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部分上市公司开始发力外骨骼机器人赛道。 上市企业伟思医疗宣布,在2021年取得了外骨骼机器人3款产品的医疗器械注册证。2022年,伟思医疗外骨骼机器人产品将形成新一代康复科标准化的临床和产品方案,适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导致的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 科大讯飞则在其2022年年会上公布“讯飞超脑2030计划”,其中详细描述了其具有康复训练功能的外骨骼机器人“已经研发出原型机”这一进展。 近日,《时代周刊》2022年度全球最佳发明榜单中出现了一家中国的消费级外骨骼机器人企业——英汉思动力。据悉,每年时代周刊评选的全球200大最佳发明中,总会诞生两三个值得押注的新航向,也是消费电子产业链关注的核心。 那么,为什么上市公司、机构投资者以及专业媒体开始重点关注外骨骼机器人? 外骨骼机器人是穿戴在使用者身体外部的一种智能机械结构,可将人体感觉、思维、运动等器官与机器的感知系统、智能处理中心、控制执行系统相结合,从而达到改善人体物理机能及提高身体素质等目的,其本质是一类可实现人机结合的可穿戴式机器人。 在仿生原理、人体工程学设计以及信息控制技术等基础上,外骨骼机器人还涉及生物运动学、机器人学、信息科学、人工智能等学科知识。外骨骼机器人将人类智能与外部机械动力装置相结合,通过提供力量辅助增强人类行走运动及重物负荷等能力,既可为力量不足的使用者提供医疗康复和运动支撑等功能,亦可帮助使用者完成长途行军和负重搬运等任务。 ❖根据功能划分:外骨骼机器人可分为增强型外骨骼机器人和康复型外骨骼机器人。 ❖根据结构部位划分:外骨骼机器人可分为上肢外骨骼机器人和下肢外骨骼机器人。 (1)上肢外骨骼机器人的穿戴部位为使用者背部,由主机箱、上肢固定结构、可动关节及连接结构等组成,其中主机箱中装有系统运行平台、感应控制、电源等设备。上肢外骨骼机器人通过仿真机械设计,将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设计为可动关节,应用压力传感器、陀螺仪、无线传导等技术,可帮助使用者增强上肢力量、减轻负重、减少身体损伤及提升工作效率,并让使用者可从容应对更多复杂精密工作。上肢外骨骼机器人主要运用于快递物流、建筑施工等高强度、劳动密集型行业。 (2)工业领域:以快递物流、房地产施工和伐木工程等行业为代表,该类行业的劳动强度大、人力成本高、工作效率低。外骨骼机器人在工业领域的运用将帮助从业者减轻负重、提高工作效率。 (3)医疗康复领域:外骨骼机器人可帮助老年人、残疾人以及中风、偏瘫患者等群体进行康复训练,是当前中国外骨骼机器人行业的主要应用领域。以色列ReWalk Robotics、日本Cyberdyne 及美国Ekso Bionics 是全球外骨骼机器人在医疗康复领域的头部企业。 ![]() 无论是美国、日本等海外市场,还是我国的外骨骼机器人市场,大家都还处于技术迭代和升级阶段,还未进入大规模量产阶段,历史数据市场规模整体较小。 但国家政策的支持,为外骨骼机器人行业,特别是医疗康复外骨骼机器人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与此同时,国内外骨骼行业初创企业不断将新获得的融资投入技术研发,解决产品在人机交互等方面的问题,促进了行业产品的升级。 未来,随着外骨骼机器人行业产品性能的提升和成本的下降,下游不断增长的需求将会刺激行业市场规模的不断增长;医疗康复领域外骨骼机器人产品的技术进步将会带动工业用外骨骼机器人及助力助行外骨骼机器人的产品迭代,外骨骼机器人的应用市场将会进一步拓展。 国际研究机构ABI认为外骨骼将在近十年时间实现快速增长,2028年之前有望实现全球性规模化增长。2020年至2030年,外骨骼机器人产业预估CAGR(复合年均增长率)为33%。其中,2025年至2028年为高速增长阶段,预估3年CAGR为47.7%,2028年全球市场规模将达58亿美元。至2030年,产业将趋于成熟,市场稳步增长,全球市场规模将达68亿美元。 消费电子产业链上游企业筛选与判断的依据非常明确:广阔的消费人群,有巨头押注,低价且高出货量。消费级外骨骼机器人无疑很好地满足了这些要求。 在过去的10多年时间,外骨骼机器人受限于材料、零部件、算法等多个因素,价格一直居高不下,从而主要被用于医疗行业例如重度轻度障碍患者早期康复训练。外骨骼机器人几乎成为康复机器人的代名词。但如今,这种情况或许得到了改变。早先有消息灵通的供应链企业已经得到消息,得益于采取全新的消费电子供应链,明年底三星可能会正式推出消费级外骨骼机器人,价格或低至10000美金左右。 对于上游供应商而言,通过这种很明显的市场销量趋势就可以预测,如果消费级外骨骼机器人在更轻价格更低这条路线上不断前行,一旦出现了能够上规模的企业,这个赛道将无疑更容易跑出下一个大疆或者科沃斯。 ❖量能和产业链端变革带来的巨大可能性 文章来源于公众号“苏州市机器人协会”,只为内容分享,不涉及商业行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