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是怎么炼成的?

 星河岁月 2022-11-30 发布于江苏






博士论文的写作是一个相当大的工程。文学、史学类学生面临一大堆材料,如何写得扎实、精确?作为2008年度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秘书长游自勇在《壶兰轩杂录》中以自己的博士论文为例,详细分享了自己从开题到答辩修改博士论文的过程,指出论文写作时应把握“问题意识”的重点。希望对在此方面仍有困惑的学子提供些许经验与帮助。

图片

游自勇教授





图片

文章分享

图片
“问题意识与博士论文的写作”,这是我过去做博士论文时一直比较纠结的问题。我想,对国外的学生来说基本不存在这个问题,因为没有问题意识的话你根本就写不出博士论文来。比较而言,国内学生在撰写博士论文时却经常会遇到这个问题,很多同学不知道论文最后的落脚点在什么地方,要解决什么问题,说到底,就是没有问题意识。

图片
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证书

我的博士论文研究的是正史中的《五行志》,选择这样一个题目有一个过程,不是从一开始就定下来的。硕士期间我对于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相对于传统史学而言,这种选题基本属于离经叛道,即便在思想史领域、文化史领域也属于奇谈怪论,不过,在文学史的范畴内,这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我们知道,中国文学史上有大量“人鬼情未了”以及人妖相恋的故事,演出了一段段凄美的爱情故事,最著名的莫过于《聊斋志异》,所以这些题材在文学史的研究中并不是禁忌。但研究文学史的人关注的是小说的类型,它的整个结构、叙事的模式,所以“妖”在研究者看来只不过是“人”的一个代名词而已,因此文学史研究中可以用大量的理论去解构、思索这些问题。但我的专业是中国古代史,如何从历史学的角度去理解这些文化现象呢?后来就慢慢把焦点集中到了《五行志》上。

图片

游自勇所著  《壶兰轩杂录》插图
敦煌文献P.2682《白泽精怪图》局部

《五行志》包含“灾”和“异”两大类的内容:“灾”就是水灾、火灾、旱灾等各类灾害,“异”是各种在古人看来属于怪异的事物、现象。关于前者,灾害史的研究成果已经非常之多,所以我的想法非常明确,一定要跳出灾害史的研究框架,因此我主要关注的是“异”这方面的内容。现代人与古人在知识结构上有着巨大差异,很多东西在当代人看来不属于怪异,在古代人看来则非常怪异。比如奇装异服,现在的年轻人为彰显个性,恨不能穿得再怪一点,社会都能包容,但放在古代就有关社会风化,关乎社稷存亡,要被记载进《五行志》。对于这样的内容,我们长久以来的思维观念都是两个字:“封建”或是“迷信”。今天,我们已经打破了达尔文那种单一的线性进化论的思维模式,也不再以二元对立的观点去看待所谓的科学与迷信。在这样的思想背景下,我们再去看《五行志》,到底能有什么新的认识?当时,我的想法很简单,我觉得《五行志》能够成为正史中绵延不绝的一种体例,这就表明它非常重要,我的任务就是要把这种重要性揭示出来。

以下是我在博士二年级论文开题时所设想的篇章结构

图片

第一章.从《洪范》到《汉书·五行志》

  第一节 “洪范九畴”与原始五行说

  第二节 《洪范五行传》与阴阳五行说

  第三节 天人之应:《汉书·五行志》

   一、《汉书·五行志》的产生及其性质

   二、“休咎”与“妖祥” 

第二章. 从《五行志》模式到灾异志模式

  第一节  天垂象,见吉凶:《五行志》模式的解释

      系统及其社会意义

   一、汉唐《五行志》的编撰原则与记述方式

   二、《五行志》模式的解释系统

   三、《五行志》模式形成的社会意义

  第二节  数术与灾异:唐宋士大夫对《五行志》

      的评价

   一、刘知几《史通》的猛烈抨击

   二、 两唐书《五行志》、《旧五代史·五行志》

     的取向

   三、宋人对灾异五行说的集中批判

  第三节  著其灾异,削其事应:灾异志模式政治

      功能的衰退

   一、元明清《五行志》的编撰原则与记述方式

   二、官方主体意识的变化与灾异志模式的形成

  第四节   小结:中国古代《五行志》的性质

第三章.“常”与“非常”:《五行志》的“妖”观念

  第一节 先秦至秦汉的“妖”观念

  第二节 释《五行志》“妖”

