中国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具体策略是CIRCLE 方法:城市紧缩化,个人行动,减少隐藏的废物流,碳减排,土地管理和效率提升。

引言

     20 世纪人类社会快速发展,与此同时,人类社会对大自然的影响也在增强。在上个世纪,世界人口增加了3倍,能量消耗增加10 倍多。从实用角度而言,地球是无限的,唯一的局限在于人类利用资源的能力和对资源长距离运输的能力。

     然而,今天,有了全球化的经济和近乎无限的运输能力,人类对资源的需求已经超出了地球的供应能力。人类正在消耗至少超出地球可更新资源25% 的资源(图2.1)。这一全球生态超载意味着人类正在耗竭人类经济所依赖的生物资本,并造成其退化,同时也使我们的周围充满垃圾。

     日益严峻的资源短缺已经开始影响到每一个人。全世界的渔业都在面临资源匮缺的压力,木材的供应地越来越远,许多分析人士把其归咎于现有的化石燃料和淡水资源国际竞争冲突。

     21 世纪将与以往不同:全球生态超载将越来越多地卷入我们的日常生活。

     21 世纪发展将受限制,成功的政府政策策略应该是怎样的呢?全球趋势将如何左右决策制定者和规划者的选择?每个国家的生态赤字在全球尺度上将如何影响他们的竞争力?国际和国内商业如何维持?个人如何确保

     自身和家庭的生活质量?

     以上问题是全球性的,但是问题得由区域、国家、省、市和个人局部解决。在21 世纪的生态背景下,亚太区

     将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亚太区拥有超过50% 的世界人口,需要接近40% 的全球生物承载力,这一地区的决定将会影响到世界。亚太区能否避免局部的和大规模的崩溃,而不受其他地区崩溃的波及?亚太区能否推动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其他国家学习的典范?

     作为这一地区最有影响力的国家,中国的决策尤为重要。作为一个国家,中国消耗了全球生物承载力的15%,居世界第二位。尽管由于生产性土地面积的增加和新技术的引入,中国的生物承载力持续增加,然而这是以自然生态系统的和生物多样性的破坏为代价的。尽管生物承载力不断增加,中国的需求仍是其自身生态系统可持续供应能力的2 倍还多(图2.2)。

     美国人均需要近10 公顷的生产性土地,若中国也是如此,那么中国将需要全球的可用生物承载力。这对于中国是不可能的,对于其他国家也是如此。相反,如果中国走健康发展的道路——资源高效利用,将会引领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成为一体。这种发展可以通过建立在强大的科学理论和知识基础上的智能化的规划和管理来实现。

     本报告运用生态足迹表述中国对生物承载力的需求现状,把中国定格在日益膨胀的世界环境中。作为一种使生物承载力需求可视化,可以衡量,可以操作的资源核算工具,生态足迹能够使不同层次的决策者鉴别决策是否适合可持续发展。

全球背景:人类生态足迹

     生态足迹账户广泛用来衡量人类对大自然的需求。一个国家的生态足迹是生产其所消耗的食物、纤维和木材,吸纳其制造的废物和提供空间进行基本设施建设所需要的土地总面积。一个国家需要消耗来自世界各地的资源和生态服务,它的足迹就是这些面积的总和,不论足迹落在地球的何处.

     2003 年,全球生态足迹是140 亿全球公顷,即人均2.2 全球公顷(1 全球公顷指生物生产力与全球生物生产力平均值相等的一公顷面积)。

     人类对大自然的需求可以和地球的生物承载力——具生物生产力土地面积可以满足人类需求的量——相比较。2003 年,地球生物承载力为112亿全球公顷,即人均1.8 全球公顷。然而,生态足迹在全球各个地区间有很大差异。北美和西欧的许多高收入国家的人均生态足迹最大,2003 年,中国的人均生态足迹是1.6 全球公顷,在147 个国家中列第69 位。对于高收入国家和中国,碳足迹占据了总生态足迹一半左右。


亚太区的生态足迹

     与世界其他地区相比,亚太区的人均生态足迹相对较低(图4.1)。然而,庞大的人口数量使得本地区的总生态足迹在世界居于首位。在全世界范围内,亚太区的人口数量占到世界的一半以上,需求全世界40% 的生物承载力(图4.2)。

     亚太区的生态足迹是其自身生物承载力的1.7 倍。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在1961 年,亚太区的生态足迹仅是其生物承载力的75%。过去的四十年里,这一地区的生产力持续提高,尤其是借助绿色革命和其他技术的引入,

     但是对资源和生物承载力的需求增加的更快。

     亚太区弥补其生态赤字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进口资源和使用他国的生物承载力和全球共有自然资产,第二种方式是,降低本地区的生物资本蓄积(例如,砍伐树木的速度大于树木更新速度)。

在亚太区的国家间,生态足迹差异较大。澳大利亚人均需求7.7 全球公顷,孟加拉国人均需求只有0.6 全球公顷。中国人均需求为1.5 全球公顷(图4.3)。

     因为人口数量和生态足迹总值的庞大,中国和印度在这一地区的影响尤为突出。但需要看到的是这两个国

     家的人均生态足迹却还远在世界平均水平以下。

生态足迹概念在中国的发展

 &nb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