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岁月如歌:忆农业部宿舍大院

 jkjkjk55 2022-11-30 发布于河北

作者:胡西林  朗读:荷 静

关于东大桥农业部宿舍大院,我的小学同学、班长尹永美写过很好的回忆文章(可点击回顾)。其实院子那么大,人那么多,可回忆的东西还是不少的。那里留下了很多少年时的踪迹。

这个大院子原来是干什么的,不大清楚,有人说原来是制药厂,不太像,倒像是货场,有排房,有大仓房,不过排房都是新建的。我在网上搜了一通,也没有见到此地以前的任何记载。

我根据记忆手绘的大院布局

宿舍大院分成九个住宅区,据现在回忆分布如下:

一区独立在大院外,在小河与木桥的南面,是几排新盖的红砖房,围了一片地。同学尹永美曾居住在一区。1960年左右全部腾出来做了农业部幼儿园。

二区在大院的东边,主要宿舍住房是三栋高大的厂房(或许是仓房)改建的,每一栋大房子里都是用木框、苇箔涂上白灰,隔出二十几户人家,中间是大通道,两边各分列十几户住家。对了,在大房子两端以及中间都开有大门。隔出的房屋很高,也吊了顶子,但是不隔音。每户的户型都是一样的:一间大些的主卧、另一间同样大小的屋子就再隔出一间小卧室及门厅。这个门厅兼做厨房、饭厅,甚至还要睡人,我的小学同学师玉凡、雷沛、陈秀娇就住二区。

三区在二区的北面,是数排红砖房,每排十余户,屋门前有廊子,属于比较正规的排房。三区排房前就是大操场。我家后来搬到三区住,房子正规些,是两居室。外间有门是一大间,里间一大半是卧室,一小半是储物室。在门前的空地上我们开辟过小菜园,院子里的很多空地上都种了瓜菜,或是鲜花,院子里也有各式各样的树木。

我的小学班长尹永美(左)曾住一区,后搬三区。这是她与母亲1964年在三区的合影,能清楚看到当时宿舍的模样,后面的楼房是朝阳医院的病房楼,太珍贵了。(尹永美提供)

四区在宿舍的西南角,由一栋大厂房改建的住房与前边几处平房排房组成,大厂房与二区是一样的,我家最早就住在这大房子里。四区东边一处院落是大干部住的,有红油漆门,有栅栏隔开。北边一处院落是两户苏联专家居住的,西边那户有两个男孩子,一个八九岁、一个五六岁,一个叫马列利,一个叫吕略威,我们在一起玩过,他们的汉语很蹩脚。中苏交恶以后他们回国了。

五区在四区的正西边,也是3排或4排的排房,不过是青砖房,我的好朋友姚月奇就住在五区,两家很近。就经常在一起做功课和一起玩。

六区在五区东边、四区北边,有排房也有一些多功能房,例如少年之家。好像居委会也在那里,成立城市人民公社时的大食堂也在那里,总之有大的房子,我们曾到这里领过旧军衣拆。

军用被装(摘自网络)

有一阵为了给院里的家属搞一些创收,不知谁联系到3501被服厂,拉来许多旧军衣,发动大家来拆,拆出平整的布每公斤付劳务费两角钱吧。于是院子里家家都在拆军衣。

拆军衣也有学问:士兵的衣服好拆,军官的衣服不好拆,因为军官服有兜有扣子还结实。我家也领了几十斤军衣,主要是由我在院子里拆。好玩是好玩,就是拆军衣时爆土攘烟,弄得灰头土脸,粉尘尽吸,不太卫生。最后的劳务费倒是归我的。

七区在六区东边,三区北边,七区也是新的红砖排房。五区、六区、七区最北边的排房一字排开,形成一道屏障,里面称作旧区,外面是可走大汽车的通道。通道最西头是西大门,通道北面是八区和九区。我们搬来时,九区还没有建成,所以八区、九区又叫新区,我们的同学林永进就住九区。

