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叽叽喳喳的人类世界,从来不缺热点,到处都有新闻。 大到国家之间发生战争,小到老百姓打架斗殴,只要有新闻就有观众,有观众就有态度,有态度就有看法、有评论。 那么,对于社会上的时事热点我们该如何看待?是支持呢还是反对,是赞扬呢还是贬低,是鼓励呢还是批评。 如果我们身处其中,如何做到当局者不迷?如果我们不在其中,如何做到旁观者清醒? 《毛选》中有这样一篇文章,叫《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读懂了它,你就知道如何做一个复杂世界的明白人。 一、教员为何要写这篇文章?因为在当时,全国发生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热点事件,农民运动。 农民运动是随着大革命兴起和发展的,一开始并没有形成很大的潮流。随着北伐军在战场上节节胜利,农民运动也越来越活跃,越来越有影响力,也就越来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不论是当时的国民党内部,还是共产党内部,又或者是社会上,对于农民运动的看法层出不穷,说什么的都有。 国民党右派攻击农民运动是“扰乱了北伐后方”。很多中间派看到这些观点也动摇了起来,说农民运动已经“越轨”了,应该加以限制,防人利用。 而在共产党内部,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一批人也纷纷批评农民运动“过火”、“幼稚”等等。 而教员则热情地给予了支持。 教员本是农家子弟出身,但是出身农家未必就生来就懂农民问题。直到后来直接从事农民工作,专门研究农民问题之后,才对农民的认识有了深刻的理解。 面对各种各样的观点,教员一开始也拿不准谁对谁错,为此,他决心实地到农民运动最活跃的湖南考察一番,看看农村的真实情况到底如何。 他身着蓝布长衫,脚穿草鞋,手拿雨伞,考察了湘潭、湘乡、衡山、醴陵、长沙五个县,历时三十二天,行程七百公里,召集有经验的农民和农运工作同志开调查会,仔细听报告,最终写出了这篇《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二、“好得很”还是“糟得很”,永远是立场决定观点教员初到长沙,听到很多街谈巷议,对于农民运动,主流的声音都在说“糟得很”。 然而教员到了各地的农村,所看到的,所听到的,无一不在说农民运动“好得很”。 为什么同一件事,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这是因为,一个人的观点,对事物的评价永远是由他的立场决定。 说农民运动“糟得很”的人是谁呢?是城里的士绅。那么他们为什么要说农民运动“糟得很”呢? 因为农民在乡里造反,搅动了绅士们的酣梦,农村的地主在政治上被打倒,在经济上受打压,地主武装被推翻,土豪劣绅们再也没有了往日的威风,再也不能在农村称王称霸,再也不能肆意欺压贫苦农民。 所以,乡下的土豪劣绅们纷纷跑到上海、跑到汉口、跑到长沙,大骂农民运动。 广大农民为什么会说农民运动“好得很”呢,因为在农会的领导下,农村牌赌禁绝,盗匪潜踪,封建迷信被破除,妇女得到解放,苛捐杂税没有了,农民学校办起来了,道路塘坝修起来了…… 所以,教员会说,农民运动一点也不过分,反而是“好得很”。 这其实就给了我们一个启示,我们要对一个热点事件作出评价,首先要搞清楚自己的立场。对于别人的评价,同样要想想他们是站在什么样的立场上说话的,他们是为谁而说话的。 很多人对问题看不清关键就在于没有搞清楚自己的立场,不知道自己的立场就不会独立思考,缺乏独立思考就看见别人说什么就信什么,拾人牙慧,人云亦云。 只有看清了立场,才能看清楚真相。 所以教员就会说,“糟得很”是站在地主利益方面打击农民起来的理论,是地主阶级企图保存封建旧秩序,阻碍建设民主秩序的理论,是反革命的理论。 在日常生活中,搞不清楚自己立场的例子不胜枚举,很多人甚至站到相反的立场上去了。 比如,对于国家的动态清零方针,明明有些人被国家保护得很好,既没有感染过,也没有封控过,但就是因为不能到处旅游、随意聚集而心生不满,跟着网上某些别有用心的大V大声嚷嚷着要“躺平”。 三、如何站对自己的立场那为什么很多人会站错自己的立场? 想要站对立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比如说陈独秀吧,身为早期中共的领袖,对于湖南的农民运动也持反对的意见,犯了右倾妥协的错误,最终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但是,你能认为陈独秀不是一个真正的革命者么,那为什么连他也犯了错误了呢? 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教员也发现了这个问题: 即使是很革命的人吧,受了那班“糟得很”派的满城风雨的议论的压迫,他闭眼一想乡村的情况,也就气馁起来,没法子否认这“糟”字。 很多人犯立场错误,不是因为他本身立场有问题,而是受舆论错误引导的结果,错把舆论当成了真理。 历史上,舆论往往由地主阶级所掌握,他们凭借一张巧嘴能言善辩,他们凭借一支笔就能颠倒黑白。他们制造的舆论往往声势浩大,颇能够迷惑很多不明真相的人们。 唯有深入群众认真倾听,深入实践认真调查,才能不犯错误,才能站对立场。 教员刚到长沙时,听到的满城风雨都是对农民运动的批评,是“痞子运动”,是“惰农运动”等等。 等到了农村,开展调查和报告,才发现许多农民运动的道理,和在汉口、长沙从绅士阶级那里听得的道理,完全相反。 教员更是惊呼,许多奇事,则见所未见,闻所未闻。 其实教员一开始,对于自己的判断也拿不准,对于陈独秀等人的意见也仅有所怀疑,拿不出反驳的理由。 正是到了农村,开展了实际调查,亲眼见了,亲耳听了,才坚持了自己的立场。而陈独秀等人,正因为没有深入农村,没有见到真实情况,才犯了主观主义的错误。 很多人认为舆论就是民意的代表,其实这是错误的,舆论能够反映一定的民意,但永远不能完全代表民意。 因为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发声,都有条件发声,保持沉默的永远是大多数,有时候无声的舆论才是真正的民意。 在这个热闹世界,想要看清楚真相往往很难,想要独善其身也很难,唯有独立思考,实事求是,才能当局不迷,旁观不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