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警惕!地球超载日正不断提前今年的“地球超载日”是8月13日

 nizijun 2015-08-25


  □爱研

  利用国际化方法追踪人类对于地球自然资源的需求(即“支出”)和地球的生物承载力(即“供给”),便可以估算出“地球超载日”——即到这一天,人类的生态“年支出”超出了“年供给”。

  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合作伙伴全球足迹网络(GFN)的测算,今年在不到八个月的时间里,人类已经花光了一整年的生态“预算”。其中,吸收人类的碳排放就使用了超过一半的生态“预算”。

  换句话说就是,在过去15年时间里,每年的“地球超载日”已经从10月1日提前到了8月13日。

  需改变碳排放模式

  一个国家或地区具有提供可再生资源和吸收二氧化碳能力的土地面积的总和就被称为“生物承载力”。当越来越多的土地被农田占用,可以吸收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的林地就越变越少了。这就意味着,生物承载力降低了,二氧化碳便会聚集在大气中,没有被完全吸收。

  据统计,2015年,单单是人类排放的温室气体就需要地球85%的生物承载力来吸收。而以现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长情况来看,我们需要地球现有森林再增加两倍才能消化目前人类所排放的二氧化碳。

  WWF中国执行项目总监李琳博士说:“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我们现在的超载,实际上是在借用子孙后代的资源。因此当代人有责任和义务寻找出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模式。”事实上,如果我们能在2030年前减少至少30%的全球碳排放,“地球超载日”就能在2030年回到9月16日。如果全世界都效仿丹麦的做法,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减少碳排放,今年的“地球超载日”本来可以仅推迟两天,即到10月3日。 

  相反的,如果目前的碳排放模式不会改变,我们会在2030年用掉相当于两个地球的资源,并且2030年的“地球超载日”将提前到6月底。

  所以最近在巴黎气候峰会上热烈讨论的全球话题便是“逐步淘汰化石燃料,将有效的遏制生态足迹增长,并最终减少生态足迹”。

  还需转型消费模式

  “生态足迹”也称“生态占用”,是一种衡量人类对地球生态系统与自然资源的需求的分析方法。它显示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指定的人口单位内需要多少具备生物生产力的土地和水域,来生产所需资源和吸纳所衍生的废物。“生态足迹”越大,表明对大自然的影响和破坏越大。

  “碳足迹”指一个人或一个单位在一定时间内(比如一年)消耗了多少能源(包括石油、煤炭、电力……),排放了多少二氧化碳(还有甲烷、氧化亚氮……),能源消耗量大,“碳足迹”就大,对全球变暖的贡献也大。

  人类的“碳足迹”是导致“生态足迹”增长的众多因素中增长最快的一个。据GFN数据,中国作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生态足迹”总量也位居全球第一,占全球“生态足迹”总量的六分之一。中国的消费模式急需向更可持续的方向转型,这样有助于延缓地球超载,降低中国庞大的生态足迹。

  其实过度利用生态资源的代价已经越来越明显,比如森林过度开伐导致干旱、饮用水短缺、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以及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如果目前的气候模型测算无误,那么随着人类对生态资源的需求逐渐增大,以上每一种代价的后果都会越来越严重。地球生物承载力也越来越不能满足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

  因此,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决策者们都需要更清醒地制定所在地区的经济政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