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飞 | 马衡与无为人侯堮—读《马衡日记:1948-1955》札记

 明日大雪飘 2022-11-30 发布于上海

图片

作者简介:陈飞,安徽省无为人。语文教师,芜湖市作协会员。

1927年6月2日,王国维自沉于颐和园昆明湖鱼藻轩。翌年,梁启超因病辞去清华国学院教职。至此,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去其二。1928年6月,经陈寅恪提议,清华国学院延聘马衡为特别讲师补王国维之缺,教授金石学。马衡(1881-1955),字叔平,浙江鄞县人。著名金石学家、考古学家、书法篆刻家、收藏家。作为故宫博物院第二任院长,执掌故宫博物院长达19年。马衡在清华国学院兼课期间,无为人侯堮因两次申请留校继续研究一年,故与马衡有师生之谊。
侯堮(约1902-?),字芸圻(亦作云圻),安徽无为人,无锡国专首届毕业生。1926年8月,他以第八名的成绩考入清华国学院,本来翌年即可毕业,但为了从名师继续研究,他两次申请留校,直至1929年6月7日才与清华国学院最后一届一起毕业。故而,侯堮师从马衡约一年时间。

图片

无为人侯堮与马衡的最早交往记录见于《顾颉刚日记》。1932年6月22日中午,顾颉刚夫妇在来今雨轩设宴招待宾客,其中同席者就有马衡和侯堮;是日晚上,唐兰于玉华台设宴,马衡与侯堮依然同席。《顾颉刚日记》中马衡和侯堮二人同席宴饮的记录还有很多,由此可以推断,马衡和侯堮十分熟稔。
马衡本来是不记日记的。1948年12月13日,解放军完成了对北平的包围,马衡敏锐地感觉到一个新的时代即将到来,中国将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于是拿起笔,以日记的形式记录自己的生活、工作,记录时代的变迁。《马衡日记:1948-1955》(后简称《马衡日记》)自1948年12月13日起至1955年3月24日止,1955年3月26日马衡病逝。《马衡日记》中涉及到侯堮的约有26则,第一则为“侯芸圻来,嘱题其尊人遗像。”(1949年2月13日)
从《马衡日记》来看,侯堮对马衡是终生执弟子礼的,凡马衡生日、农历新年,侯堮大都会赴马府拜访祝贺。

1949年6月20日:“侯芸圻送诗酒来,即在此晚饭。”(是日为马衡69岁生日)

1951年2月7日:“侯芸圻来言将入革大学习。”(是日为农历正月初二)

1952年1月28日:“侯芸圻、王述人先后来。”(是日为农历正月初二)

1952年6月15日:“十二时半回家,则侯芸圻及陈养空夫妇亦来,遂共午饭。”(翌日为马衡72岁生日)

1953年2月14日:“侯堮亦来……”(是日为农历正月初一)

1953年7月4日:“傍晚陈养空夫妇及黄纪兴、侯芸圻、李乙尊来晚饭。”(是日为马衡73岁生日)

1954年2月4日:“张䌹伯、侯芸圻来……”(是日为农历正月初二)

1954年6月24日:“余今日生日,履儿约胡兰生、张䌹伯夫妇、芳若来晚饭。其自来参加者有侯芸圻、黄纪兴二人。九时始散。”

1955年1月25日:“上午齐树平、侯芸圻、张德明、俞星枢来。”(是日为农历正月初二)

1952年,随着“三反”运动的深入,马衡被免去故宫博物院院长职务,接受隔离审查长达五个月。此时,马衡亲朋故旧中疏远者有之,落井下石者有之,而侯堮依然能坚执弟子礼不改,难能可贵。晚年的马衡百疴在身,缠绵病榻,侯堮十分关心老师的身体,时常探望,询问病情。

1954年3月10日:“侯芸圻晚间来,概曾君告之,稍谈即去。”

1954年10月3日:“侯芸圻来,余适在院中负暄读报,遂就阶前设座畅谈病情。”

1955年3月2日:“侯芸圻来电勉强往接,咳呛不已。”