   一、妖、孽、祸

   二、痾、眚、祥

   三、六名大抵皆妖

第四章.《五行志》“妖”与世变:以中古时代为中心

  第一节 服妖

  第二节 诗妖

  第三节 人畜异变

  第四节 草木鸟兽之妖

  第五节 《五行志》“妖”产生的原因

   一、常变、异变与灾变:“妖”发生的社会因素

   二、记忆与想象:“妖”发生的心理因素

   三、人无衅焉,妖不自作:“德”在吉凶判断

     中的作用

结 语

图片

当时拟的题目是“非常之道:中国古代《五行志》的体例与思想”,如果把前面四个字去掉,单就“中国古代《五行志》的体例与思想”而言,是一个再平庸不过的题目了,大体就是探讨这种志书的体例、结构、内容、思想等等。我们可以梳理以下开题报告中的思路。第一章,“从《洪范》到《汉书·五行志》”,探讨《五行志》的发展脉络、它的思想来源,勾勒其创立的过程。第二章,“从《五行志》模式到灾异志模式”,其实也是讲它的一个发展过程,从《汉书·五行志》创立一直说到《清史稿·灾异志》,这中间我区分出两种不同的叙述模式,一个是“五行志”模式,一个是灾异志模式。欧阳修编撰《新唐书·五行志》时,把《五行志》中很大一部分内容删掉了,因为他觉得这些都是属于奇谈怪论,没有任何实际的用处,所以从《宋史·五行志》开始到《清史稿·灾异志》,都只是单纯记载灾害。然而,被欧阳修删除的部分在我看来是最有价值的,因为之前的《五行志》除了记载各种灾异外,还会在每一条灾异后面附有史家对灾异因应的解说,这其实就是古代天人感应学说的具体事证,这个传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任何人以灾异言志的时候一定会告诉你天象会发生什么变化,发生地震就是阴阳不调,祖上失位或者是臣子有阴谋诡计,他要告诉你的是这些,这些才是最有价值的东西,但是在欧阳修的笔下全部被删除了。到了第三章,我要探讨的是《五行志》当中“妖”的观念,实际上就是对《五行志》类目的一个探讨,因为它有很多类目,有一些特定的语汇来支撑这些要素,所以这实际上是对专有名词的探讨。在第四章中,我试图与当时的社会环境联系起来,从《五行志》记载的各种怪异中来透视当时社会的巨大变动。

从以上的解说中,可以发现,开题报告的思路比较普通,虽然很清晰,能够把这种志书的来龙去脉、体例结构等说清楚,但各部分之间可以完全独立,没有任何的联系文中缺乏的恰恰是一个能够掌控全局、提升全文立意的问题意识。换句话说,这篇博士论文最后要告诉读者什么样的道理?最后要解决一个什么样的问题?

我们可以再对比提交答辩的博士论文的结构

图片

第一章.中古《五行志》的怪异书写模式

..第一节.《五行志》的创立及其性质

...一、从《洪范》到《汉书·五行志》

...二、《汉书·五行志》的性质

..第二节.《五行志》怪异书写的两种模式

...一、“五行志”模式

...二、灾害物异志模式

第二章.“征”与“应”:中古《五行志》的怪异

....记录

..第一节.《五行志》的“怪异”类型

...一、《五行传》的分类:妖、孽、祸、痾、眚、

.....祥、沴

...二、《五行志》类目的变化

..第二节.“征”与“应”的产生及解说

...一、征应的产生

...二、征应的解说

...三、史家的知识背景

..第三节.中古《五行志》怪异记录的来源

...一、唐前《五行志》怪异记录的史源

...二、两唐书《五行志》怪异记录的主要史源

第三章.“天道”与“人妖”: 中古《五行志》怪异

....记录的主题

..第一节.天道与德

...一、“天戒若曰”

