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界上印制数量第一的油画《毛主席去安源》,它究竟有多牛?

 奥秘趣闻 2022-11-30 发布于广东
文章图片1

文/牛侃山

油画并非咱们中国人的传统画,它起源于15世纪的西方,油画进入中国是在它起源的100多年后,即清朝康熙年间,当时很多西洋人跑到中国来,便将油画的技艺传授给了中国人。

不过,在世界油画作品之中,咱们中国人画的《毛主席去安源》这幅油画却可以称得上是世界第一,具体而言是在单幅作品的印制数量上达到了世界第一,印制超过9亿张,还不包括其他的衍生品。

文章图片2

《毛主席去安源》邮票

9亿张是个什么概念?

这幅油画的印制品盛行的那个年代,咱们中国总人口都还没有9亿人,也就是说当时很多人一买就是几十张甚至几百张。

若是放在现在,全球总人口80亿人,相当于差不多每10个地球人中就有一个人拥有一张。

可以说,这幅油画作品创造了中外油画历史上的神话,无其他任何同类作品可以匹敌。

那么,《毛主席去安源》这幅油画为什么这么牛呢?

谁创作了它呢?

它的背后述说的又是怎样一段历史呢?

23岁学生,画出了令人激动流泪的画作

首先我们说一下这幅油画的作者,刘春华。

文章图片3

刘春华

刘春华,原名刘成华,1944年出生于黑龙江齐齐哈尔泰来县,父母是普通的农民。

刘春华打小就很喜欢画画,家里只要有点纸,上边都是他的画作,上学时期,他的课本也没能幸免,几乎每本课本从头到尾都密密麻麻地被他画了个遍。

1959年,15岁的刘春华初中毕业,考上沈阳鲁迅美术学院附中,开始正式接受美术教育。

高中时代,得益于天赋和对美术的热爱,在接受正规美术教育后,刘春华开始崭露头角,他的画作引起一些美术业内人士的注意。

因为成绩优秀,刘春华的心气也高,后来他回忆说:“我当时就想考上北京的大学,去北京念书,如果考不上那我就回家种地。”这是起了孤注一掷、奋力一搏的决心!

好在,皇天不负有心人,刘春华没有回家种地,1963年他收拾行囊去了中央工艺美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前身)装潢系报到。

文章图片4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到了大学,和全国各地来的美术高材生相比,刘春华的美术才华依旧非常出众,当代著名画家、油画家吴冠中在当时是刘春华的色彩课老师,吴冠中曾将刘春华的画作为示范作品挂在教室里,供所有同学观摩学习。

文章图片5

吴冠中

1967年6月,中国革命博物馆(以下简称革博)准备要举办一场主题为“毛泽东思想的光辉照亮了安源工人运动”的展览,并且安排展览中得有以毛主席为主题的油画作品,于是到各个艺术院校物色油画人才,选来选去,刘春华被选中为其中之一,当时他才23岁。

刘春华按照通知到革博报到,当时革博总共安排了7个油画主题,刘春华因为去晚了,其他主题都被先到的人挑走了,他没得选,只能选择毛主席第一次去安源这个主题。

众人选定主题后,第二天就被统一安排到安源(隶属于江西省萍乡市)去体验生活、收集素材。

在安源,刘春华等人寻访了大量当年参加过由毛主席、李立三、刘少奇领导的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的老工人,又在一些老工人的带领下寻访了毛主席当年在安源生活、工作过的各个地点,并听老工人们讲述了毛主席当年的一些事迹。

文章图片6

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

文章图片7

毛主席等人当时在安源为工人们创办的夜校

在寻访的过程中,刘春华逐渐有了创作思路。

他后来回忆说:“我勾了很多构图,又一个一个地排除,最后毛主席走在路上的形象逐渐在大脑里占了上风。有文字记载,毛主席第一次去安源穿了一身蓝布衣服,背着一把旧雨伞。我问老工人毛主席当年穿的什么衣服,他们说不清,但他们告诉我,先生身份的人一般都穿长褂,而且他们肯定毛主席脚上穿的是草鞋。”

文章图片8

《毛主席去安源》画作

走在路上形象有了,毛主席当时的着装外表也有了,在刘春华的脑海中,一幅画面已经基本定型。

不过,他认为毛主席穿一身长衫配一双草鞋有点不伦不类,于是决定将草鞋改为布鞋,伞背着在背上似乎也不太合适,于是决定把伞换到手中拿着。

最后便是神韵,也就是精神面貌,画作要展现毛主席怎样一种精神面貌呢?

