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画--鉴赏

 鸿墨轩3dec 2012-05-18

书画鉴赏1

绘画作品。古书画鉴定的主要内容包括:1.定真伪书画有明确款识,要鉴定是否为真迹;或书画原作无款,其题跋传为某人所作,是否可靠。2.定时代有些书画作品没有落款,也无题跋等旁证材料,我们要定出其制作时代:或一些可肯定是伪作或仿制.那么其制作又在何时?3.明是非古书画的悄况很复杂,有时真小有假,假中有真:有时改头换面,把原来的长卷大轴,改成数件,再加伪作题跋;或移花接木,把原件书画与题跋割裂,以真书画配伪题跋:或以真题跋又加分割,分别配上伪书画。使人眼花潦乱,必须一一辨析,分清原委,这便是明是非。个定价值价值是指书画作品的艺术价值、文物价值和文献价值。名家之作固然各方面的价值较高,们也应分别山其丛杰作、代表作,或是一般之仆和应酬之仆,“些知名度不高的作家,其作品不一定没有价值,某些伪作,艺术水平却很高;某些虽是仿品,但真迹已亡,我们呵从,j1窥见真迹的面貌。如唐武后时,有《万岁通天王氏进帖》,是王方庆家藏王羲之一门数代书法作品的摹制品,现真迹已亡,这些复制品是“下真迹一等”的艺术珍品。8 g9 B5 o; H4 E) R0 S$ l$ {( t
0 n. N; C. m: }5 C1 S

古书画鉴定的基本原理
  [5 [4 F5 ^1 V+ d/ N5 k1 W: X
  我们要达到鉴定古书画的各项目的,主要的途径,是从古书画的时代气息和个人风格入手。尤其是个人的风格,常是决定是否真迹的依据。为什么呢?现随便举例来说,我们的亲友、熟人,他们随便写些什么)不必署名、我们就可认出它是谁写的;我们的亲朋攸友、同窗、邻居,只要闻其音声咳吐,或脚步之声就知道是谁来了。为什么呢?就是因为相处熟了,久而久之,就掌握了各人的特点,得出规律,就会判别无误。古书画鉴定也是这样,对某作者的作品看多了,对他的笔法、章法及用笔的特点就熟悉,从中得出规律,鉴定也会百发百中,不致失误:所以熟悉古书画家创作、渊源、技残、习惯:以及他的笔憎墨趣,掌遇其特点,得出规律,再从当时的时尚、社会风气、流派特色等时代气息获得印怔,那么,作品真伪的鉴定,就会不离谱了,这就是古书画鉴定最基本的原理。
  {2 I5 J+ j/ |6 l/ y
古书画鉴定必须有正确的理论指导
* m8 V( |0 g6 C# g( w$ t2 v
  鉴定古书画,如果单凭自己摸索,即使有良好的条件,也会事情功半弯路很多,收效很慢。这是因为,我们感觉到的东西,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的感觉它。感觉只是现象问题,理论才能解决本质的问题。我们在鉴定工作中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指导,许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那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指导。利用这个锐利的思想武器,在鉴定的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得出规律性的东西,然后又回到鉴定的实践中,指导我们的工作。使我们鉴定工作的能力不断提高。使我们在鉴定工作中,少走弯路,避免主观臆断,脱离实际,脱离具体的历史时代和地区、流派等具体分件,而作错误的判断,同时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抓住一点概括全面,以局部定全局的形而上学方法论。这是新旧两个不同时代古书画鉴定工作者的根本区别。在旧时代,古书画鉴定工作者为什么非常稀少,而且把这项工作看得非常神秘,关键就在能培养鉴定工作的条件非常有限,他们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和一套科学的方法。