...二、“德”与王朝运次

..第二节.君臣之道:“妖”的思想

...一、《五行志》的“妖”观念

...二、《五行志》“妖”的象征意义

...三、“妖”不胜“德”

..第三节.释家神异与儒家话语

第四章.中古《五行志》怪异书写模式与社会的关

....系——以个案研究为例

..第一节.对安史之乱的预见:个案研究之一

...一、妖象屡现:安史之乱前的预兆

...二、金鸡厌弭与安禄山的本相

...三、洞察与贬诽:玄宗、李林甫、杨国忠的角色

..第二节.唐代长安的非常事件:个案研究之二

...一、长安的讹言

...二、长安的“闯宫”事件

...三、秩序的动摇:君民之间

结.论:中古《五行志》的怪异书写模式与文化阐释

图片

论文的题目改作“天道人妖:中古《五行志》的怪异世界”,当时我不知道用什么词来概括全文的主题,最后在史料中找到了“天道人妖”这四个字,我感觉十分贴切。这是一个非常响亮的题目,一下就能让人记住。为什么以“天道人妖”作为主题呢?在我看来,《五行志》所要表达的是一个话语体系,按照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它是一个话语霸权,这个霸权所要针对的是帝王,它的读者主要就是统治者上层。

首先在第一章里追溯了《五行志》的渊源,涉及很多的问题。我们知道,《汉书》本身的写作是非常晦涩的,号称难读,而班固又使用大量经学的内容来解说《五行志》,古代学者就有评述,认为读之令人神昏。所以要读明白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当然,《汉书》之后的《五行志》大量删减了经学的内容,读起来就容易得多了。第二章讨论《五行志》的怪异记录。我最后把灾害这部分内容剔除掉,不去讨论灾害的问题。因为学者们之前研究《五行志》的时候,使用最多的就是灾害资料,他们不用怪异的那部分,我是反其道行之,灾害资料对我来说没有太大意义,灾害也说明不了什么问题。所以这里要解决的是史料来源的问题,实际这部分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是我之前没考虑过的,但是我后面所有的阐发都是来源于此。第三章探讨怪异记录的主题。在我看来,《五行志》实际上是在谈君臣之道,罗列那些怪异非常的东西其实是为了告诉我们一个“常”的道理,也就是说,借用怪异的材料来告诉你一个正确的道理。第四章通过两个个案具体讨论了《五行志》的怪异书写模式与社会的关系

图片

游自勇所著 《壶兰轩杂录》插图
敦煌文献P.4793《百怪图》

这个章节设置是有脉络的。既然我认定《五行志》是一整套话语体系,那么就需要回答这套话语体系的来源是什么、这套话语体系是怎么建构起来的等一系列的问题,这是前两章的内容。《五行志》记载的内容绝对不是道听途说,比如有一家生了一个孩子,有两个头,在古代看来是非常怪异的事情,所以要上报。现在我们可以用连体儿来解释。有些事情在现代人看来匪夷所思,比如猪生人,我们会觉得这肯定是胡编乱造的,可是这样胡编乱造会带来什么好处呢?因为这些都是史官根据地方官上报来的材料编成的,地方官有什么理由去编造这样的谎言?我觉得没有。他是在尽他的职责,他要把这种事随时向上汇报。我们现在可以用科学的眼光去解释这些问题。据报道,有只猪生下了一个怪胎,胎体形状就是一个人形。所以像这些东西完全是可以做出解释的,只不过在古代,限于知识水平,人们可能就认为生了一个人,所以就向上报告了。像这类事情在整个记录中很多,我的理解,它是有一定史料来源的,不是道听途说或者胡编乱造,我就是要把这些来源梳理出来,所以花了很大部分去梳理各种史料。梳理史料来源的过程就是为了证明这个话语体系是怎么建构起来的,这个事情报上去之后,后代的史学家在编《五行志》的时候看到这个材料为什么要用,他对这件事情的解释为什么要与王朝兴衰、臣子叛乱、后宫干政等联系起来。这个过程中就是联系史料,就是在建构起这套话语体系。接下来的第三章,我花了很大力气,用各种各样的事例来解说这套话语体系。