对于这个问题,李春华可着实费了一番脑筋,历数毛主席一生的光辉事迹,最终他在毛主席的词作《沁园春·长沙》中找到了感觉。

《沁园春·长沙》全文如下。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毛主席写这首词是在1925年,而毛主席第一次去安源则是在1921年秋天,两者时间非常接近,那时候毛主席还很年轻,因此刘春华认为“风华正茂,指点江山”正是毛主席当时的精神面貌。

文章图片9

青年毛泽东

至此,对于油画的创作,刘春华一切都已成竹在胸。

从安源回到北京后,他便投入了紧张的创作之中,因为给他的创作时间并不多,革博决定“毛泽东思想的光辉照亮了安源工人运动”展览在当年10月1日国庆节开展。

那时候的创作条件是很不好的,即便有相关单位拨款,创作要用的画布、画框、画笔、颜料仍捉襟见肘,没有新画布,刘春华只好找来旧画布把原画刮掉再画(当然,这是画的试验稿),没有大画笔,刘春华只好将两只小画笔用铁丝捆在一起充当大画笔,画着画着去领颜料也暂时没有了,他只好拿出自己珍藏的颜料继续创作。

就这样,经过几次试验稿,刘春华一直到展览开展几天后才真正画完。

但10月1日他的作品《毛主席去安源》仍如期参展,群众进入革博观展时,就看到一个年轻人在画前提笔描绘画作的一些细节,这个场景非但没有让群众们觉得不妥,反而更加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里三层外三层将刘春华围起来看他作画,看着看着不少群众甚至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文章图片10

中国国家博物馆,由中国革命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合并而成

开展几天后,刘春华终于完成了画作,因为当时的一些规定,虽然画是他一个人画的,其他几人只是在构思时出了一些主意,但在署名时还是署了“北京院校同学集体创作刘春华等执笔”。

油画画面、内涵和影响力,以及毛主席对此画的评价

整幅油画的画面采用了左右对称的构图方式,青年毛泽东全身像处在画面的中心位置,抬头挺胸,顶天立地,丰神俊逸,英姿飒爽,穿一件传统长衫,脚上穿布鞋,右手握着一把旧油纸伞,左手握着拳头,右脚在前,左脚紧紧跟上,正是走路的状态。

文章图片11

《毛主席去安源》油画作品

在青年毛泽东身后,是大团翻滚的云彩,沉降的地平线显得远处的山非常低矮,突出了伟人伟岸的身姿。

刘春华当年曾写过一篇文章,对画面做过解释。

刘春华说,毛主席远远地朝我们走来,他的神色镇定自若,像太阳给我们以希望。

他高昂的头微微侧转,表达他不畏任何艰难险阻勇敢斗争的革命精神。

左手握紧拳头,表达他的革命意志无比坚定,不怕牺牲,决心克服一切困难去解救中国和人类,并且自信一定会取得最终胜利。

右手握着旧油纸伞走在山野小路上,显示他刻苦工作、生活简朴的作风,甘愿为革命长途跋涉、风雨兼程、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崎岖坎坷的山野小路。

秋风吹起他的长发,吹动他的长衫,预示着即将到来的革命风暴。

身后翻滚的云彩,揭示他在斗争最为尖锐的阶段抵达安源,和他整个人镇定自若、无比坚定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预示着他一定会取得最终的胜利。

的确,正如刘春华所说,我们在看这幅油画时,青年毛泽东那种坚定、坚毅的形象和气场简直直入心灵,给予心灵以震撼,随后我们就会得出一个结论,不管未来的路有多难走,画中的这个人都会一直走下去,任何困难都不可能将这个人打倒,他犹如铁打钢铸、顶天立地,他一定能战胜一切困难,取得最终的胜利。

这里说一段小插曲。

《毛主席去安源》油画展出后,当年10月18日,安源工人出身的解放军工程兵副司令员王耀南少将也去革博观赏了这幅油画,在看的过程中他发现一个问题,画作的说明词说毛主席第一次去安源是在1920年,他却很清晰地记得应该是1921年秋天。

文章图片12

王耀南

难道革博搞错了?

不应该呀,这可是有关毛主席的画作,那审核工作肯定是做得相当到位的。

难道是自己记错了?

也不对啊,当年自己可是亲自参加了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关于那段时间发生的事自己的记忆是很清晰的。

想了半天不能确定,王耀南想到了一个主意,直接问当事人不就清楚了。

于是他打电话给中央办公厅主人汪东兴,请汪东兴直接向毛主席询问第一次到安源的时间。

第二天,汪东兴的秘书来到毛主席住处,向毛主席问了这个问题,毛主席的回答很肯定,是1921的秋天。

文章图片13

毛主席

于是,革博方面立即修改了画作的说明词,改为“1921年秋,我们伟大的导师毛主席去安源,亲自点燃了安源的革命烈火”。

那么,毛主席本人对刘春华的这幅油画作何评价呢?

