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最毁孩子的这句话可别再说了

 太行森林 2022-11-30 发布于河北

闺蜜家孩子幼儿园大班,按闺蜜自己的吐槽:

别看大班了,但特别缠人,只要在家,就一刻离不开人。

干啥都必须叫人,一天妈~妈~的叫个不停,你要是不应,他能叫到地老天荒。

关键是,一大小伙子还矫情得不行。

喝水让你倒?穿衣服让你帮忙?吃水果让你洗还得把皮削了,衣服湿一点就必须要换,换就还得换一身,不然就是不好看!

在家天天跟个小皇帝似的,可是我家既没皇位、也没矿产给他继承啊。

真要说有啥,那老家的一亩三分地算吗?

你看我也不是啥惯孩子的主儿,孩子很小的时候,能撒手的我都撒手让他自己做,能不帮绝不插手!可这孩子越逼越倒退,现在可好,基本上没啥他愿意动手的事情了。

这孩子我算是养废了。

也不知道这样让帮着干啥时候是个头呀。

在独立性方面,家长常常走入这两个误区

误区一、大撒手,坚持让孩子自己干,完全当旁观者

前几天在小区里看见一个小孩,很努力地举着一个风筝。

小孩子嘛,毕竟海拔有限,虽然已经很努力地举了,但是,风筝的尾巴依然拖在地上……

就这样走了一截,小男孩叫住妈妈:“妈妈,你帮我拿着”。

妈妈回答:“自己的东西自己拿,这个风筝又不沉,你可以拿得动的”。

就这样小男孩又坚持了一段距离……

“妈妈,你拿着”。

“自己拿!”妈妈义正言辞地说道。

看得出来,孩子有点委屈,但是还是又坚持了一段距离……

“妈妈,拿~”孩子带着微微的哭腔说。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东西也要自己拿啊,你看,妈妈的东西也自己拿呀”

这时候,孩子开始吧嗒吧嗒掉眼泪……

没走几步,孩子就被风筝的长尾巴绊住,啪~摔倒了……随后“哇哇”大哭,站起来就把风筝扔一边,再也不拿了。

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独立性是好的,但任何事过犹不及。

如果不考虑孩子的能力,一味地鼓励孩子尝试,或者一定要求孩子独立完成,这对孩子们的伤害远比不做这件事要大得多。

01 困难>能力,打击孩子积极性

想要独立的娃,他们对自己的能力往往认识不足,觉得自己无所不能,但事实上啥也不能。

当孩子压力大过自身的应对能力时,生活处处充满无力感,孩子就会认定我是弱的、我是差的、我是不行的,逃避和放弃就成了孩子自我感觉最安全的一种处理方式。

慢慢地,他也就不愿意尝试了。

02 不分情况的坚决不帮,破坏孩子的安全感

就像上边的例子,小男孩奋力举了那么久。

在他向妈妈求助时,妈妈却没看到孩子的困难,反而一味地要求孩子独立,还用自己举例,试图说服孩子。

孩子在非常需要帮助的时候,连最最亲近的妈妈都拒绝提供帮助,对于孩子来说,这该有多么残酷。

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父母的及时回应,哪怕只是很小的一点回应呢,对孩子来说都会是莫大的安慰!

试想,如果开篇提到的这个妈妈如果说:“宝宝拿累了,那妈妈和你一起抬着吧!”

哪怕是说:“风筝的尾巴太长了是吧,妈妈帮你卷起来你再自己拿。”

我想,结局肯定会不一样。

03 容易让孩子忘记,遇到问题可以求助

其实,我们都知道上边的妈妈是想早点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但是,从小就以拒绝提供帮助来锻炼孩子,那下次孩子再遇到困难还会说出来,寻求父母或者别人的帮助吗?

如果他觉得自己解决不了,别人也不会帮他,那以后再遇到问题,会不会就此选择逃避而不是面对?

