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百科论坛》 理论研究 高中历史学科主观题答题技巧的案例分析 冯利 (辽宁省盘锦市盘山县高级中学 辽宁 盘山 124100) 摘 要:材料主观题是历年高考历史题命题的重要内容,所占比例非常大,是检测学生掌握历史“双基”、思维能力、学科素养的主要手段。因此,主观题的答题技巧直接关系到高考的成败。本文拟从“夯实基础,丰富史料”、“读懂材料,明确观点”、“明确要求,精准审题”、“紧扣题眼,规范答题”四个方面以案例为切入点分析如何把握高考历史主观题的答题技巧。 关键词:高中历史 主观题 答题技巧 案例分析 历史主观题是以历史材料为呈现方式的,因此,历史主观题就是历史材料题,在高考中分值比重特别大,设计形式丰富多彩,涉及的历史内容为古今中外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主要考察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理解、运用,目的在于通过历史材料题的设计,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核心是突出核心素养的渗透。 历史主观题的答题水平直接关系到历史高考的成败。所以,运用历史材料案例训练学生的答题技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核心素养在平时的教学中十分重要。 一、夯实“双基”,丰富史料,强化历史基本功,是答好历史主观题的前提 纵观历年的历史高考试题,无论是全国卷,还是各省、直辖市的单独卷,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主观题一律采用历史材料题的形式体现出来,命题的主要依据是关注教材,以新课程标准为导向,多角度渗透历史基础知识、学科核心素养,开放设问,开放答题,其中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要求是比较高的。从整体看,只有牢固掌握了历史基础知识,答题才能得心应手。如,过去考过的一道历史高考题中,材料涉及的内容是明末农民战争,但比较隐晦,表面上看,四段材料可用于多个朝代,使人难于确定,但第四段材料出现“福王常询”这一关键信息。如果考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牢固,则他便应当知道教材《明末农民战争》一节有这样的表述:“明朝后期,土地高度集中,······明神字一次就赐给他儿子福王200万亩。······1641年,李自成率军攻占洛阳,处死了贪暴的福王朱常询。”而试题中材料的开头已告诉考生,四段材料是“反映同一朝代”,据此便可清楚地知道,四段材料反映的都是明朝后期的情况。这样第一问(“根据以上材料,指出材料反映哪个朝代后期的什么社会问题?”)的答案也就很容易做出了。可见,历史材料主观题虽高于教材,但却源于教材,有的虽然是教材中没有涉及到的内容,但归根结底都是源于教材,因此,教学中只有关注教材基础知识,夯实学生历史基本功,才能准确把握材料涉及的考试内容,做到答题的针对性,否则做历史主观题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读懂悟透材料,把握材料的主旨,这是解答历史主观材料题的关键 要读懂悟透材料,其正确思路是先将所引材料粗读一遍,把握材料的大意,然后有针对性地仔细阅读问题,明白问题问什么,再带着问题精读材料进入第二遍,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边读材料边勾画圈点,将与问题答案相关的句子用笔做上特殊记号,与此同时,找出材料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主要观点,以这些信息为契机,分析材料与教材对应的历史事件及所处的时代背景,然后以史实为依据,回顾教材中作者的观点和人物身份,全面分析命题者的命题真实意图。最后,根据对应历史事件及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对材料中做记号的句子进行归纳整理。在第二遍的阅读理解过程中,要关注材料中特殊的文字表达,如材料的出处,材料中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因为这些信息非常关键,往往对学生准确把握材料中的信息及中心大意,起着抛砖引玉的作用,往往给考生某种暗示或引导。如某年高考题“阅读《九国关于中国事件应适用各条件及政策之条约》(1922年2月6日)的部分引文。”“九国之约”和“1922年2月6日”出自教材内容。又如某年高考题三段教材后的加注内容,就与高中教材《中国近现代史》(下册)第一章第四节的内容相联系,理解了材料与教材的特殊联系,解答问题自然产生灵感,迎刃而解。考生通常的误区是,将材料与教材脱节,孤立关注材料本身,导致不知所措,随意乱答。正确的做法是既要分析材料,又要回归教材,只有将二者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做到全面、规范。如前几年一份高考试卷中一题是关于魏源《海国图志》的一段材料,在解答“魏源所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一问时,就不能只根据教材内容回答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还应答出材料中所反映的魏源要求抵制西方有害的东西,批判地学习外来文化思想。这才是正确的思维方法。 三、仔细推敲问题设计的类型,依据问题类型分析答题的思路 材料题的设问从宏观上看主要包括两大类,一是依据材料回答问题,这类问题的答案只能从材料中概括与提炼;二是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这类问题的答案既要从材料中概括,又要从所学的知识中去归纳总结,材料的答案加上所学知识的答案,才是问题的全部答案。从微观上看,包括原因类、目的类、特点类、实质类、启示类、评价类、比较类等,具有多元化、开放性的特点,每类问题都有不同的思维方法与答题规律,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分类总结,掌握各类问题的思考和答题思路,要引导学生注意四点:任何问题的答案都不能照抄原文;任何问题的回答都具有开放性,不能拘泥于教材,必须有自己的独创性见解;任何问题的答案都必须遵循史论结合的原则,有理有据,切忌空谈;任何问题的答案都必须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反对主观臆断与个人偏见,都应该从当时历史背景的实际情况出发一分为二地分析问题。 与此同时,要找准问题的答题思路,教师要教会学生审题的“五步”规律。审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定时。即弄清材料所叙述内容发生的背景,如年代、世纪、朝代、某皇帝统治时期等,这是答题的第一步。2.定地点。即材料所述内容发生的地点,如中国还是外国,是中国的哪个地区哪个县,外国的哪个国家或地区。材料所述地点在材料正文、出处、按语或问题揭示中都有可能出现。3.找关键字句。在把握材料总体内容的基础上,应注意寻找材料和设问中的关键字句,将材料内容与所设问题综合起来分析,这是解题的钥匙。4.审查材料的观点,辨明材料所反映观点的阶级属性是答题的必要条件。如某年高考题的考查目的非常明显,它要求考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否定英国资产阶级史学家马士对鸦片战争目的和原因的论述,这就必须根据马士所持的阶级立场并联系教材,通过分析才能作出合乎历史真实的正确论断。 四、依据高考阅卷要求规范答题,科学高效 首先是规范书写,字迹美观大方,卷面整洁,不能潦草,不能涂改,因为网上阅卷对书写要求非常高;其次是答案观点鲜明,要点清楚,繁简适当,高考阅卷是采点给分,没有要点的答案失分会非常严重,答案要点的多少一般来说由分值的多少决定,如果某一问有六分的分值,一般是三个要点,八分的分值一般是四个要点;再次要注意简答题、论述题、评价题的解答规律,简答题只要答出要点即可,论述题必须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也就是说既要有要点,又要有对应的史实论证,只有要点、没有史实的答案或者只有史实、没有要点的答案都只能得到一半的分数。总之,要做到,问什么答什么,答案应准确、简洁、系统、全面。 综上所述,历史材料主观题的训练要科学、高效,既要关注基础知识的掌握,又要多角度训练阅读理解能力,更要把握审题、答题的规律,练好了历史主观题,对于调动学生历史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长学生的学科素养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
|
来自: 昵称15221501 > 《期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