后来,毛主席也看到了这幅油画,他点评说:“神气还像我,只是这衣服太好了,我那时没有这么好的大衫,都是旧的,没有这个好……伞也对,时常下雨,出门都带把伞。”

毛主席这番点评,刘春华知不知道,我们不得而知,但从这幅画当时的盛行来看,他应该能揣度出来,不仅领导层面、群众是满意的,就连毛主席本人应该也是满意的。

1968年7月1日,经过批准,《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杂志将刘春华创作的这幅油画以彩色单页形式公开发表,几年后经过统计,这幅油画的单页彩色印刷制品超过9亿张,是直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印数最多的单幅油画,没有之一。

文章图片14

《毛主席去安源》巨幅印刷制品

同年,中国人民邮政还发行了编号为“文12”的《毛主席去安源》邮票,发行总量为5000万枚。

文章图片15

《毛主席去安源》邮票

除了彩色印刷的单页、邮票外,由这幅画衍生出来的诸如毛主席像章、石膏工艺品更是不计其数,甚至小学课本也收录了这幅油画。

如此巨大的数量,由此可见在那个年代这幅油画是有多么盛行。

不仅如此,几十年后,这幅油画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仍然存在。

2013年7月1日,非洲尼日尔共和国也发行了《毛主席去安源》邮票木质小型张,木质邮票在印制上远比纸质邮票困难,由此可见尼日尔对这枚邮票的重视,发行量3000枚,单枚面值6500西非法郎,相当于75块钱人民币。

文章图片16

《毛主席去安源》邮票

创作背景,毛主席当时去安源具体做了什么

首先我们说说安源。

安源位于江西省西部,毗邻湖南,现在是萍乡市下辖的安源区,因为毛泽东、李立三、刘少奇曾在这里领导工人革命,并建立了全国产业工人中最早的党支部,因此这里有“东方的莫斯科”、“无产阶级大本营”等称号。

文章图片17

安源

毛主席当时去安源,主要是去安源煤矿。

安源煤矿正式的名称叫萍乡煤矿,因为具体位置在安源,人们习惯这么称呼,1898年由清末邮传大臣、官商盛怀宣创办,目的是解决位于湖北武汉的汉阳铁厂燃料之需。

文章图片18

安源煤矿

为了运输煤炭,在开发煤矿的同时,还修建了株萍铁路,整个创办过程历时8年,于1906年正式建成投入使用,成为中国最早采用机械生产、运输、洗煤、炼焦的煤矿,矿路一体总共有工人1.7万人。

文章图片19

安源煤矿矿井

1921年秋天,毛主席去安源,就是要发动这1.7万受苦受难的工人革命,为我党革命道路找到可以依靠的坚实力量。

当时毛泽东才28岁,非常年轻,但他已经在全国革命运动中崭露头角,1921年7月他远赴上海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确定了把当工作重点放在领导工人运动方面。

会后,中国共产党湖南支部成立,毛泽东当选为支部书记,并建立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湖南分部,作为领导工人运动的公开机关,毛泽东兼任分部主任。

遵照一大的精神,会后毛泽东回到湖南,便将目光放在了安源路矿受苦受难的1.7万工人身上。

到安源煤矿矿区后,现实情况远比毛泽东预想的还要恶劣,工人们的工作环境不仅脏乱差,并且人身安全也没有多少保障,每天工作时间长达15个小时,每天却只能挣区区8到12个铜板,整个矿区只有一个小小的医疗所为数量庞大的工人服务。

文章图片20

安源煤矿老照片

初到的第一天,安源煤矿工人悲惨的境遇,给予毛泽东极大的震撼,同时也彻底点燃了他领导工人革命的熊熊烈火。

当时他住在煤矿附近的八方井44号,这里是萍矿总平巷甲段段长毛紫云的住房,毛紫云和毛泽东是同乡,曾和毛泽东的父亲一起在长沙做过生意,因此毛泽东和毛紫云是老熟人。

文章图片21

安源煤矿八方井

第二天,在毛泽东的请托下,毛紫云安排一位名叫张竹林的工人作为向导,陪毛泽东到矿区到处走走。

张竹林原本以为这位先生(当时毛泽东的公开身份是湖南第一师范学校的教员、一师附小校长,他去安源是以走亲访友的名义)就是来矿区旅游看稀奇的,没想到毛泽东一上来就跟他说要去最前线,要去矿井下的工作面看看。

张竹林被毛泽东这个要求吓得不轻,他连忙说:“那不能去,矿井里又脏又危险,万一出了事,我可担待不了。”

毛泽东笑了笑说:“不要紧,你们天天在里面干活都不怕,我去看看还怕吗?放心,出不了事。”

见毛泽东如此坚持,张竹林只好答应,待毛泽东换上短衣,拿了矿灯后,他便领着毛泽东下了矿井。

文章图片22

安源煤矿矿井

在矿井里走了一段路,因为空间狭小、憋闷难当,毛泽东已经是满头大汗,正巧碰到几名工人坐在一根坑木上休息,毛泽东也打算休息一下,于是坐下来和工人们聊天。

毛泽东问:“你们每天要做工几个小时?做一天有多少钱?”

