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出版手记 | 二十四史出版与大众阅读

 星河岁月 2022-11-30 发布于江苏

图片

党的二十大报告针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图书出版意味着知识普及和文化传播,本身就与文献经典的大众化息息相关。这里,我谈一些这几年从事的古籍项目——《今注本二十四史》编辑出版的感想。

 | 徐林平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文献分社

“二十四史”经典的定位与整理

“二十四史”是中国历史上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包括《史记》《汉书》至《元史》《明史》等,清乾隆四年(1739),官方钦定为正史,并规定“凡未经宸断者,则悉不滥登”,即没有经过朝廷以法典形式确认的,私家不得擅增。由此确立了清以前二十四个王朝的历史地位,跨度4000多年,从传说中的黄帝时期(约公元前2550年),下至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它们的历史统绪也就成了中华历史演进的时间轴。

二十四部史书形成之后,至今出现了四次大规模的整理。第一次是清代乾隆年间,由朝廷钦定诸本,形成了刊印精工的“武英殿本二十四史”;第二次是20世纪30年代,商务印书馆张元济张元济耗费巨资,搜访宋元善本,并整合诸版本整理出版,最后定名为“百衲本二十四史”;第三次即是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主席动议,组织当时一流的文史名家参与校勘整理,其成果是中华书局出版的“标点本二十四史”;第四次就是《今注本二十四史》的编纂出版。

图片

《今注本二十四史》遴选善本为底本,并召集当代史学名家予以校注,总结历代学人对二十四史的校勘、正误、考据与心得,全方面体现我国学界对二十四史书的治学成果。自1994年开笔以来,已近三十年之久,具有独到的学术考量和文化传承意义。目前我们已经出版了包括《史记》《汉史》《金史》《辽史》等在内的18部史书,全部二十四史将在2024年出齐。

《今注本二十四史》的已故总编纂赖长扬先生曾说:“为了做一部更多人能够读懂的二十四史,我们已经付出了二十多年。”这是对《今注本二十四史》编纂过程的总结。事实上,以上的每一次大规模整理,都是二十四史文献逐渐向大众靠拢的过程;每一次整理之后,能够接触文化经典的人群亦逐步扩大。


“二十四史”经典的大众化

文献经典的阅读大众化,让更多的人读懂,意味着文献经典的获取要容易,文献经典的理解要深入浅出,文献经典的阅读方式要多样化。“二十四史”的四次大规模,就是“二十四史”经典的四次大众化过程。总结来说,这四次大众化过程中,包括两个方面:技术性的大众化和内容的大众化。

“二十四史”的第一次、第二次整理应该说是都是技术性的大众化。清以前,二十四史版本众多,有抄本、宋元官修刻本、明代的坊刻本等以及各类汇编本、节选本、注释本等,清乾隆年间的整理便是整合诸版本,转化为活字印刷本的过程。20世纪初的百衲本二十四史,也是集合当时所见的善本,加以修描补版,并用当时的影印技术加以印刷传播,很受人们欢迎,所以至今仍是人们很容易得到的出版物。这两次,除了对个别文字的处理,基本上没有涉及内容,是复制传播上的大众化,让人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文化经典,所以称之为技术性的大众化。同理,最近一二十年里大量出现的涉及“二十四史”可供阅读的文献数据库也可以归类于此。

图片
“二十四史”的第三次、第四次整理可以视为内容的大众化,是以读者便于阅读理解为目的,也融入了整理者的学术见解。中华书局出版的“标点本二十四史”和《今注本二十四史》均为繁体校点本,经过点校之后,读者阅读起来更加便利,但两套书在细节处理上的不同体现了整理者的主观学术见解。比如,《辽史》卷53《礼志·嘉仪·皇后生辰仪》:“教坊、监琖、臣僚上殿祗候如仪。”(点校本第2册页870)“教坊、监琖、臣僚”点断后被认为是三种不同官员身份。今注本认为,北方饮酒,你饮一杯,我也同样饮一杯,如少饮,要受罚。有人“监盞”,是为了杜绝不公平。在皇后生辰宴会上,由教坊监盞。“教坊”和“监盞”不应点断。“监盞”只是一个动作词汇。类似细节还可以举出好多,不一一列举。可参看今注本《辽史》后附李锡厚先生《中华本点校存疑举要》一文。


《今注本二十四史》在经典大众化上的努力

除了标点,《今注本二十四史》还对文本做了校勘和注释。一般而言,我们读古代典籍如下困难:一是文字的障碍,即古今文字的差异与变化、刊刻中的舛误——通过版本校勘、文字判断解决,比如最近很多人在讨论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还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问题,如果大众具备基本的版本学概念,这不会引起广泛讨论了。二是语言的问题,包括古汉语中的词汇演变、古代少数民族语言的汉译等——通过学者的解读解决,比如《辽史》中的契丹语名称,通过与其他民族语言的比较来判定,此外就是利用契丹文墓志的解读成果补释历史上的契丹语名称;三是知识性的困难,即古代的典章制度、礼仪习俗、天文知识等——通过历代学人的研究成果来解决。比如,如我们读《史记》,常会见到“县官”一词,这里的县官,大多不是指一县之长,而是指朝廷、政府。司马贞在《史记索隐》中说:“县官谓天子也……王者官天下,故曰县官也。”

为了让大众阅读更加立体、具象,《今注本二十四史》中的部分篇章还配有考古图片以及天文星象示意图等,加深读者对文本的理解。比如今注本《金史》的《舆服志》即有金代墓葬考古发掘出来的服装和配饰。

图片

此外,《今注本二十四史》在出版装帧上,实行精装本和简装本并举,精装本雅致古朴,适合典藏;简装本朴素大方、价格较低,适合大众日常阅读。而且,我们还计划未来几年在现有基础上出版语言更加通俗化,更便于理解的新版本,进一步拓宽受众群体,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加贴近大众。


文献在经典与普及之间的循环演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