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劲后越练越精”,大家都知道这句话。查“懂劲”概念,杨门后人陈炎林老师道:“能听然后能懂”。何为能听?陈炎林老师文中前述:“此听,乃周身皮肤感觉之听,非通常用于耳也。故未练听劲之前,必须练沾黏劲”。那何又为“沾黏劲”?文中又述:“即不丢之劲”。 到此,陈炎林老师在《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中,对25种劲法从后往前的追述,便停在了“不丢之劲”。 从套路入手开始习练太极拳的拳友,往往从此陷入了一个拳理上的“死循环”。多年下来也就习以为常了。可对于有求真务实精神的后学者,却产生了很大的疑惑。 但是,从单操入手开始习练太极拳的拳友,却可以轻而易举地理解,什么是“不丢之劲”,并且还可以拾阶而上,进一步搞懂什么是“懂劲”。 因为单操太极拳是从“翻江倒海”这式单操,来开始习练太极拳的(见附录2)。“翻江倒海”的行功要诀,除了“捅破天、指破山、戳破地”以外,还有“不丢”二字,即所谓的“不丢之劲”。 “翻江倒海”是训练“掤劲”的。太极拳十三势中,“掤劲”是太极拳八大劲法之首要。我认为,陈炎林老师的这个25个关于太极拳劲法的“论劲”,只有从“掤劲”开始,才可以为后学,勾画出清晰的太极拳拳理构架。 一)“不丢之劲”是“掤劲”的不丢之劲 20年前,一位老师在网络上提出了“掤劲不丢”的拳理,遭到了“群殴”(见附录3)。当时不知孰是孰非,多年后我才知道,这位老师是对的。感谢他在20年前就说出了真话,祝福这位老师安好! “翻江倒海”的行气抻展,能训练出最基础的“掤劲”。“翻江倒海”要求习练者至始至终都要“抻展”不丢,在行气心法的辅助下,久而久之,习练者会一点点地训练出太极拳最基础的基本功——“掤劲不丢”。 “掤劲不丢”,它贯穿于太极拳训练和技击应用的始终。值得一提的是,习练套路表演的拳友,如果也从入门单操“翻江倒海”做起,也打出套路的“掤劲不丢”,那将再现古人原汁原味的太极拳。 二)“沾黏劲”是“掤劲”的沾黏连随 陈炎林老师所说的“沾黏劲”,是“掤劲”的“沾黏劲”。没有太极拳十三势中八大劲法之首要——“掤劲”,所谓的“沾黏劲”,它只是空中楼阁。 “掤、捋、挤、按”是四正劲法的排序,而单操太极拳的传授,却是“掤劲”为首,“挤劲”次之而非“捋劲”。因为“捋劲”的应用关联技法,而“挤劲”,它即为“掤劲”的应用。搭手后,运用“掤劲”,而把“挤劲”给挤住了;不丢随走,且跟得上,这即为“沾黏劲”。 三)“听劲”,是以“掤劲”为基础的“轻搭手”推手训练而来 以“掤劲”为基础的“轻搭手”推手训练,是训练“听劲”的。但它不能超过3个月,因为这是定步推手。甚至有的老师,还越过了这3个月的“轻搭手”推手训练,而把它融入进了对抗推手的攻击前的5次合拍训练当中。 四)“能听然后能懂”,此话有误 陈炎林老师在论“懂劲”开篇:“能听,然后能懂。此固为一定之理。然听或不准确,即不能全懂。” 此段话有如下有待商榷之处:即便能听准确,也不一定能全懂。因为“能懂”的充分条件,是“懂劲”的对练单操。而“懂劲”的对练单操,它除了(训练)“听劲”的定步“轻搭手”平圆推以外,还有“顺势而为”的活步单双推手。 本周日(12月4日)上午9点的会员区在线视频课,我们将讲述“懂劲”的训练方法之一:活步对练单操——单双活步推手的“顺势而为”。因这个“顺势而为”的活步单双推手,是复杂的动作实操,实在难以用文字阐释,故无法在此赘述。感兴趣的拳友可以加入会员区观看在线视频课或录像回放。 作者微信号:fjks-tjss *** 附录1:杨氏太极拳发展到了第三代,出现了我们当代人所熟知的套路太极拳,杨澄浦先师是套路太极拳的奠基人和推广者。在此之前,杨氏太极拳的第一、二代,还有我们所不熟知的单操太极拳。杨氏单操太极拳共32式,分自练单操、对练单操。自练单操练体,对练单操练用(散手技击)。定活步单双技击推手,属于对练单操中的训练环节。32式自对练单操都训练过关后,将其串联起来,才可形成太极拳套路。我们现代人所习练的各式太极拳,都是越过了单操的基础训练,直接习练太极拳套路的。古拳谱中“拳打千遍其理自见”指的是单操打千遍,不是指套路。本门杨氏单操太极拳,由国庚起老先生传授。 附录2:“翻江倒海”,它是杨氏单操太极拳唯一的一式行气单操,它是所以32式自、对练单操的基础。可以说,“翻江倒海”是单操太极拳基础中的基础。 附录3:这位老师“掤劲不丢”的观点,和套路太极拳拳理大相径庭。套路太极拳认为:太极拳的行功走架首先要强调放松,“掤劲不丢”又怎样放松呢? |
|
来自: 杨门单操太极拳 > 《国庚起太极散手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