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光靠死记硬背不行了,学生这项能力很重要

 星河岁月 2022-11-30 发布于江苏

图片


高中历史应该怎么学?问十个学生,八个会不假思索地回答:“贝多芬(背多分)呗。”

在很多学生、家长,甚至是一线教学老师的意识里,历史是一门需要死记硬背的学科——那么多的年代、事件、人物,不背能记住吗?那些纷繁复杂的原因、经过和影响,不背能答题吗?

在经年累月的死记硬背中,学生对于历史的兴趣也逐渐消磨殆尽。更可怕的是,一些固有的甚至错误的历史知识或者概念刻进了脑子里。以至于有历史系教授面对大一新生,说的第一句话是:“我要求你们把自己以前学过的全部忘掉。”

如果说10年前,死记硬背还能拿个高分,但是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历史学科正在经历一轮巨大的变化,“背多分”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1

历史学科地位的提升,体现国家“以史育人”的重要目标

2019年秋季学期起,教育部统一编写的普通高中语文、历史、思想政治三科逐渐投入使用。

高中历史统编教材的编写者,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国内高校的顶级历史学家。翻开新教材我们看到,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更重视史料,无论是教材的正文,还是“史料阅读”“学思之窗”“历史纵横”和课后的“探究与拓展”等板块,都精心选取了大量的直接史料。如《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就有选自《韩非子》《史记》《战国策》《孟子》《周礼》《尚书》和《左传》等多部著作的文献史料的摘录或者摘编,这些史料经过编者、校者的反复考证、推敲,具备极高的史料价值,是对课文中重要知识点的解释、补充、拓展和深化。

图片
高中历史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

同时,随着新高考改革在全国的逐步推行,历史从以前的文综副科,升级为新高考“3+1+2”模式下的限选学科(物理、历史至少选考一科)

统编教材的推行和学科地位的提升,体现了国家以史育人的殷切期望。在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时空观念和家国情怀五大核心素养。五大核心素养相互关联交融,构成了中学历史学科立德树人的课程目标。其中,“史料实证”不仅是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更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必要途径。

2

史料是什么?

史料实证为何重要?

我们都知道,历史是一门以“过去”为研究对象的特殊学科。历史长河浩浩荡荡,过程是不可逆的,要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留存至今的史料。正如顾颉刚先生在《中国当代史学》提到的:“治史学的人所凭藉的是史料,有史料然后方有历史。”

图片

顾颉刚先生

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英国历史教育法专家汤普森认为,历史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史料作为证据,掌握探究历史的方法。这与“新课标”的定义“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中华民族有几千年辉煌灿烂的文明史,又是一个高度重视历史记录和保存的民族,留存下来的史料浩如烟海。在这些史料中,有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时产生的原始史料(直接史料),也有后人运用原始史料研究及诠释的间接史料。即便同一时期或者同一件事的史料,也因为其记录者不同的个人身份、观察角度、思维方式,而带有不同的主观色彩。这些以往作为史学研究的核心内容,近年来,成为了各地新高考命题的“常客”。

3

史料实证题作为一种固定题型出现在新高考试题中

比如2019年高考全国卷第3题,选取宋朝著名理学家程颢的诗歌作为材料,考查考生对理学内涵的理解。

图片

2020年高考历史(北京卷)中,则以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中的史料取舍为材料,考查学生对于不同史料价值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图片


再如2022年全国卷第42题,选取了古代史书中关于东汉几位良吏的记载,考查学生通过史料解读,揭示表象背后深层因果关系的能力。

图片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在高考命题中,史料通过文字、图片、表格形式被大量引入试题中作为出题材料,史料实证作为一种固定题型,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试题中。新高考命题的立意逐渐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素养立意转化,单靠机械的记忆和背诵,历史拿高分越来越难。

4

如何提升史料阅读和分析能力?

正因为史料实证在中学历史学习中,重要性愈发提升,因此在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除了要求在必修、选择型必修课程中强调贯彻史料实证素养,还特别设置了“史料研读”模块作为选修课程的参考。对于一线历史教师来说,如何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贯彻实施“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对于面临高考压力的学生来说,如何通过日常的史料研读训练,提升自己的史料阅读和分析能力,成为迫切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对于中学师生来说,无论是通过日常的课堂教学,还是通过课后作业或者校本课程开展史料研读活动,有两点是不可或缺的。

首先,是充分挖掘、钻研统编教材中出现的史料,做到精读深思。

对于教材中出现的史料,学生在学习时要“细嚼慢咽”,不但要读懂,对字词文义、典故出处、作者生平,要多查勤问,了然于心。同时要理解史料所蕴涵的信息和意义,通过对史料的阅读与分析,掌握本课的重点知识,提高探究分析问题的能力。

其次,要适当补充课外史料,拓宽视野思路。

在当今的信息化时代,海量的信息充斥于网络。想要查史料,打开电脑、手机轻轻一点,就有无数的史料信息扑面而来。但是,网络上所提供的史料内容良莠不齐,甚至还有大量的人为篡改、伪造。作为初学者,往往缺乏甄别史料真伪的能力,除了求助于老师、专家,更重要的是“正本清源”,要从可信的、权威的史书或者史料读本中接触史料,学习史料。只有这样,才能打好历史学习的基础,建构起真实的历史情景,汲取有深度的历史营养。

(本文作者为《高中历史史料研读(中国古代史卷)》执行主编)

图片

图片

点书影进入京东购买本书
点此进入当当购买本书
《高中历史史料研读(中国古代史卷)》
张帆 主编
简体横排
16开 平装
978-7-101-15783-3
68.00元

图片

图片

高中历史史料研读(中国古代史卷)(全二册)

(统筹:一北;编辑:白石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