鉴定古书画的主要依据和步骤3 I( C6 W1 T+ y- W" q
" K" K: g# y1 y; l% U! m6 S" f' _& P
  鉴定一件古书画,实际上就是完成一个科研项目,必须广泛收集资料,以齐全的信息为依据、凭着精确的数据、广博的知识,进行科学的论证,去粗存糟,去伪存真,取精用弘。最后作出结论,判断各项内容:定真伪)明是非、辨时代、定价值。其基本的步序是要分清主次。一件古书画,如何进行鉴定?何者为先,何者为次?决定性的关键又在哪里?这首先要分清工作的主次。这就是,鉴定的主要依据在古书画本身,即书画作品本身的时代气息和个人的风格,它豹款识。其次要的依据即辅助的依据是质地(纸、绢):题跋、收藏印章三文献著录,以及装演等等。主要的矛盾、主要的问题解决乙其余的问题、次要的问题就不难解决了。譬如,二件古书画,其本身无论从时代气息和个人风格判断,是真迹无疑,那么其他次要的条件就可作辅助的、旁证帅料,如题跋、收藏的印章也不可,眯伪)。也不必要作伪,假如书画本身是伪品,而题跋、收藏印章是真。这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原鉴定者有误,收藏者承袭其定论而流传下来,这种情况:”使原件是伪作也有很的价值。另一种情况是题跋、收藏印章从他处移来,另造假书画配上去的。主次关系)也非一成不变,假如凉作无款,我们只能从时代气息、或个人风格大致定为某人某派之作,那么原作为辅助依据的质地、题跋、藏印等就可作为主要依据而作出结论。

书画鉴赏2

鉴定古书画的主要方法
W* j& E' b+ V
  鉴定古书画主要的方法是:1 细观察古书画鉴定,二般全凭目鉴,作品所有的个人风格、时代气息也全从观察得来。大至章法、结构、行款,小至笔法、笔锋,是否仿制品,这就是关键。他:灿石皴法、,树木、水波、云岚,人物的衣榴、面容,都反映作者的风格特色:再如款识、印章、纸绢、题跋、藏印等都是鉴定的细节)我你:必须一一细审,不能稍有疏忽,必要时可借助放大镜,但不能触损书画本身。2,严比较;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只要货比货。任何事物,有比较才有鉴肌假恶丑是同真善美比较得来的。当然,、有真迹相比较固然好,在没有原作者真迹时。亦可用坷谬版画册或照片对比。虽然影印本无法体现原作纸绢、墨色的新旧、印泥的色泽,但用笔笔法、笔锋、印章的原模样是看得清楚的,可作对比。3勤考订有些作品,单靠目鉴不能作出判断,就得求助于文献资料。例如,有些书画家传世作品很少,目鉴没有对比的作品,只能翻找画史、画传等著作,从中找出该作家的创作作特色,再结合其他依据进行鉴定;或遇某名家之作,可查找书画著录著作,前人可有收藏著录,可查出该件是否为依样画葫芦的仿制品,还是真迹?总之在鉴定过程中,三种方法可穿插进行,反复查考,互为补充,以达到科学、正确的鉴定结论。, ~" C! U) j% c( [* D9 B( @/ j

  篆书是从金文(钟鼎文)演化而来:春秋战国敝正是分裂、割据的时代,各国、各地区的文字各有特色和差别,由于写亥在不同的材料上又有差异。这种文字称古篆或大篆。秦统一后,实行“书同文”,以秦篆为基础进行规范化,这种统一的文字称为小篆。汉以后小篆逐步隶化,后来,为隶书楷书所取代。小篆迟出了应用的历史舞台,但在碑刻上一直还在使甩。唐代出现以篆书写碑的名手李阳冰,他以秦篆为主,笔瘦体长,刚劲有力,称做“铁线篆”,对后世篆书影响甚大。迄今为止,最早流传的篆书书法作品的墨迹,是宋章友直为唐《步辇图》写的跋语。元代名家写篆书的有赵孟频、吾丘衍)周伯倚等,都是这种篆体。明初有程南云用粗短笔写篆,别开生面,多见于名书画的引首。后有李东阳、徐霖,用中锋,结构圆稳,称“玉筋篆”。万历间又有赵宦光,用草率的笔法作篆,称“草篆”,又是一种创体。人清,考据学盛行,《说文》为主的文字学被重视,名学者如洪亮吉、孙星衍、钱估等均长于写篆书,属铁线一类的正规篆书,乾嘉以后又盛行金石学,,刻印名家均长篆书、如邓石如、陈鸿寿、赵之谦、吴昌硕等,他们都各有自己的风格。进入近代,随着古器物的不断发现,张廷济、吴大微开始以钟鼎文写篆书。清末,殷墟发现,民国时才有人用甲骨文写篆书。通过对篆书书艺的发展的了解,对鉴定书法中的篆书作品是很有帮助的。6 b$ o( q" @& ?5 @* A6 S
4 n+ v0 x$ a( G; n; {# Z
1 V1 O6 _2 n/ P9 G; z+ X
古书法中隶书作品的鉴定# ]7 [7 L# N$ u4 }7 h