1955年3月6日:“侯芸圻上午来,因告以晨间现象,彼劝我暂使脑力休息数日,视其成效如何。其言亦有至理,因将整理石经工作暂时搁置。”这也是侯堮最后一次出现在《马衡日记》之中,同月24日,日记完成一半戛然而止,26日凌晨马衡病逝,享年74岁。
侯堮是一位被遗忘的文史研究者(山东大学儒学院副教授辛智慧语),如今可知的信息极少,难能可贵的是《马衡日记》中保留了一些资料。
1949年10月9日,侯堮与刘盼遂一起拜访马衡。此次二人拜访的目的,马衡后来在日记中记录:“侯芸圻、刘盼遂前曾以其同学陈彤伯事相嘱,久无以报。昨冶秋谈戏曲改进局杨绍萱欲觅一旧文学有根底者,余即举陈君。履儿近日适来,告以此事,并以履历付之,令其约谈。”(1949年11月13日)新中国成立前后,因为诸多原因,原国统区许多知识分子失业。侯堮、刘盼遂与陈彤伯为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同学,二人为陈彤伯工作一事十分上心。马衡是个“及时雨”般的人物,人脉广,路子多,此时又颇受新政权的重视,所以二人将陈彤伯工作的相托。“履儿”即马衡的次子马彦祥,原名马履,时任文化部戏曲改进局副局长。在父亲的督促下,马彦祥对此事也颇为上心。侯堮为此事更是不遗余力,11月23日:“侯芸圻协陈彤伯来谈。”12月6日:“芸圻送陈彤伯诗词来。”……陈彤伯后来不知何故似乎并没有去文化部戏曲改进局工作。那么此时的侯堮在什么地方工作呢?2020年,笔者与山东大学儒学院副教授辛智慧在编写《侯堮年谱简编》时,曾为此段时间有关侯堮的信息缺乏而苦恼,《马衡日记》不经意间交代了此时侯堮在北京师范大学工作。1950年1月2日:“侯芸圻、陈彤伯来,询知师大附小二校为京市小学第一,在西单手帕胡同,因以咸侄三子入学事托之。”“咸侄”为马衡五弟马鉴之子,“师大”即“北京师范大学”。当然,此则日记并不足以证明侯堮此时在北京师范大学或在师大附小二校工作。同年4月4日,刘盼遂和陈彤伯邀请马衡周日往张文襄公祠欣赏海棠,可到了周日,刘盼遂和侯堮都未赴约,原因是:“盼遂、芸圻皆以师大开会未到。”刘盼遂(1896-1966),著名古典文学研究专家,自1946年任北平师范大学(1949年更名为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直到逝世。据此,侯堮1949年至1950年就职于北京师范大学应该是可以确定的了。
1951年2月7日,农历正月初二,侯堮给马衡拜年,告知自己将入革大学习。“革大”指“华北人民革命大学”。建国初期,中央政府沿用之前的大区制度,设立了六大中央局,分别是中共中央华北局、中共中央中南局、中共中央西南局、中共中央西北局、中共中央东北局、中共中央华东局,与之匹配设立了区级革命大学。华北人民革命大学成立于1949年2月,办学方针之一为严肃改造知识分子,课程分为四大部分:马列主义基本理论,中国革命基本问题,当前各种政策,共产党的建设及其历史。华北人民革命大学的学制一般为六个月左右,侯堮在革大毕业后,工作由北京师范大学转到了北京市文物调查组。北京市文物调查组成立于1951年7月15日,是北京市第一个主管文物的机构,主任为傅振伦,实际上主要受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吴晗领导。1953年2月14日,《马衡日记》中记录:“侯堮亦来,赠以《安清泰诗卷》一轴,请其交市文物组。”
1952年至1955年,文化部与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联合举办了四期考古工作人员训练班,当时留在大陆的文物考古界知名学者几乎都参与了授课。马衡在训练班教授文物常识古代铭刻之石刻部分。从1953年8月1日第二届考古工作人员训练班开学典礼大合照中,可以得知侯堮也参与了授课,这应该与他在北京市文物调查组工作有关,当时北京文物调查组有多人在训练班授课,如傅振伦、罗哲文等人。侯堮在新中国成立前一直是致力于儒家经典和古典文学的研究,新中国成立后,因为工作转变了研究方向。1952年8月22日,《马衡日记》中记录:“在考古工作人员训练班讲古代铭刻、时刻一小时。晤侯芸圻,知安定门东拆城缺口时,发现元碑矗立于城基内,为《漕运使王公去思碑》,其文则欧阳玄所作。意其地为曹运使官署遗址。明永乐间筑城时,即砌入城垣之内,未予仆毁耳。”侯堮在1956年《历史教学》上发表《明成祖永乐时期改修北京的史实如何?》一文,此碑作为重要论据之一。侯堮此文,是否受到马衡指点,也未可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