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玉器是八千年中华文明的历史见证,每一件玉器都说明了古代的时代背景,经过无数岁月,本来是地下环境对玉器的破坏、污染,却在因缘巧合下巧妙的增加了玉器的色彩,更赋予了古代玉器一种神秘感。 ![]() 这里引用《古玉辨》中的一段话:“夫宝玉之可贵者,晶莹光洁,温润纯厚,结阴阳二气之精灵,受日月星三光之陶熔。其色沁之妙,直同浮云遮日,舞鹤游天之奇致异趣,令人不测:较之宝石,徒有光彩,而少神韵,能夺人之目,而不能动人之心者,则远胜十倍矣!” ![]() 这段话充分体现了今人对古代玉器的至高评价与喜爱,以至于无数收藏家不惜耗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去交换沁色美观的古玉,尤其偏爱红的沁色,有人说“古玉挂红,价值连城”,充分体现了对红沁的喜爱,而目前出土的高古玉中“红沁”古玉数量并不多见,而导致这类玉器的价值也是居高不下。 ![]() 那么高古玉上“红色的沁”是如何形成的呢? 有不少收藏家都把这种沁色称为“血沁”,而认为是靠近墓主人,由血液沁染而成,其实不然,因为古玉上“沁色”的形成是经过几千年才能形成,而人的血液不到一年的时间就会挥发消失,所以这种逻辑很快被推翻。 真正形成“红沁”的原因是在古代在大型墓葬,或者王室贵族之人,入葬时有往墓底撒入“朱砂”的风俗习惯,从商代到汉代这种现象非常普遍,而靠近“朱砂”的玉器经过几千年的时间,会把玉器沁染成红色,这种“红沁”形成时间比其他沁色用的时间更长,所以目前出土的数量少,且有的沁的不深。 ![]() 目前的古玉市场上,“仿制红沁”的玉器也是屡见不鲜,在这个鱼龙混杂的市场上该如何辨别真仿呢? 第一点:看沁色的过渡 古玉的沁色形成并非一就而成,是有过渡期的,这种沁色由外向内、由浅入深过渡的,不同部位并非均匀一致;而目前市场上的仿品,用化学颜料涂抹上去的浮于表面且颜色均匀一致、没有过渡,有的仿品甚至侵染成紫色,这种都是不对的。 ![]() 第二点:看过水浸泡后的状态 真品古玉上的“红沁”,由于渗入肌理,放在水中浸泡,不会改变沁的颜色,而仿品用颜料侵染成的,通过一夜水浸泡会有掉色的情况,水也会变色。(有的水多的情况下,不容易看出,把水倒入白色杯子里方能看出) ![]() 第三点:看微观下的痕迹 古玉经过几千年的地下环境,不管什么沁色都会有老化的痕迹,“红沁”也不例外,在微观下看沁的部位,会显现出橘皮纹或者深浅不一的沟壑(肉眼很难看出),这是因为沁入玉会导致玉体变软的现象,而仿品则展现的极度光滑,且整体一致。 ![]() 第四点:闻气味 凡是古玉,在气味的辨别非常重要,也是简单粗暴的,出土的高古玉都有墓葬的气味(有的在家里放置时间长了,可能会减小且不易闻到),而目前的仿品则会有化学的气味,尤其是拿袋子装着放置一夜,更为明显。 ![]() 古玉鉴定,吹毛求疵,且不可马虎,必须全面的审视,料、工、型、神、沁缺一不可,否则容易“吃药”,其中沁色是最难辨别的,因为沁色有多变性,很多种,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想要完全搞懂,没有捷径,只能多看、多上手,方能在收藏的路上走的长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