  隶书相传为秦代程逸创制,但从汉简实物来看、汉初简书带有浓重的篆意,与秦简的篆书差别不大。后来才逐步发展成为今隶,标准的隶书当是东汉蔡自所写的石经,魏晋以后,隶书为楷书所取代,退出了使用的历史舞台,但在碑刻和书法艺术中,仍流传不绝。至唐代称之为“八分”,唐宋时写隶书者不乏名家,如韩择木、徐浩等,但流传下来的都是些碑刻,墨迹甚少。人元,隶书手有吴敷、钱矣等,直至明代文徵明及王时敏,均是八分体的风格,一脉相承。至明末虽有黄道周以行草笔法人隶,别具风貌,但影响不大。清初8 H1 ]" C! i" @% X7 k9 J
有郑篮、万经、朱彝尊等隶书名家,略具此风。至乾嘉以后,才脱去宋元规范,当时金石学盛行,学者追摹汉碑,脱去凡近,追求古雅,使隶书变化多姿,各态纷呈。学者如钱大听、阮元、桂馥等均长隶书,画家金农以扁方笔作隶,号为“漆书”。郑板桥以隶人草,号为“六分半”。金石家丁敬、黄易、伊秉绶、邓石如、陈鸿寿、赵之谦等浑厚古朴,郭尚先、张琦、翟云升等亦风格各异。至近代,也多依托汉碑,实又脱去樊笼,有所创新。) K8 d! K! m" A6 z

古书法中草书作品的鉴定* D5 ?" e# ~. J* A; c) d
' w8 C3 O! J  K  `( u
  草书始于汉代,最早的草书是隶书的草化,后来逐渐形成章草,书写虽用草法,而波碟之间仍见蚕头、燕尾的隶意,特点是字字分开。至西晋时逐步脱离隶意,今传西晋陆机《平复帖》,便是当时草书的典型,至东晋,王羲之父子创草书新体,上下相连,或一笔到底,称今草。同时还盛行章草式的稿(藁)书,且又与行书相结合,产生行草。隋唐的草书也离不开二玉一派,初唐有孙过庭,完全规范王氏。盛唐张旭,中唐怀索各有创新,有新的面貌。他们虽下笔迅捷,仍有法度可寻,有规矩可依,并不险怪。后有高闲、亚# t' r* O" |: y* f
栖、巩光等,渐趋怪诞。五代有杨凝式,号杨风(疯)子,草书奇险。北宋的苏舜钦、黄庭坚,虽各有风貌,仍从怀素而未;入元,长于草书的有赵孟倾、邓文原、鲜于枢、康里变、杨维帧等,各有风貌。赵盂倾叉复倡章草,应者寥寥,至明有宋克、沈度、陈壁、钱博等,承此一脉,其后这种古草,学者更稀。自五代、北宋产生的狂草,明中期以后又流行起来,如张粥、张骏、祝允明等,至明末清初还有傅山,都属这种狂草。明末还有一种古今草结合书写的草书,有黄道周、倪元潞等。清代草书无多变化,缺乏新风,只有晚清的沈增植,用方侧笔写古今合体的草书,”略具新貌。
Q# k( D  I
魏至唐楷书、行书的鉴定概要
   正楷、行楷、行书、行草等至今尚在使用的汉字字体,不仅在应用上是标准的字体,作为书法表现,也是主要的书体。这里所说的时代书风,也是论述这些通用书体的风格变化。至于篆隶等体,已另说明。这些书体自魏晋通行以来已历一千七百多年J在字体上也非一成不变,在风格上各时代也有其时代特色和风貌。传说楷书为东汉王次仲所创制,其实是从隶书演化而来。三国魏名书家钟繇善作楷书,传世有《荐季直表》墨迹及《宣示表》、《贺捷表》等碑刻,这些是否真为排爵所书,很难说,但从字的结架、笔法来看,隶书的痕迹还是随处可见的。1924年新疆出土的东晋《三国志》抄本,是楷书书写,波碟之间,隶意仍然很浓。其时二王创新的正书、行书、行草已在南方风行,但所发现的东晋、南朝宋的碑刻却带隶意,与魏碑相近。魏碑是北朝碑刻的统称,书带隶意,与现行楷书有一定距离。真正接近现今楷书的碑刻是南朝梁的《敬太妃碑》。陈·智永所写的《千字文》同现今的楷书就没有什么两样了。北方较为保守,流行的一直是带隶意的魏碑,,亦称魏体,至北钒未,南方二王书体流入北方,马上受到欢迎,很快风行开来。隋的统一,南北书凤也统一了。唐初,由于唐太宗的爱好与提倡,王羡之以书圣的面目出现,初唐的大书家是南方的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陆柬之等,无不从王人手,笼罩书坛,风靡全国,北方书凤便荡然无存了。中唐后的颜真卿、柳公权,把楷书书艺推向更高台阶,对后代影响极大。
.宋、元楷书、行书的鉴定概要
  北宋书法主要是继承唐、五代的书风,大书家苏拭、黄庭坚一再强调“颜鲁公(真卿)、杨少师(凝式)、李西台(建中)”的传统。杨凝式为唐未进士,历仕五代,书法主要从颜、柳而来。李建中是宋初大家,行楷来自徐浩。稍后有蔡襄,行楷独步当时,但乏新貌。宋代书坛影响最大的是苏轼、黄庭坚、米帝,他们的书凤不但盛行于南宋,且流行于北方金国。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都没有正规的楷书,般为行楷、行书和行草。苏字较肥,带扁方,人称“墨猪”,黄书瘦夜、横、捺、撇较长;人称。伸手挂足”米书得力于王献乏,自称“集古书”,姿态略有奇险,直笔常偏“向右方倾斜。宋徽宗书法清劲瘦硬,称“瘦金书”。常用于古书画的标题、题跋,后世仿者甚多,应从时代风格上识别士南宋高宗,追摹王羲之,正、草颇有造诣和影响。另有吴说,善“游丝书”,吴琚,专学米字,至可乱真。入元,赵孟频一洗两宋旧习,卉元代书风。他主要从宋高宗追崇二王,兼唐李邑,创造出二种娄媚流丽的楷书、行书、行楷)经赵氏一们,邓文原、仇远等的创导,风靡全国。后来的鲜于枢、康里变、俞和等名书家都是这种风格。& l! T, @& K! G% c2 l, t6 Q
2 I- t' m& C$ A+ n
明、清楷书、行书的鉴定概述& ]; k! G+ M1 u3 R

