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2年第137篇:读文有思∣“古诗文联读”类中考试题分析

 豫北闲人原创馆 2022-12-01 发布于广东

“古诗文联读”类中考试题分析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中学语文教学》2022年第10期发表了江苏省南京外国语学校蒋兴超老师的论文《资源库与任务单:“古诗文联读”考查的理想之翼——以2022年浙江温州市中考试题为例》。每次读蒋老师的论文,我都会有由衷钦佩之感。尤其是他对中考命题的分析,角度非常新颖,论述特别透彻,很值得一线教师学习借鉴。就拿这篇文章来说吧,仅仅是对一道试题的分析,就能够洋洋洒洒写出5000多字的论文,这需要何等的功力!具体到论文的内容,我的收获就更大了。古诗文联读类的题目,目前在广东卷中还没有出现过,关注这种题型,也可以触类旁通,理解其他同类题目的命题理念与方法。

首先,试题分析应关注语料。我们常用的词语是“语料”,而蒋老师使用的术语是“资源库”,两者相比,自然是后者涵盖的内容更多。在他看来,理想的古诗文联读,能突破面的束缚,空间广度被打开,它是立体的、开放的、温馨的。升级换代后的微型文本资源库,构建了专题探究的敞亮空间,它是古诗文联读的理想之域。这种资源库的构建,要考虑三组关系。一是新知与旧知,古文或古诗文比较类题目的材料,无非是课内与课内、课内与课外、课外与课外。相比较而言,课内与课外的联结,更能体现新知与旧知的关系。2022年温州卷的古诗文联读题目选用了五篇作品:《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和《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皆为课内诗歌,而《丑奴儿》为课外诗歌,《美芹十论》为课外文言。这样的组合是比较恰当的。二是文本与支架。在命题中,支架可以有多种,例如思维支架、情境支架、知识支架等。这道题中,命题人以“辛弃疾生平与作品集录”为线索,搭建了“绍兴十年,生于金统治下的济南府”“绍兴三十二年,回南宋任职,时年23岁”“乾道元年,奏进《美芹十论》,时年26岁”“淳熙九年,落职闲居,时年43岁”等情境支架。文本和支架相结合,使得文本之间有了一定的逻辑关联。三是粘性与弹性。前者指的是文本要彼此关联,后者指的是文本能够优势互补。黏合点,就是这组文章还有一个共同点。这个黏合点,在命题中往往是比较点。我并不反对课内外对比阅读的考查方式,但一贯主张黏合点、比较点要符合规律,做到顺其自然,而且比较点的选择要巧妙,坚决不为了比较而比较,或者说为了践行某种教学理念而比较。

其次,试题分析应关注考点与任务。在这道题中,作者将任务理解为“微专题探究任务单”,因为这五篇文章和情境支架组成了一个专题探究的内容。理想的任务单,要做到如下三点:一是聚焦主任务。蒋老师认为:“主任务扮演领导者的角色,处主导地位;一般性任务扮演执行者和配合者的角色,处从属地位。理想的任务单,有优秀的领导者,它目标明确,方向坚定。”在这道题目中,导入语是“班级同学制作集录,探究辛词豪放风格,请你参与”,这也说明三个任务单“走近词人”“联读辛词”“探究词风”中,“探究词风”应该是主任务,而“走近词人”“联读辛词”是一般性任务。体现在题目设计上,就是围绕“探究词风”,命题人出了两道题,而其他任务各出了一道题。二是关注任务链。所谓“任务链”,就是任务之间的逻辑次序与逻辑关联。由此看出,上述三个任务单的逻辑顺序就十分明显了。“探究词风”要建立在“走近词人”“联读辛词”的基础之上,围绕三个任务命制的四道题自然就成为结构化的题组了。三是结合核心素养,这一点可以结合课标中核心素养的具体论述而进行分析。

面对这样的命题导向,一线教师可以如何应对呢?蒋老师又提出了“深开发”的备考思路。他建议师生组成复习共同体,共同开发文本资源库。具体内容有:一以课内文本为开发基点,二用课外文本做必要补充,三用探究主题划定文本边界,四选用情境支架拓展资源库空间。这样的内容符合课内外联读命题的实际。作者又提出了三种具体的开发策略:

一是纵向式开发。就是将同一作者的不同时期的作品组成资源库和探究专题,然后设置任务单进行考查,2022年的浙江温州卷就是如此。

二是横截面式开发。蒋老师举的例子是:以“乌台诗案”后苏东坡在黄州生活为“横截面”,融合课内诗文《记承天寺夜游》《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课外诗文《念奴娇·大江东去》《赤壁赋》,再辅以“阅读小贴士”,探究黄州生活对东坡诗文的影响。

三是专题式开发。例如围绕周敦颐的《陋室铭》,将周敦颐的诗歌《同石守遊山》、苏轼的诗歌《茂叔先生濂溪呈次元仁弟》、朱熹的文章《先生事状》(节选)为课外补充文本,再辅以简要说明,专题探究周敦颐的精神风骨。

此外,作者还提到了对比式开发、互文式开发、推理式开发、成因式开发等多种方式。我曾经总结过对比式、互文式、印证式(推理式)三种,而蒋老师又提供了如此多的开发策略,一下子打开了我的组文思路。除了上述策略,蒋老师还提供了任务单的设计策略,包括难度差异型任务单、思维导图式的任务单、支架型任务单、质疑型任务单、鉴赏型任务单、推理型任务单等。

总之,这篇文章的信息量是很大的,真正做到了“以小见大”。蒋老师在文中提出来的复习备考的策略,很有新意,比起我们目前较为流行的单篇文本复习法,不论是在知识层面还是在思维层面,都更有成效。而且,在进行试题分析时,他又特别善于总结提炼,一些新颖的术语时不时蹦出来,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这也说明,我们的复习备考,也要打破那些陈词滥调的机械用语,想办法更新话语体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