旧区里有一条南北方向的细沙石主路。再向南就是大操场了。呵,那时真叫个大操场啊,放映露天电影时,全院的人来看都只占了操场的一小部分地界,隐约记得好像在这里开过运动会,操场上还有篮球架子和单双杠。

说起露天电影,记忆还是比较多的。有一段时间每周,还是每两周,都有农业电影制片厂的放映员,到大院里放电影。大操场的中间竖起两根杉篙,什么时候看到两根杉篙之间绷上白色幕布,就是要演电影了。

露天放映电影情景(选自网络)

每逢放电影的日子,各家都早早吃完晚饭,拿上小板凳去占好地儿。有时去晚了,没有好地儿了,我们就到幕布后面去看,声音画面一样清晰,不影响观看剧情,就是所有的景物是反着的。

那一阵,可没有少放电影。我记得的就有《南征北战》《小兵张嘎》《达吉和她的父亲》《山间林响马帮来》等等,印象深刻的还有《刘三姐》,刘三姐唱山歌太好听、刘三姐的形象太靚丽、桂林的山水太秀美了!都成为了脑子里挥之不去的记忆。

大操场的南面也有房子,好像不是宿舍住房,靠院墙堆着很多建筑材料。南门是大院的正门,门外就是跨越小河的木桥。可我记不清有没有汽车走这个南门,只记得汽车进院都是走西门,比如大人们每天上班乘坐的班车。

南门西边有一间传达室,墙上挂着一架老式的拨盘电话机,话筒挂在音叉子上。在尹永美文章的留言里,看到有人回忆:看传达室的老头姓聂。对的,这个聂大爷为人可好了,外面有电话来,聂大爷就走到各家去喊人:“四零三,电话!”就是叫四区3号的我家。那时电话联系少,有急事才去打电话。那时谁家要是接一份电报,那准是有大事。传达室也负责收信、收报纸杂志,信就插在传达室窗外的木格子里自己拿,报纸杂志要进屋里取。

大院的西门是可走汽车的大门,五区西边还有一个小旁门,木门不高,上面还有横撑,小门关闭时小孩可以爬上去翻过门出去。西门外临东大桥斜街有一个小百货店,也卖油盐酱醋、香烟零食什么的。有时家里缺了什么日常东西,就到这里来买,因为这里最近最方便,要不然就要到东大桥或是关东店去买。出西门就是东大桥斜街,我们每上学有时走西门这里,有时出南门过木桥穿小树林到学校,全看心情。

后来地区整体改造,农业部大院的多数平房被拆除,代之以多栋六层到十几层高的高楼,当地的居民或是迁至别处,或者等待回迁,我家就搬到了三里屯去了。自然城市用地也占去很多地,朝阳北路的开辟就把农业部宿舍的楼区从中劈成了两半,原来一区的位置上建起了国安大厦。

虽然农业部宿舍大院不复存在,但是新建的农丰里小区,却实实在在地改善了群众的居住条件和交通条件。社会的发展,地区的改变,最终的受益者是广大的人民群众啊。

农业部宿舍大院是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各部门、各单位、各企业宿舍大院的一个缩影,是有利于工作、有利于管理、有利于干部和职工家庭生活的措施,曾经有过很重要的作用。大人们既是同事、又是邻居,邻里之间互助互惠的事情很寻常。孩子们也多勤奋向上,品行端正,日后多有所建树,这真得益于宿舍大院里的社会风气较正、学习气氛较浓。

由于时日已久,且昔日的大院现在又变化得面目皆非,记忆可能会有一些误差。但我回忆大院的基本格局大体不差,写出来既是对自己的记忆力进行一个检验,或者也可以唤起同学、邻居们的儿时还(huan)想,希望对农业部宿舍大院有印象的朋友再加以补充。

朗诵者 荷静退休后开启了一生最快乐的时光:旅游、书法、游泳、养花……,不断开拓生命的外延。近年又习练朗诵,开启主播修炼之路。在声音的世界里,做一个心中有光的人 ,温暖自己,照亮别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