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成为“心理学在中国”与“中国心理学”的分水岭,《心理督导师》凭什么这么牛?

 高行之 2022-11-30 发布于山东

这是龙心理研究推送的77原创文章

中国第一本心理督导专著《心理督导师》正式出版啦!

这标志着心理学在中国”已经进入了最高发展阶段,同时也吹响了“中国心理学”正式启航的号角!

换句话说,《心理督导师》注定将作为心理学在中国”和“中国心理学”的分水岭,在中国的心理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心理督导师》凭什么这么牛?!

且看下面的分析:

一百年前,在北大建立中国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后的第四年,中华心理学会成立,张耀翔当选首任会长,并创办了中国第一本心理学杂志《心理》,自任主编。

九十年前,张耀翔先生就已经认识到“'中国心理学’可作两解:(一)中国人创造之心理学,不拘理论或实验,苟非抄袭外国陈言或模仿他人实验者皆是;(二)中国人绍介之心理学,凡一切翻译及由外国人改编,略加议论者皆是。此二种中,自以前者较为可贵,惜不多见,除留学生数篇毕业论文(其中亦不尽为创作)与国内二三大胆作者若干篇'怪题’研究之外,几无足述。”我们认为,把中国心理学划分为这样两种类型是非常合理的,也是非常实用的。

五年前,刘昌在《南京师大学报》上发表了《中国心理学:何以可能?如何建立?》一文,把张耀翔先生所说的中国人创造之心理学”称作“中国心理学”,而把“中国人绍介之心理学”称作“心理学在中国”,使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有了更现代味道的清晰的边界:中国心理学,是中国人创造的心理学,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的心理学,或者称为中国本土心理学;而心理学在中国,不仅包括了西方心理学,还包括了对西方心理学的中国化改造,也就是所谓本土化的心理学。

如此来,在中国人的心里就有了“心理学在中国”和“中国心理学”两大类别。

“心理学”这个学科名称是康有为在1898年引进日本书目时,从日本转介到中国的,出自日本哲学家西周对美国海文的一本学术著作的翻译。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人颜永京却把海文的这本著作翻译为“心灵学”。

直到今天我们才发现,西方的“Psychology”与汉语中的“心理学”意思其实相差很远,它的意思更接近“心灵学”;西方文字中根本就没有一个能够与汉语里的“心理学”完全匹配的词汇。

如果一定要找出个相对应的词来,那么,即使把西方的灵魂、精神、脑、神经、心脏等词语合起来,也不足以表示汉语里的“心理”一词的涵义。因此,把西方的“Psychology”翻译为“心理学”,实际上是非常不严谨的,而且因为内涵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误导了中国人。

因此,颜永京翻译为“心灵学”其实更为准确。

为了清晰地表达本意,方便大家理解和区分,下文就把西方的“心理学”还原为其英文“Psychology”,心理学,作为中国心理学的专用词。

我们先来看Psychology在中国”。

追根溯源,西方的“Psychology”源于古希腊文,它是由“Psyche”(灵魂)与“Logos”(宇宙万物的规律,绝对的准则与人类一切的依归)两个单词组合而来。这个希腊文名词最早出现在16世纪中叶,由菲力普·梅兰契逊在其著作《灵魂论》中首创,也就是当时中国的明朝中期。

而英文的“Psychology”则更晚,大约是出现在1840年左右。

颜永京在1889年把海文的著作翻译为《心灵学》,这是中国第一本汉译本的心理学书籍,也是中国第一本心理学教材。

也就是说,在英文的“Psychology”出现四、五十年以后,就传到了中国,拉开了“心理学在中国”的序幕。

目前,世界大多数国家还未能有完善的心理督导制度与数量足够的心理督导师,甚至有些心理学家还不能完全接受心理督导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到目前,还没有一本得到共识的系统的心理督导专业教材。

也就是说,心理督导已经是西方的“Psychology”的最高发展阶段。

而《心理督导师》一书的出版,标志着中国已经拥有了自主编纂设计的系统的心理督导学科教材,已经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换句话,《心理督导师》的出版,标志着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已经进入了最高阶段。这是不争的事实!

其实,事实远不止如此。《心理督导师》已经把中国的心理学带进了“中国心理学”的新阶段,下面就和大家说一下理由。

《心理督导师》已经突破了西方“Psychology”的传统范围和视角,不但包括了西方“Psychology”学科体系中的主要流派的理论技术和方法,而且提出了对心理督导的全新定义,吸收了三大新兴科技领域的创新探索以及三大实用方法,更纳入了逻辑学、历史学、哲学、相关法律等知识,甚至加入了职业督导师如何保护嗓音的保健知识,极大地丰富了心理督导的内容;不仅如此,正如《心理督导师》前言中所说,“本书是中国第一本心理督导师专著,是一本将东西方文化很好结合的著作,既注重了西方思想的引进,也重视东方的特色,如中国国学的介绍与本土化思维”;该书还推出了心理督导的职业化标准,其课程体系的设计规范、严谨、完善。

由此可见,《心理督导师》从思想上、思维方式上、内容上、定位上,不但完全立足于中国国情,更是已经具有了明显的中国文化特色。

所以我们才说,《心理督导师》的出版,已经吹响了“中国心理学”正式启航的号角!

由此我们得出结论:《心理督导师》一书,是“心理学在中国”和“中国心理学”的分水岭,不但标志着“心理学在中国”已经进入了最高的发展阶段,而且吹响了中国心理学的号角,注定将成为中国心理学发展史上的标志性事件!

你说《心理督导师》牛不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