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伍剑 | 二O二O书法新作

 朝歌淇水悠悠 2022-11-30 发布于河南

图片

字云渐

湖南湘潭人

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湖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团委员兼隶书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齐白石纪念馆(美术馆)书记兼馆长

湘潭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现状与理想”中国当前骨干书家学术批评展

“源流时代”中国当代骨干书家“二王”系列研究展参展书法家

“国学修养与书法”第二届全国青年书法创作骨干高研班成员

为湖南文艺人才扶持“三百工程”书法家

湖南省文艺专家库成员



作品连续荣获

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作品展“全国奖

第二届、第六届中国书法兰亭奖

首届大字书法艺术展二等奖

第二届隶书展览提名奖

全国第十三、十四届“群星奖”创作奖

湖南省第六届书法作品展览金奖


入展

全国第八、九、十、十一、十二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览

第四届青年书法篆刻展

第五届楹联书法展览

第四届正书大展

首届行书大展

第四届中国书法百家精品展

庆祝建国70周年“盛世中国”全国名家书法大展

中国书坛名家系统工程千人千作展

中国书法五百家精品展等50多个重要展览

先后出版《伍剑书法作品选》、《行迹》、《晨风欲来——伍剑书法状态》、《且行且悟——伍剑书法状态》、《清风微澜——伍剑书法小品》。


【京剧】《定军山》这一封书信来得巧

隶书的创变:艺术的“物物”和“物于物”

伍  剑

       看到这个题目,着实让人费解。但是在书写体验中,无时不在影响和启发着我。要结构还是不要结构,要局部还是放弃局部,自己为主体还是字型为主体,都是书写中要面对的问题。图片

       刘熙载有一个异常深刻而又长期遭到冷遇的书法美学观点,这就是《游艺约言》所指出的:“汉隶能物物,唐隶物于物,化齐处一,通得此意,可以辨一切书。然岂唯书哉?”其区别在于“物物”与“物于物”。其论述中作为名词的“物”,无疑是指书法家笔下所书写的文字形体。所谓“汉隶能物物”,就是说,汉隶主要不拘泥于绳墨楷则,能主宰、驾驭并超越原隶书字形,为己所用,逍遥于隶书艺术之美的自由天地。图片       书法的艺术价值,在于风格的树立。刘熙载对于隶书的论述更把握了这一点。他不只是揭示汉、唐隶书的不同时代风格,更重要的是,他在指出“汉隶能物物,唐隶物于物”之后,进而指出:“化齐处一,通得此意,可以辨一切书。然岂惟书哉!”这一思想,表现了美学家的卓越见识。隶书临摹书写需要把握不同时代的不同风格语言,刘熙载认为,“物物”和“物于物”均有可取之处,二者应该“化齐处一”,即应该互为因依,实现辩证的统一。这一探讨,从书法美出发,又超越了书法美本身,达到了普遍真理的哲学高度,所以他说,“然岂惟书哉”。这就是“举此以概乎彼,举少以概乎多”的方法论。刘熙载在论述了“物物”、“物于物”应该化齐处一后,又指出,“通得此意,可以辨一切书”。这也就是说,对于任何书体的艺术创造,都既要顺从文字形态,又要主宰文字形态;既要尊重规矩绳墨,又要超越规矩绳墨,也就是既要“物于物”,又要“能物物”,这样,才能进入化境,自由而不逾矩地进行书法艺术的创造。

图片

       无独有偶,沈增植在《海日楼札丛》卷八《论行楷隶通变》言:篆参隶势而姿生,隶参楷势而姿生,此通乎今以为变也。篆参籀势而质古,隶参篆势而质古,此通乎古以为变也。其实,在篆书、隶书与楷书之间的取法选择,是通变的“物于物”,也是创造的“能物物”,其方法和路径,说明其对于隶书创变的深度理解。

图片

       曾经看到刘宗超先生在《中国书法现代创变理路之反思》中的观点,我是非常认同的。他说,中国现代社会转型使书法创变的确面临困惑,这些困惑同样影响到隶书,来自“艺术观念之变”、“文化氛围之变”、“传播方式之变”、“碑学帖学之争”等方面。也就是需要挑战美观书写,以丑拙书风建立新的审美范式,加上美术观念的介入方式,层层剥离着汉字的实用因素,以展厅代替其他的传播途径,试图使中国的传统书法与当下国际艺术潮流接轨,实现观念先行,视觉先行。这写都是从审美观念上的思考。我认为,创变不是一味的求新离古,而是通过对中国书法现代创变的深度反思,理解“物于物”,又要“能物物”,尤其在隶书的学术思考上,回归经典,诠释古人,在古典遗存中再度挖掘,建构书法艺术的当代标准,才是书法现代创变的可行途径。

图片

       创变的意义在于特立独行,与众不同。包括隶书在内的任何一种书体的变革,都离不开笔法、字法、章法乃至墨色的创新。但最为珍贵的在于其独立的精神,独立的人格,书写出独特的面貌。徐悲鸿先生有一联叫做“独持偏见,一意孤行。”这是艺术观念和思想行为的主观倡导,是塑造个人语言风格的胆魄气概。而落实到隶书这一书体的书写与创变,同样需要这种思路和理念。隶书经典的遗存中,正体与俗体,铭刻与墨迹,书写与刀刻,都是书写的不同状态,其形态多样、观念交织带来复杂与多元,而正是这些,让我们找到创变的源泉和参考。在多条复线共存的隶书大背景之下,取法不一定固守,观念可以游离与徘徊,当然,首先需要尊重传统,根植传统,在传统范畴内,在取法对象、取法方向、取法路径上拉开差异,找到并体验不同的书写方式,创变的机会是肯定存在的。

图片

       我认为,选取合适的取法路径,是一个有思考,有辨识的书法作者的关键。在隶书作支撑的同时,将眼光投入到北齐、魏晋的碑版墓志,将字法和笔法进行丰富和取舍,以篆入隶,以隶入揩,兼顾朴实与生动,格调显然有所提升。但是融入孰多孰少,在两者之间靠近甲还是乙,其中气息和情趣的把握,的确还可以更多尝试与体验。隶书书写中不斤斤计较于一笔一划,力争体现出大气散淡的胸襟,不作乖张粉饰,清甜可人,独喜一种古拙与率真,或许也能看取别样风景。图片

       沈曾植在《自寿诗》中所云:“蓦地黑风吹海去,世间原未有斯人。”有创变,发展才会向前,历史才会留下痕迹。

图片

图片



感谢关注小兵书画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