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 | 《斗室星空》之《家的阶层处境》

 一位女性Zoeeey 2022-11-30 发布于广东
一、导论:家庭经验与阶层处境

我們研究勞工家庭經驗的目的是希望能生產出尊重勞工家庭成員主體性的知識,以協助勞工家庭成員能理解自己的處境並採取有意識的行動挑戰自己以及有問題的情境。 

家庭賴以維生的謀生方式對家庭成員相聚的形式、機 會、父母/夫妻互動模式以及兒童的發展發生著一定程度的作用 

三个理论观点:家庭沟通与系统结构理论;批判家庭理论;女性主义理论

提出思考:台灣經濟發展所謂創造奇蹟的歷史中,這樣的一群兼具產業工人及小頭家或小商店主的家庭中到底發生了怎樣的經驗呢?它可以提供我們那些進一步探究問題的啟發呢?

二、了解家庭的多重观点

1、生产方式的家庭结构——对四种家庭(农民、贵族、劳工及资产阶级现代小家庭)中权威与爱的表达形式与内涵进行分析

(一)十六、十七世纪的农民家庭

权威代表:村中的地主或教士
夫妻关系:工作伙伴 
妇女地位:从属,但在居处内有某种权力,价值由她劳动的能力及生儿育女的功能来判断
儿童:非家庭中心,与母亲间情绪投入较少,不会压抑身体的愉悦感,通过社群里做“学徒”学习技能。
总体特点:對兒童及青少年來說,權威是分散在全村中的,在兒童成長的過 程中,有數不清的成人參與在其中。愛和權威並不是相對立及矛盾的。兒童及青 少年在對社羣權威的認同和順服中,經驗著來自成人的帶領和關懷。 

(二)十六、十七世纪的欧洲贵族家庭

婚姻:政治行动
女性:主要责任在于养儿及安排社交生活,是政治联盟的象征
儿童:由保姆和仆人照顾,关爱来自不同对象,长大后从社交活动中学习对社会阶层的服从,亲子关系不亲近,不会压抑性愉悦,是社会阶层“秩序性”所代表的政治权利标志

(三)工业革命后的劳工家庭(农村移居城市)

(1)工业化初期的劳工家庭

工人:工资低、儿童与大人都要工作,生活条件及居住环境差
面对问题:劳动过程中的异化与剥削、旧有社群关系被分裂与分割,家庭关系变化
儿童:幼儿是营养不良、疲累及无法专心的母亲所哺乳的,较大的儿童在街头的友伴团体成长。社会化的过程发生在街头(非人性、粗鲁、冷酷)及工厂(权威是资本家或业主,不认可)中。父亲不具有能作为权威的资产,因此产生叛逆。
婚姻情况:早婚,女性既要进工厂劳动又要持家 (性模式较少被记载)

(2)工业革命中,后期的劳工家庭

劳工贵族(高技术的男性劳工)出现,开始中产阶级家庭生活
中产家庭性别角色分化的家庭关系模式:男性在工作场所及酒吧中形成男性社群,女性则建立以其居住处为基础的社群。
母系家庭系统:外祖母为核心人物,建立其女儿、媳妇间的联系
20世纪50年代,子女成为父母注意的焦点,中产阶级家庭模式渗透并转化了劳工阶级的家庭结构

(四)资产阶级的现代家庭

资产阶级型家庭:家庭作为社会系统的一个小单位。隐秘的、个人性的生活世界。“浪漫的爱”“母性的照顾”
家庭的隐秘性来源:男性的家庭居所分离、功能分化,家庭中无生产活动;商品交易导致竞争和利益,家庭变得温暖
关系模式:家庭内部运作机制模型,私人权威,压抑性满足
女性:性的表征,温柔的,家的表征,关系的产物,价值来自于对丈夫和孩子的照顾
夫妻关系:男性为自主的、自由的,女性是依赖的,失去女性友伴及社群的支持而被孤立在家庭中
儿童:只能依赖父母,不常和其他小孩及成人相处,性压抑
亲子关系(主要与母亲):充满焦虑

(五)现代家庭结构特色与批判家庭理论

Poster家庭批判理论:家庭历史是一个不持续的、非线性的、不同质的变革过程。企圖對家庭內部的關係模式、情緒 結構與家庭所賴以生存的生產方式之間的關係進行探究。企圖的正是通過對不同社會脈絡中家庭經驗特殊的分析,對 家庭在經驗著社會政經變革時所相對具有自主性能有所了解 

資本經濟的特定需要在家庭中帶來改變:
1家庭成為一個重要的消費單位。
2新的休閒意識形態鼓勵家庭追逐消費,而電視、音響及汽車的普及更形孤立了原本已看重私 密性的家庭。
3消費文化強調並刺激了交易性的、當下的感官滿足感;這使得性行為的模式受到很大的挑戰與變化。
4「 追求快樂 」的意識形態大行其道,人們在單調與有壓力的工作關係之外,迫切地尋求情緒的滿足,婚姻關係的破裂與家庭關係的解散和重組( 離婚與再婚 )已使核心家庭的制度逐漸崩解。 

