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葛宁贵 | 夜深笑语火炉傍

 海燕文化工作室 2022-12-01 发布于浙江




夜深笑语火炉傍




文/葛宁贵

今年的初冬很暖和,入冬也较晚。《群芳谱》曾记录:“小雪气寒而将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 可过了小雪还感到很闷热,在街上看到许多人还穿着短袖在随便溜达,感觉气候有点反常了。昨晚气温骤降,寒潮来临只用了一夜功夫。早晨起来,看见窗户上有一层薄薄的雾气,便用手指在玻璃上无意识的涂画,末了一看竟是一个烤火炉,不期有一种兴奋与活跃在心中倘徉,因为烤火就是我记忆中的乡下冬天,也是我纯真、美好、无忧无虑的儿时回忆。

记得小时候的冬天很冷,当时乡下的大屋都没有窗帘,父亲在寒潮到来之前就早早把每个窗户都装上了严严实实的隔板,乡下称之为暖窗,让我感到多了一份安全感。大屋的灶屋很大,灶屋里除了大灶、餐桌外,还在中间放了一个很大的取暖炉—一个精制的木架上支了口特大的铁锅,铁锅里放着烧得旺旺的木碳。木碳一部份是我父亲在前童集市买来的,也有母亲从烧饭的灶堂里拣下的。平常母亲在烧饭时总会将一些没完全燃尽的木碳用火箸夹出来放在碳罐里,等冷却后又转存到竹箩里,以备冬天取暖。

一到晚上,我们一家八口人便围着炉子开“烤火晚会”,炉边总放着几盆南瓜子、蚕豆,偶尔也有花生。大多的时候,邻居及大哥的发小、大姐的闺密们也来凑这种没有一点距离的热闹,一屋子都是嘻嘻哈哈的人。人实在多了,我奶奶、母亲、大姐及邻居阿姆、阿婆等就在灶堂另起一个烤火的地方。 

 
我与小弟都喜欢那个拨弄碳火的铁制火箸,每次都争相操持。看着在火箸的拨动下碳炉里红红的火舌不断窜动,就会有一种莫名的兴奋。念小学的二哥也总在火炉边做作业,我就在火炉边细白轻绵的炉灰上用火箸跟着二哥做算术题或写字,小弟也会抢着乱涂乱画。

奶奶常常在腰间系着一块三尺见方的粗布“蓝腰”,现在都称围裙,在火炉边坐下时,蓝腰布会在两个膝盖上绷成一个布桌。蓝腰下总放着一只铜制火笼,蓝腰上也常常放着念经用的锡箔,有时也放着南瓜子、花生之类的果子。奶奶每晚还把一个盛了少许黄酒的搪瓷杯放在炉边,待杯里飘出酒香时就吮几小口,拿时总用蓝腰的一角垫着杯柄。三两不到黄酒我奶奶可以喝上一夜,有时也会让给火炉边的父亲喝,可每次父亲总说:不喜欢喝放过红糖的老酒。可后来取消凭证供应时,我看到父亲冬天喝老酒时,也同奶奶一样要加点红糖,温一下才喝下。

每个冬日的夜晚,我与小弟一边嗑着南瓜子,或嚼着蚕豆、或吃着在火盆里煨烤得香喷喷的土豆、蕃薯静静地听大家说着闲话。闲话中,有奶奶讲述的家史、父亲在单位的秩事、大姐的刺绣经、大哥的新闻、二哥也把在学校的一些事当作故事渲染。还有我母亲及邻居们的东家婆婆、西家媳妇的絮絮话,邻居阿姆、阿婶的东家长、西家短的碎碎话,林林总总、琐琐碎碎,一地鸡毛。

 
我与小弟有时也发言几句,无非是南边父亲养蜂的小柱有一件有毛领子的棉衣;村东小冬有一双皮底的松紧棉鞋之类。父亲有时为了面子,也会随口说一句:买!那就惨了,若没有办到,是不得消停的。往往在我俩的持久战下,目的都会达到。 

 
我们童年的冬天大多都是在这种美丽的、温暖的、和偕的笑声笑语里、通红的炉火边甜甜地睡去。因此我一直欢喜冬天的夜晚,喜欢有一团熏熟温香的大屋,喜欢炉火带来的温暖,喜欢家人及邻里间那种没有距离的场景。 

 
“烤火晚会”是欢快的、美妙的。在我记忆里也只有一、两个晚上的烤火气氛有点沉闷,是在我大姐出嫁的那几个晚上。大姐在19岁便要出嫁了,出嫁的前一天,火炉边的人不象往常那么整齐了,连二哥也时不时的被叫去帮这帮那。但我与小弟还是那么兴高彩烈的,因为大姐那天待我俩特好,老是过来同我俩说几句,连我不常用的大号称呼也被使用了多次,大姐还几次给了我们特多的零化钱,搞得我俩喜气洋洋如过年的感觉。 

 
大姐的嫁妆据说是当时村子里最丰富的。有雕花的木器床、有四个抽屉的梳妆台、有三个抽屉的雕花碗柜、有樟木大衣柜、有樟木箱、有八仙桌和太师椅,以及脸盆架、果子桶、日常用品一应俱全。还有十几床缎子面棉被,足有二十多杠(抬),着实为我们家露了一次脸。可是中午还春风满面招待亲友的父母,到了晚上烤火时便无话了,奶奶、母亲也早早地去睡了,父亲一夜只是不停地给邻居们发烟,抽烟。大哥与二哥都送大姐去了竹林婆家了,只剩下我与小弟陪着邻居们了,成了主角。 

 
过了几天,大屋里又恢复了以前的欢快,主题也多了一个我大姐在另一个家的故事,参加“烤火晚会”的人有时也会出现我姐夫了。

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当下,儿时那种烤火取暖方式早已淡出人们的视线。随着年龄的渐长,我也十分向往“暖拥红炉火,闲搔白发头。”的闲致,倍感过去虽然清贫但心灵上富有的可贵,也十分想念那没有距离的家人团坐闲谈、语笑喧阗的情景、和那絮絮碎碎闲话的温馨;更想念碳火那种色阶丰富让人心醉的红,以及木碳燃烧时噼里啪拉的悦耳声音。

                              2022-11-30

作者简介

葛宁贵 

葛宁贵,1963年出生,大专文化,80~90年代在机关,企业工作,闲时撰点民间故事,偶尔在报上刊些小文,后辞职经商。

□编辑:木子叶寒
□图片:曲经通幽

题词:储吉旺先生
LOGO\题图\尾签设计:野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