. 明清时期,书法出现空前的繁荣,以楷书而言,由于科举制的推行,试卷要求丁整的楷书,小楷是一般知识分子必具的基本功。其次是统治者的提倡,如康熙帝特喜董其昌书,于是董字便风靡朝野、乾隆帝喜爱赵孟倾书,赵体遂风行全国;再次是书法爱好者领域的扩大,明清经济发达,特别是某些城市和地区,富裕的经济促进文化发达,使广大的工商业者、”市民、中小地主也移情书画,尤其是带有应酬性的招扇、对联等书法新的形式出现,更刺激书法的普及和摹仿、群起效尤之风。今就正、‘行书体作简单介绍。明初,宋
克、宋广、宋谴等自元人明,带有元人气习,宋克楷书学钟繇,字形扁方,略带隶,但风行未久。沈度、沈粲、姜立纲等,供奉翰林、中书,为朝廷书写诏令、浩命,用平正、带姿媚的虞世南体,、形成“台阁体、,在各级衙门滚行一,明中叶后,苏州地区书家辈出。初有吴宽,学苏体,沈周,学黄庭坚、祝允明正、行书从颜、米入手、王宠专工晋庸小楷、影响最大的是文微明,正书从(黄庭经)、行书学赵,加之一门数代,和众多弟子如钱爷,王稚登、周天球等,形成文门书风,盛及百年。其后为华亭董其昌取代,董从颜入手,结合米赵,别有劲拙秀媚的风格,以其官高名大,流风至清不衰、清初有傅山。天铎,从颜、柳入手。以“馆阁体”。知名的书家有:汪士宏、钱维城、张照、蒋衡、梁诗正,他如刘塘、翁方纲、王文治、梁同书等,都从馆阁而来。另有专学颜的钱沣、何绍基、翁同和等。乾嘉以后,碑学盛行,邓石如、包世臣、吴让之、赵之谦、康有力等从北魏碑刻入手,别开门径,波澜壮阔,影彤响很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