家庭结构的变革与工业化的关系分析:
1心理結構層面:即家庭內部成員間的關係模式以及情緒發展的狀態, 
2每日生活層 面:指經由對日常家庭活動的分析,來了解家庭經濟的建構、成員互動的規則以 及成員關係的意義。
3社會關係的層面:即家庭做為一個生產單位,家庭的日常 生活與心理結構是如何受家庭賴以維生的生產方式,以及不同階級羣體間的政治 關係所影響。 

2、家庭系统结构与适应功能

Minuchin系统结构理论:(1 )特別強調家庭做為一個系統如何因應其內部與外部的壓力,避免只看重內部溝通方式問題的窄化觀點;(2 )概念簡明且易於操作

(一)系统结构与家庭适应历程

家庭做為一個小社會系統,如何「 聯繫 」了其內部家庭成員的生存、發展與外部大社會系統的功能運作。當家庭內部及外部的條件要求它再結構時,家庭要能一方面維持某種程度的內部穩定性,而另一方面要做出可能的重組與再結 構。 

限定家庭成员行为的两个系统:(1)家庭内部的权力阶层系统(2)因家庭成员对彼此的相互期待、设定而形成的对待彼此的沟通系统

家庭内权力系统结构:夫妻系统、父母次系统、子女次系统

次系统间界限:清楚且有弹性

(二)交流模式与家庭功能

家庭内部互助的模式:清晰界線、擴散界線 、僵硬界線、附屬 、過度投入、衝突、聯盟  、迂迴 

一家庭系統的強度端視該家庭面對壓力時,家庭內部的互動模式 與次系統的界線是僵硬無力回應?抗拒或逃避改變?抑是能動員不同的交流模式 

家庭三元素:
1家庭結構是一不斷轉化的社會文化系統;
2家庭的發展階段會要 求家庭系統再結構它自己;
3家庭一方面適應外在對它的要求,一方面要維持一 定程度的內在穩定性並增進每一成員的心理社會成長 

3、家庭与利益矛盾

Heidi I. Hartman 家庭是性別、階級與政治鬥爭發生著的一個場域;因為經濟與 政治利益的生產及再分配均在家庭中發生著。

「 男性或女性、成人或兒童以不同的方式在使用著家庭的形式⋯⋯他們不只是像家庭成員般地在行動著,同時也是以不同性別類別的成員身份在行動;而 性別的類別是附著在被資本主義及父權組織起來的勞動分工的特定關係上的。」 

4、小结
有教育工作者反省核心家庭圖像及其 理論所帶給家庭教育實踐時的困境,並企圖發展能協助社會中弱勢社羣的家庭與 第三世界婦女發展的方法。 

S. H. Gross:現代核心家庭的理論及相關的教育方法 最能反映歐洲及北美國家的家庭經驗,許多第三世界社會中的家庭經驗也不能只依靠延伸家庭或大家庭的概念。

Fred Newman 「 家庭要認識到『 不穩定 』是個不爭的事實,而且許多『 不穩定的小家庭 』可 以跨越資產階級核心家庭的界線,和其他相似處境的家庭 建立一種集體的連結,以創造出一個社會單位 

技巧
1:家庭收入和成员的认同发展、身心健康、婚姻满足感以及子女发展状态的关系:轮班—健康及家庭生活,夜班—夫妻关系,中班——亲子关系

视角:

1、勞動階級的叛逆表現在勞工青少年身上,在統治階級眼中則被稱之為「 青少年犯罪 」,並企圖通過對不良行為的界定來控制糾正他們。(感受:太可怕了!这种界定和控制,就好像现在一样)

2、慈悲為懷的中產階級企圖藉由將下階級整合到中產家庭生活模式的作法,對勞工階級進行道德的重整。(意识灌输啊啊啊)

3、中產階級現代家庭中, 母子關係的一項最大特色就是充滿「 焦慮 」。嬰兒在口腔期的養育過程中,母親 深深地投入在她和孩子的關係中,母親是和其他女性孤立的,而她得獨自負責 滿足嬰兒的需求。這使得年輕而孤單的母親經驗到高的焦慮和緊張,因為嬰兒若 有閃失就是自己的錯誤了。(痛心,我一定要努力让我身边的人免于这样的事情) 

4、看到了性教育的历史(为什么会出现性压抑等问题的原因)

5、P28:Freud:兒童「情緒的矛盾」 是中產階級家庭結構的產物。當小孩為了得到父母的愛 而否定「 性 」( 指生殖器感官的愉快感 )的快感時,他同時是十分生氣的,但此 一生氣又不可表現出來,因為它會再度威脅到來自父母的愛;因此小孩必須壓抑這一生氣的情緒。那麼這一生氣轉化到那兒去了呢?它通過「 教養 」的機制被內 化成兒童的道德與行為規則,這正是現代家庭所謂成功的自律與克己的人格訓練 歷程,亦即父母的規則被內化到潛意識中,成為愛與恨的感覺以及一套規約行為 的規則。中產階級內化的自尊與自律的態度正是一現代公民的圖樣,他不需要來 自外在權威的強制或支持力量,一套內化的自律道德與規則推動著個體獨立做決 定,並為了累積資本而不斷的從事競爭的行為。(思考:那我们应该如何培养我们的孩子?关于自律到底是什么?)

6、一個家庭的歷史也就是一個家庭在社會中的適應過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