论文最后要解释一个问题:在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当中,《五行志》担当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这套东西是古代士大夫所创立的一套话语体系,这套话语体系要针对的是什么样的人?我的结论是,它实际上就是整个传统社会当中皇帝制度底下衍生出来的一套东西。所以对《五行志》的考察就从最开始史学史的角度上升到很宏观的理论层面去探讨,最后落脚在皇帝制度上。这样,整篇论文的层次一下就提高了,而且它的问题意识就在这儿。如果只是像开题报告中那样进行单纯史学史的考察,那只是告诉我们一个知识,这不是问题意识。

以上,通过对我的博士论文前后两个阶段章节设置的比较,希望能对大家理解问题意识的重要性有所帮助。在我看来,博士论文是需要问题意识的,没有问题意识至少不是一篇优秀的博士论文。我们今天讲的就是怎么写一篇优秀的博士论文。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博士论文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问题意识,文章很散漫,或者说把几个专题串在一起就是一篇博士论文。我想现在的博士生把一个问题说清楚是没有困难的,但是我们如果没有问题意识的话,整篇文章就会非常散漫,各部分之间是没有联系的,这势必会影响到论文的质量。硕士论文无所谓,把问题说清楚就行了。但是博士论文不一样,因为博士论文比一般的文章要长得多,但另一方面博士论文不是一本书,不需要面面俱到地将各种细节都阐述清楚。很多同学会有这样的心态,觉得不把前因后果说清楚,老师理解起来有困难,这点请大家不要担心,因为他不需要了解那么多细节。大家把该说的问题说得最扎实、最精确就好了。博士论文要求的是对问题进行剥离与解释,特别需要一个线索、一个主题,而且每个部分要求紧扣主题,不要有太多废话,只留下最有心得的东西。一篇文章最后要给老师们看的就是最有心得的地方,前边那些铺垫都可以不要。

当然,问题意识要分开来说,不是说任何学科、任何专业都需要有明确的问题意识,像单纯的文献研究,就不能强求。不过,对于我们从事历史研究来说,缺乏问题意识,文章就失去了灵魂。现在最经常看到的论文多是结构性、功能性的研究,比如简单的分类、有几种类型、每种类型各自有什么特点,最后再归纳一下,结论部分放在哪个朝代都适用,尤其是社会生活史之类的研究。还有一些题目是非常宏观的,比如说唐代的妇女生活、明代的流民这样一些问题,放在以前大家都可以写,例如明代流民史、唐代妓女史,但那是一本书,不是博士论文。如果这样撰写博士论文,至少在我看来没有多大价值。

现在很多同学也注意到撰写博士论文要有问题意识,因为这是近十年来比较时髦的一个话题,所以下意识地在他的博士论文当中去寻找一个问题。但面临一大堆材料的时候,往往打不开思路,跳不出前人的圈子。我想这需要从几方面来入手解决。

第一,是对史料的敲骨吸髓,这可能是被大家所忽略的。现在有各种各样的数据库,检索资料非常方便,大家越来越依赖数据检索,看原典的人就越来越少了。数据库检索出来的资料可以给我们今天的论文撰写带来很大的方便,可以减少我们大量找资料的时间。但这样搜寻到的材料实际上是不全的,因为它是片面的,你用的只是关键词。如果不在这个关键词之内的那些材料显然就放弃了,所以这是很危险的一个事情。

