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双碳背景下对城市空间设计的思考

 陈正兴 2022-11-29 发布于湖北

2021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发布,文件提出“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政策,由此双碳理念开始正式进入城市建设领域,探究如何建设双碳型生态城市成为设计领域的新课题。

文章图片1

双碳理念的基本背景与概念涵义

The basic background of the two-carbon idea

基本背景

当前温室效应、气候等环境问题影响着人们生活的环境与安全,全球能源消耗逐年上升,洪水、干旱、热浪等问题频频出现,威胁全球生存环境与活动空间,基于此背景,构建牢固的生态用地规模基线,合理优化产业、交通、生态等分布格局,充分发挥绿色空间碳汇能力,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和气候变化的影响,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路径,由此产生了双碳城市的发展理念。

概念涵义

双碳,即碳达峰与碳中和的简称。

碳中和:碳中和是指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与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人为吸收汇达到平衡,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碳达峰:碳达峰是指碳排放在由升转降的过程中达到碳排放的最高点即碳峰值,之后逐步回落。

建设双碳型城市的核心要点

The core points of building a double carbon city

碳达峰是碳中和的基础和前提,实现碳排放达峰刻不容缓,借助当前规划管控的特点,城市建设需从交通、能源、建筑等领域多管齐下,提升城市生态碳汇能力,从而建设碳中和城市,具体实施可通过绿色建筑设计、绿色产业体系、绿色交通体系、绿色空间体系等实现。

文章图片2

案例研究—双碳型城市空间构建路径

Case study - The path of double carbon urban space construction

案例1:法国巴黎CLICHY-BATIGNOLLES生态街区

法国 · Clichy Batignolles(克里希街区)位于巴黎市西北17区,随着工业的衰退逐渐成为环境恶化和经济落后的地区,后经历城市更新变革,成为了这场城市更新浪潮中的生态街区典范。该街区满足生态街区20项评价标准,有着低密度的城市绿化空间,采用绿色建筑技术和公交+步行的交通方式。为了鼓励自行车出行,社区共设立15个Velib共享单车站点,且在几乎每栋建筑中均有2.25%的面积用来停放自行车,实现运输能耗和碳排放强度的持续减少,使得人们生活方式绿色低碳化。

文章图片3
文章图片4

案例2:德国汉堡港口城HafenCity:

德国汉堡港口城位于汉堡市易北河(River Elbe)沿岸,属于主堤防南部,易遭受洪水侵袭,由于修建新的堤防不利于新城公共空间的整体营造,因此选择基于海拔8.5米的人工基地开发高楼,HafenCity的高差使这里形成了五种层次的公共空间,包括从河岸边可以踏上河面的码头水的亲水升天空间;供步行和骑行的滨水长廊;创造性地将道路从滨水长廊连接至城市街道的滨水露台—麦哲伦露台和马可波罗露台;建在海拔人工抬高的防洪基地上的生态街道空间以及在街道水平面之上可对外开放的公共与私人空间。充分结合当地水资源优势,鼓励采用环保车辆与绿色出行,多空间多层次提升区域绿色空间,增强空间碳汇能力,创建了极具多元化生态空间。

文章图片5

双碳型城市的规划策略

Planning strategies for double carbon cities

综合当前双碳城市建设技术、环保能源技术与国内外绿色城市建设经验,可以总结出四条建设双碳城市的规划策略:

1

构建以新能源为主的绿色循环低碳交通体系义

以“公交+慢行“为主,通过采用新能源、清洁能源等公交方式,节约能源、低碳环保、提高能效、减少污染,实现公共交通零碳排放;合理运用空中绿色休闲连廊,串联多个功能和公共空间,设立景观构筑物,营造绿色舒适的活力街区,引导人们选择自行车、步行等绿色方式,打造自行车、步行友好型城市,创造并联系不同规模的绿地场所,降低区域碳排放量。

文章图片6
文章图片7

2

打造以绿色建筑技术为主导的可持续建筑

依据绿色建筑建设标准,采用低碳混凝土、竹木材、再生金属等低碳建筑材料,从建筑朝向、立面设计、建筑形态和景观环境等方面建设可持续建筑。具体可先优化建筑设计,并调整建筑的朝向,避免直射阳光,充分利用高低角度的太阳光照,太阳能板等,最大利用自然光,形成高效的遮阳系统,并改善建筑立面绝缘层,降低制冷能耗,使得建筑低能耗;同时保留场地高固碳树种,并科学配植,尽可能扩大碳汇,在施工时减少机械作业,推动低碳建造应用,在生态绿地建设部分争取碳中和,节能运营,并且在绿地中达到纯碳汇。

文章图片8

3

构建以新能源为主的绿色低碳交通体系

采用高固碳植物,建设街头绿地、生态庭院、屋顶绿化、垂直绿化,全方位提高绿化覆盖率,实现低排低碳。增加了城市湿度,减少城市噪音,减轻热岛效应,并结合道路、公园、周围功能建筑等,打造集休闲、碳汇于一体的生态功能型廊道;有水资源的城市可沿水网空间绿脉延展、形成绿色慢行网络体系,打造蓝绿交织的景观空间,营造低碳、环保的公共活动空间。

文章图片9

4

创建以低碳产业体系为主的生态建筑组群

推动产业结构低碳化、产业布局生态化,加强产业和城市的多元复合,建立错落有致的空间原则,将产业相关联的企业临近布局,减少因上下游企业间运输而产生的碳排放,将土地利用最大化;同时注重产城融合、商住平衡,强调复合用地开发,根据不同人群需求建设相关配套,设计典型的碳汇建筑组群单元。

文章图片10

寄语: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生态文明建设重要的一部分,因此,优化产业空间结构,加快形成绿色低碳运输方式,倡导绿色低碳生活,完善绿色空间格局,提升碳汇能力是城市设计中的重点,从而引领城市绿色创新发展,打造低碳、宜居的未来之城。

文章图片1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