工人们说:“加上进班出班时间,总共是15个小时,干一天有的能挣8个毫子(铜板),有的能挣12个毫子。”

毛泽东听后对工人们的境遇很同情,说:“你们的生活真苦哇!”

一位工人摇头叹息说:“唉,没法子,只怪我们自己命苦哇!”

毛泽东立即纠正说:“你这个说法不对,我们受苦绝不是什么命里注定的,而是帝国主义资本家压迫剥削的结果,我们只要推翻了资本家的压迫剥削,就能过上好日子。”

说着毛泽东随手捡起地上的一个小石头打比喻:“一个小石头,一脚就踢开了,要是把小石头堆在一起就不容易搬动了,我们工人只要团结起来,就是有座山压在我们头上也能推倒。”

其后,毛泽东在矿井里又走了多个地方,和不同的工人拉家常,充分了解了工人们的疾苦和安源当时的阶级现状。

上午下矿井,直到下午三点多,毛泽东才从矿井中出来,出来时他的手、脸、衣服等等哪哪都是黑的,俨然已经变成了一个煤矿工人。

文章图片23

安源煤矿总平巷

这第一次来安源,毛泽东总共待了一个星期,整个矿区都被他跑遍了,什么矿井、洗煤台、锅炉房、餐宿处等等,都留下了他和工人们促膝长谈的身影。

多年后,萍乡市红色文化和党性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黄仂(lè)说:“这次考察,毛泽东亲身体验到安源工人的痛苦生活,对工人的思想状况有了真切的了解,更加确定安源工人阶级是我们党完全可以依靠的阶级力量和阶级基础。”

既然更加确定了,毛泽东就开始着手领导安源路矿工人革命了。

同年冬天,毛泽东再去安源考察。

1922年9月,毛泽东第三次去安源,决定举行工人大罢工,以解除资本家对工人的压迫剥削,为工人们谋取福利。

文章图片24

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内

经过充分准备,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在9月14日举行,发表了《萍乡安源路矿工人罢工宣言》,其中提出保障工人政治权利、增加工资、改善待遇等17项要求。

大罢工4天后,在工人们的团结一致、毫不退却下,路矿当局不得不同意工人们提出的13项要求,这次大罢工取得了全面胜利,是全国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当中绝无仅有的一次胜利,在中国工人运动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5年后的1927年9月初,毛泽东第7次去安源,这一次他是去组织召开秋收起义第一次军事会议,这次会议的历史意义十分重大,它从实际行动上确定了一个后来决定革命取得最终胜利的准则,即枪杆子里出政权。

文章图片25

安源会议即秋收起义第一次军事会议旧址

当时参加秋收起义的军队中,也有安源路矿的数千工人。

秋收起义后,毛主席又写下了一篇豪迈无比的词作《西江月·秋收起义》:“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1930年,毛泽东第8次去安源,这是他人生中最后一次去安源,这一次他是和朱老总一起率领中国工农红军进驻安源休整、扩军、筹饷,安源路矿的工人们再次踊跃报名参加毛委员领导的军队。

文章图片26

《毛主席去安源》单页彩色印刷品

以上所述,便是《毛主席去安源》油画的创作背景以及简要后续,从这个背景来看,油画中的青年毛泽东更加鲜活,昂首阔步,走出了一种虽千难万险我自往矣的气势,并且自信满满,坚定地相信革命一定会取得最终胜利。

结语

因为《毛主席去安源》一画封神,刘春华后来的道路可谓是走得顺风顺水,他先后历任北京出版社副总编辑,北京画院副院长、院长,北京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北京文联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北京版权保护协会常务理事等职务。

在美术上,后来他也取得了很好的成就,其作品先后参加了七、八、九届全国美展等国内外重要展览,并多次举办联展和个展,在国内外获得好评,不少作品被国内外博物馆、美术馆、个人藏家争相收藏。

文章图片27

《毛主席去安源》单页彩色印刷品

不得不承认,刘春华所得到的一切是其实力所决定的,单从《毛主席去安源》这幅油画,就可见他的实力非同凡响,将处于革命事业早期的毛主席,不论是形象还是神韵都刻画得入木三分,让我们多年以后还能从画作中直观地领会伟人年轻时的风采,实乃难能可贵。

编辑/牛侃山

参考资料

中国青年网——《世界上印数最多的一张油画》

澎湃新闻——《《毛主席去安源》:手拿雨伞的革命家》

人民网——《《毛主席去安源》名画背后的故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