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年级小娃|跟一年级孩子谈自律是不恰当的,家长此时的费心是为了将来的省心~

 粮食豆豆 2022-12-01 发布于天津

前面一篇文章提到发展心理学家科尔伯格通过研究指出0~9岁的儿童道德水平处于前习俗阶段。什么叫做前习俗阶段呢?这要从一个故事讲起。

海因兹的妻子病危,而他却无钱支付高额的药费。在药商既不肯降价,又不答应延期付款的情况下,为救妻子的性命,海因兹破门而入偷了药。

如果您将这个两难问题去问一个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和一个成年人(或大学生甚至是高中生),可能会得到同样的答案,但深究其原因会发现这个相同答案是基于不同的道德发展水平的。

其中一年级孩子的道德发展水平便处于前习俗阶段(通常情况下,10岁以前的儿童多以前习俗水平为主,9-15岁进入习俗水平,阶段之一即“好孩子”定向,“认为权威人物所指定的社会准则、行为标准都是对的,应该遵守”),而成年人则处于后习俗阶段。成年人的决定很有可能是基于良心,而儿童则是以满足自身利益的原因,当然不能一概而论。

前习俗阶段的道德水平要么“以服从权威和避免受惩罚作为判断行为好坏的标准”,要么“以是否能满足个人需要作为判断行为正确与否的标准”。

你可以和孩子讨论这个两难问题,看看他是怎么回答的。赞成者也许会说“要偷,因为他先提出请求的”,“又不是很大的东西”;反对者也许会说“不能偷,会受到惩罚”... ... 你会发现孩子不懂故事主人公的两种价值观冲突。

赞成者也许会说“因为他妻子需要这种药,他需要与妻子一起生活”;反对者可能会说“在他出狱前,他的妻子可能会死,因此对他没有好处”... ... 你会发现,无论是赞成还是反对,都是出于个人利益考虑。

如果成年人和较小的儿童(例如三年级及更小)谈良心是不恰当的,因为你在和他谈超过他年龄认知范围太多的事情。孩子更愿意和你谈爱好和兴趣。

同样,谈到自律,我认为自律作为一种品质,是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甚至更高层次的教育过后的保留物,不能急于一时,急也没有用。孩子按照要求去完成任务不能叫做自律,自律需要更高的道德水平作为支撑,即没有任何人监督和奖赏的情况之下,是否还会坚持怎么做。如果仅仅因为害怕而去做或不做,这种道德水准是非常低的。自律的前提是形成习惯,习惯都没有养成,何谈自律?

自律怎么培养的?让我们看看优秀教育工作者和优秀班主任郭文红老师是怎么说的吧。“如果孩子每天在学校都能因为作业优秀而不断受到老师的夸奖,同学的赞美,这种奖赏本身也会激励着孩子越来越主动的去朝着更加优秀迈进。”“在这种良好的感觉支持下,孩子的自尊水平就会越来越高,而自尊水平提高之后带来的就是自律性的提升,他自然就会越来越自觉主动的去学习和写作业,从而走向一种良性循环... ...

自律怎么培养的?让我们看看优秀教育工作者和优秀班主任郭文红老师是怎么说的吧。“如果孩子每天在学校都能因为作业优秀而不断受到老师的夸奖,同学的赞美,这种奖赏本身也会激励着孩子越来越主动的去朝着更加优秀迈进。”“在这种良好的感觉支持下,孩子的自尊水平就会越来越高,而自尊水平提高之后带来的就是自律性的提升,他自然就会越来越自觉主动的去学习和写作业,从而走向一种良性循环... ...”---摘自《给一年级家长的建议》(作者:郭文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