所以说,不顾孩子的能力,一味地要求孩子独立,不仅不会帮到孩子,反而会适得其反。

正确的做法是:

家长和孩子一起做,也是帮助孩子的方式

孩子真正的独立,其实离不开父母的帮助和支持。

发展心理学的一项研究表明,拥有父母充当“脚手架”(从旁辅助)的孩子,更能完成没有父母就完成不了的任务。

这些帮助可以是实质性的行为帮助:

比如可以和孩子一起做或帮助孩子去分解、降低难度。

系扣子时,帮他撑开扣眼;

端水杯时,只倒半杯水;

穿衣服时,先分正反面、再撑开、让孩子伸胳膊、钻脑袋。

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能力“哇,原来我是可以做到的”而这种成就感会催使孩子越来越独立。

也可以是口头协助:

1.在孩子烦躁时,帮他描述当下的情况:

你正在努力扣上扣子,现在你觉得有点烦,因为对你来说这不太容易…

你想要把自己的脚放进袜子里,但袜子洞太小了,你怎么也放不进去,是吗?

很多时候,如果孩子正在做的事情没有太大的难度,孩子更需要的是有人接纳他们烦躁的情绪,看到他们的努力。

2.提供鼓励和支持

帮孩子打气:

我觉得你可以试试看!

做好可能需要帮助的心理预设:

告诉孩子:如果你需要帮忙,妈妈随时都在!

前者让他无惧——“我觉得我能行”;后者让他无畏——“真失败了也没那么可怕”。

误区二、孩子没做好,便觉得能力不到,大了再做也不迟

“你还小,你还不会弄”,

“等你大了再让你做啊”。

有多少人经常对孩子说这句话,又有多少人是带着这个想法日常养育的。

有的时候是担心:

孩子想要炒菜,你担心有危险:“你还小不能进厨房,妈妈带你玩积木”。

有的是觉得孩子能力还不到:

孩子想要自己穿鞋,弄了半天还是穿反了,你等得着急“你还小,大了就会穿了,妈妈帮你穿吧”。

有时候只是嫌收拾残局太麻烦:

孩子想要自己洗碗,但不太熟练的他把水弄得到处都是,你嫌麻烦“你还小,刷不了碗,还是玩去吧”。

独立是与生俱来的本能,日后独立性强的孩子,不是因为他长大了,独立的能力就变大了。

而是他一直都被允许、被引导独立,直到有一天,他能力足够不需要辅助,完全可以独立完成了。

而那些从小被剥夺了独立能力的孩子,长大后又是那波被父母吐槽“养废了的孩子”。

就像网友说得:家里事啥都不让我干,到了20岁又觉得我该无师自通啥都会了。哪有这么美的事。

我们不能一边剥夺孩子成长、证明自己的机会,一边又不停地去否定他。

久而久之,孩子会彻底丧失了向上的欲望。

正确的做法是:

1.并不是必须做成功了才叫独立

只要孩子开始想尝试去做一件事,哪怕看上去有点难,哪怕刚开始失败,也尽量让他去试。

这个阶段我们要做的不是阻止,而是把潜在的危险都移开,保证他们探索环境的安全。

或是教给孩子一些实用的技能和提供专业的辅助,保证他们可以安全地尝试。

2.并不是必须全程做完,才算独立

超出孩子的能力范围的事,我们可以让孩子参与一部分。

有一段时间大宝心血来潮,特别想要给我们做饭。

我心想好呀,但厨房重地,我都整不明白,也自然担心大宝弄不好,烫了、切了的。

但如果我说“你可干不了这个,一边去”,她就会觉得自己是弱的,煮饭是危险的,慢慢的就会避之而唯恐不及。

但如果我说:“厨房的刀啊、火啊,还是有点危险的,我看看现在的大宝能帮上什么忙呢?不如你来放调料、搅拌吧!”

她就会觉得她是棒棒的,有些部分是可参与、可胜任的,随着年龄增长,就越参与越多。

所以,并不是孩子一做就成功或是完全能自己做才算是独立。

只要孩子愿意尝试,哪怕是这件事看上去有点超越他现阶段的能力,我们都可以鼓励他去试一试。

所谓的独立、所谓的成就感,其实都发生在“最近发展区”,很多时候父母的职责就是在生活里、行为中发现那些孩子可发展的、可塑的部分!

但很多人,把它们弄丢了。

其实,道理很简单,就是少说少插手。虽然比起孩子自己尝试,家长代劳要省时省力的多。

但养孩子,有些弯路是必须要走的,有些时间是必须要浪费的,有些无用功也是必须要做的。

最好的爱是陪伴左右,护其安全,而不是事无巨细的代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