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焦文婷,山西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区等政策研究。 摘 要 文章结构 一 引言 二 过程哲学视角下的ESA 方法论特征 第二,ESA以探究事件链的序列规律(Sequence)为研究目标。社会科学探究的目的是通过一定程度的普遍理解来解释社会现象,即探究事件重复出现的模式规律。ESA将事件序列引入到社会机制研究中,其以根据理论构建的事件为构成序列的基本模块,如实验型政策实施事件包括示范、试点、政策学习等。事件序列指事件排列顺序,序列中的事件通过某种关联而组成事件链,整个事件链条是结果发生的路径。图1列举了政府决策变迁的事件序列研究视角,显示了随着时间展开从时间T0到T1,政府的A决策到B决策之间所经历的事件及事件间关联。ESA的优势在于能够直接剖释事件序列进行因果链分析。此外,ESA也允许不同事件链的交叉、合并,或者同一事件链的分解等,这是复杂性治理中的常见现象,如两个独立实施的公共项目可能在某一时刻交汇合并成同一项目。 ![]() 三 事件序列研究方法的 发展脉络 四 ESA 的操作步骤 ![]() 定义过程需要研究者确定中心主体(Central Object)以及中心主体所经历的不同类型的事件。中心主体可以指代任何类型的实体,如个体、企业、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协同治理网络、社会运动等。对于中心主体所经历的事件,研究者需要确定过程边界(Boundary)、事件类型(Types of Events)以及事件间关联(Linkages between Events)。首先,过程边界主要关注单一过程(如单一政策实施过程)或多个相互关联的过程(如两个或多个政策实施过程,或者治理决策与被治理对象的协同演化过程)。边界也包括时间边界,即研究的时间范围(如天、月、年等)。其次,事件类型的确定是根据理论构建,是反映理论概念的指标。如Spekkink 在关于协同治理能力构建的研究中,其确定的事件类型包括引导、规划、审查、实施、游说、可行性研究等。最后,事件间关联需要研究者根据理论与研究问题来确定,主要包括目的性关联(Teleological)、生命周期关联(Life Cycle)、演化关联(Evolutionary)以及辩证关联(Dialectical)。目的性关联指事件之间是有意建立的关联(如规划的执行);生命周期关联指事件是基于事物内在的特定规律而建立的联系(如政策的生命周期变化);演化关联指事件间关联是基于进化论中的变异、选择与保留而建立(如政府机构的整合、裁撤等);辩证关联是指事件由于反映了对立论点之间的对话,以此建立了特定关联(如决策过程中对立观点的交流)。 研究者需要收集大量的纵向时间尺度的数据,其对研究主体、事件类型以及事件间关联的定义决定了所要收集数据的类型。ESA的数据收集可以简单概括为:按照时间顺序记录所发生的现象(Occurrences),形成数据表(Occurrence Table),记录发生的日期、事件参与者、参与者的(交互)行动、信息来源等。这些信息展现了案例发展的基本过程,也是后续编码分析的基础。对于现象记录可以来自直接观察(如参与式观察和访谈),也可来自档案数据(如新闻报道、政府报告以及回顾性访谈等)。在具体应用中,研究者需要根据案例实际情况、数据要求以及数据可获得性等来选择某种方法或者结合多种方法收集数据。在收集相关数据之后,研究者可以将这些信息汇总,以此构建数据表。 在构建数据表之后,研究者将进行编码,并基于编码形成事件表。研究者需要根据研究问题与所使用的概念与理论,即步骤二中所定义的中心主体、事件类型以及事件间关联,编制编码表。为了提升编码表的信度,可由多个研究者同时编码,运用Scott’s Pi等指标进行信度检验,如果数值太低,则需调整编码表。在编码过程中,可能多个现象指示同一事件(如事件的开始与结束),这些现象需要合并起来,这一过程称之为组合(Colligation)。另外,研究者还需要对于事件之间的关联进行编码,在数据表的基础上建立事件表(Event Table)。需要注意的是,研究者可以通过回顾性访谈或者研讨会等形式,请案例参与者核实事件及其顺序,进一步补充、调整、完善事件表。 (五)分析事件序列 五 事件序列研究方法在中国 公共行政研究中的适用领 域与潜在价值 六 结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