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字,画法入书,养眼!

 没有烦恼的人 2022-11-30 发布于广东
石涛的一生,游历众多,从武昌到宣城,到南京、北京,再到晚年南下定居扬州,他在四处奔波,交友中有大批著名的文人书画家,艺术思想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书法风格也有较大影响。从石涛的存世的题跋书迹来看,在众多的书体中,以行草书和隶书居多,即使是同一书体,各种时期的取法风格也不一样。

根据石涛的主要居住地不同,把其行草书法风格粗略地划分为四个不同的面貌:第一阶段是武昌时期,书法主要取法董其昌,书风简单率意;第二阶段是宣城时期,开始“弃董不学”,转学颜鲁公、苏轼、追随“二王”、上溯魏晋直至秦汉,题跋书法主要呈现出清雅尚工的面貌;第三阶段是南京、北京时期,书法则显得浑厚多姿;第四阶段是晚年扬州时期,书法呈现出沉稳老到的态势。
 

Image


石涛绘画题跋书法与画面相映成趣,各种题材、形式完美结合,各种书体中以行草书和隶书最多,在他的题跋中往往能看到各种书体之间的杂糅,隶书中有行草书的笔意,增添了灵动感,行草与楷书中又常常出现隶书用笔。
如石涛在北京时期所作的《日夕知己图》的题跋中似乎可以感受到石涛在北京时充满豪情的心境。此题跋一开始是以工整的楷书行笔,中间继而转为行书,随即越来越趋于放逸纵横,结尾以近乎草书行笔,然而都带有浓重的隶书意味的方笔书写。真可谓不拘一格不受他法制约,不立一法,不舍一法,越过前人与过去的自我,创造出一种率真性情的独立书法风格。

Image

他在《画语录》中有言“贯通一气,不可拘泥”,此处的“不可拘泥”与他的“我自用我法”的观点是相通的,他渴望跳出传统成法的束缚,向刻意师古的现象提出了挑战。并不是对传统的全盘否定,而是希望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突破,著立“我法”。 
石涛的多种书体用笔交融的风格,对后世影响也是深远,其中最大的莫过于“扬州八怪”中的郑板桥。板桥的书法行书与隶书互相杂糅,字体纵横错落,被称为“六分半书”。其笔墨之法则影响了山水大师黄宾虹。近代著名画家傅抱石、张大千也都是石涛迷。

Image

清朝初期,由于康熙帝的推崇,当时的书法界基本笼罩在董其昌的书风之下。石涛书法也曾学董其昌,但最终放弃,同时清初的思想界,受到晚明思想的影响,也涌动着一股思想解放的思潮,石涛生活游历所经过的南京、扬州等地都是商品经济发达地区,必然会受到思想解放思潮的影响,随着考古学、文字学及金石学的兴起,访碑与收集金石铭文一时成为兴起之风,在此背景下,书法家也开始欣赏金石文字的古朴之美,接受朦胧残缺的美学趣味,逐渐形成了“宁拙勿巧,宁丑勿媚,宁支离勿轻滑,宁率直勿安排”的审美标准,也呈现出一种和书法相一致的粗放奔放的特质。

Image

Image

石涛的书法也受到碑学的影响,尤其是他的隶书影响最大,具有很强的金石味道。即使是行草书和楷书也往往带有隶书 的 笔 意 , 这 是 石 涛 追 求 “ 古 ” 韵 的 结 果 , 更 是“我自用我法”的精神写照。如石涛的书作《赠高凤岗诗札》这幅作品楷、行、隶三体交融,既有颜真 卿 楷 书 中 的 敦 厚 、 朴 实 、 巧 拙 , 也 有 董 其 昌 行草书的隽永、简淡、雅致,更有苏轼的随意自然。

Image

Image

Image

石涛在隶书中加入楷书用笔、行草意蕴,使其隶书既呈现流丽俊秀之风,又具有雄浑质朴之气。他把楷书、行草书的特点与隶书的意趣巧妙地安排在一起,使得整体多了几分金石意韵。石涛的书法从古代多种法帖中汲取营养,兼收并蓄,形成了个性十足的书法多样面貌。石涛在学习书法时,并没有放弃传统,但也没有受制于传统,他强调不仅要“师古人之迹”,更要“师古人之心”。

他在绘画上提出的“笔墨当随时代”观点,同时把这一理念也践行在书法实践中,在对传统书法学习研究的基础上寻求突破。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石涛书法的古拙之风与他的字体中的金石气是密切相关的。石涛之后,很多崇尚碑学的书家都认为“书迹须有金石气,方可脱俗”,继而才有晚清后期的“碑学大兴”的鼎盛时期。虽然不能说石涛这一思想的提出者,但也算得上是先驱者。石涛有一则题跋曰:“古人未立法之先,不知古人法何法?古人既立法之后,便不容今人出古法。千百年来,遂使今人,不能一出头地也,冤哉!

这段语录最能表明石涛的心迹,他希望能突破古法的藩篱,利用笔墨来凸显自我精神,石涛的书法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拙、丑、怪实际上是向世人呈现出另一种独特的精神面貌。以拙为巧,以丑为美,古拙但不失流利。


Image

Image

综观石涛行草书法,早年学书“二王”与董其昌,后浸淫魏碑直至秦汉,中年写得潇洒飘逸,晚年墨点多现纸上,丰腴潇洒、苍润遒劲。草书脱胎于自己的行楷书,无定法,带有浓重的隶书意味,晚年写得丰满灵动,秀中藏拙,与老年东坡相似。石涛以书法的用笔来作画,“所作画皆用作字法”。他的题跋书法与诗画交辉相应,无论是用笔、用墨,还是风格上都与画面配合得相得益彰,使得每幅作品中无不体现着诗境、书境和画境的完美结合。

他这种“以书入画”的创新手法,在书画创作中堪称一绝。在石涛眼中,画是画,字也是画,甚至诗也是画,他对书法和诗词的态度与画是一体的,因此在他的作品中诗、书、画是一个整体。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本文节选自《大众书法》

原题为:《石涛书法艺术流变及其实践研究——以行草书为例
作者:夏生虎

各位师友您认为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