第二,是对学术史的熟悉和准确把握。写学术史是一个非常考验人能力的工作,这也是需要有问题意识的。前人有一百篇文章,可能有五十篇讨论的是同一个问题,都是在同一种指导思想下写出来的,比如说农民战争,绝大部分都是在阶级斗争这个指导思想下写出来的,所以大家讨论的是地主和农民的关系、阶级之间的矛盾,这是他的问题意识。像这类文章挑几篇重要的总结一下即可,要指明这是在一个什么样的问题意识下产生出来的。到八九十年代,大家可能就不考虑农民战争问题了,更多考虑的是族群问题。这跟以前所谓农民战争史的脉络是完全不同的,这点就需要你对学术史有一个精准的把握,你要把它背后核心的问题提出来。

第三,是对相关理论的把握。不少同学的认识上有一个误区,以为提升论文的立意就是从各种各样的理论中找到一个能套用在博士论文上的模式。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其实是两层皮——理论归理论,该写什么还写什么,最后只是加了一个帽子,两者之间并不是有机地融汇在一起。我想,使用理论最高明的状态,就是千万不要把一大堆理论的东西挂在文章当中。我最反对直接在文章中不停地出现大量的理论词汇。理论实际上是日日而新的东西,是一种锻炼你思维的东西,而不是一定要有什么适合你的理论。只要积累多了,自然会对你的思维有启发,这就达到学习理论的目的了。所以我们在看同一个材料的时候,你的思维如果得到锻炼之后,可能就会有新的认识,老材料可能会焕发新的生命力,这需要不断的积累。

最后,是对中国通史的把握。为什么要讲这个?以前老师们教导我的时候特别注重通史的功底,谈任何一个问题都尽可能地上溯下延。我现在的理解是,不仅要顾及上下,而且要整个通下来,我所有的论文都是从秦汉开始,所以很关注简牍出土的材料以及石刻文献资料。如果以时间划分,我以为,宋之前的历史研究是一种方法,宋之后是另一种,二者有很大不同。因为宋代以后的历史基本是一个全新的建构,包括它的整个理论基础、整个基层体系的运作、政府高层官僚的设计运作等等,完全是不一样的。

举个例子,按照我们现代人的观点,人死之后买坟地是应有之事。但我看了一些学者关于明清时期民间争夺坟山的研究之后突然有了疑问:中古时代的人买坟地吗?买地券不是真实的一种行为,可以忽略不计,目前唐代墓志总数十分惊人,超过了一万方,我初步检索之后,只找到几方墓志提到其墓地是购买的。所以有很多你觉得是常识,但是这种常识的理论依据或者你的经验是来自于明清时期的。往前推,你的经验是不是来自隋唐和秦汉的?可能完全不是。也就是说,一些常识的东西放到宋以前可能就成为问题了。这就需要你对中国通史有较为全面的把握,通过前后时代不同情景的对照,你会生发出很多联想,这些联想不一定能够印证,但你脑中有了这个想法,慢慢在做研究的过程中积累一些材料,某一天也许就成为你的选题,最后可能就会解释一个很大的问题。    

·文章原名《问题意识与博士论文的写作》,收录于《壶兰轩杂录》,内容有所删节,题目为微信编辑重拟。

【点击图片 特惠购书】

图片

游自勇 著

2022年7月版

定价:68.00元

ISBN:978-7-5506-3443-5

【内容简介】

《壶兰轩杂录》是历史学者游自勇的书评随笔集,分旧籍新知、评书问学、讲论漫谈、敦煌学摭言四类,内容涉及唐代政治史、地方志史料、敦煌吐鲁番学、中古民众信仰与日常生活史等多个方面,较为深入地反映了中国中古史研究的新课题与学界动态。书中不仅有作者本人治学经验的总结概括,还有书评、综述等篇目,对于中古史学术的热点与现状有独到的把握,可以引领读者走入古代史研究的学术殿堂。

【作者简介】

游自勇,1978年生,福建莆田人,历史学博士,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现为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兼任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秘书长,《敦煌吐鲁番研究》副主编、编辑部主任。研究领域涉及中古正史《五行志》、中古宗教信仰、唐代家族、唐代文书制度、敦煌吐鲁番文献等。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