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络穴

 新用户87127356 2022-12-01 发布于陕西

原穴,络穴

肺经:太渊,列缺2(任脉)

                                      任脉:调节阴经气血,为阴脉之海;任主胞胎。

大肠:合谷,偏历3

胃经:冲阳,丰隆8

脾经:太白,公孙(冲脉)

                                     冲脉:调节十二经气血,为十二经脉之海,五脏六腑之海;与女子月经及孕育机能有关。

心经:神门,通里1

小肠经:腕骨,支正5

                            后溪(督脉)

膀胱经:京骨,飞扬7

                            申脉(阳跷脉)

肾经:太溪,大钟

                        照海(阴跷脉)

心包经:大陵,内关2(阴维脉)

三焦经:阳池,外关2(阳维脉)

胆经:丘墟,光明5

                         足临泣(带脉)

肝经:太冲,蠡沟5




太渊穴

1.输穴,属土;肺经之母穴。

2. 原穴,大到极致(太渊),故善治肺虚诸证。

3.脉会,脉气汇聚之地,调气血,通血脉,助心行血,善治心脉瘀阻的心痛、心悸,无脉症。

合谷穴

1.原穴,水湿云气汇聚之地,性温,量大,范围广,充补大肠经的气血。

 2.属阳主表,取清走衰,宣泄气中之热,升清降浊,疏风散表,宣通气血。

后溪穴

1.输穴,属木,小肠经气血的传输之处。

2.通督脉,(后溪:后背之督脉)小肠经气血由此上行督脉,强化督脉阳气。

督脉:调节阳经气血,为阳脉之海;反映脑,髓,肾。

太溪穴

1.肾原穴,肾经之水在此处形成宽大浅溪,具有肾经气血本源特性。

2.输穴,属土,肾经之水传输之处。

3.人体第一大补穴,肾经的原发力,源动力之地。补肾阴,肾阳。肾主骨,主髓,治先天性抽搐,脑伤。

内关穴

1.络穴,与三焦经相通。心包经水由此注入体内,而体内经脉气化之气不得散于体表。故阴气盈盛于内,与阳气相背,内关痛,则阴阳相通。

2.八脉交会之阴维脉:体表经水空虚,体内高温高湿水气外出体表;当体表经水过剩,则起到疏导排泄之用。维持体内外阴液的正常。

3.宽胸理气,缓解胸闷胸痛。

邪犯心包之神志病,气滞脉中的心络瘀阻证,情志失和、气机阻滞肺胃气上逆证。

4.内关通阴维脉,阴维脉联系足三阴经会于任脉,还与阳明经相合,以上经脉循行于胸脘肋腹,故善治胸痛,肋痛,胃痛,心痛,胸脘满闷,肋下支痛,腹中结块,疟疾等。

阴维脉:维系联络全身阴经。

外关穴

1.络穴,三焦经气血在此胀散外行,外部气血被卡不得入内。三焦经物质主要为阳气,胀散外行于心包经,达到体内外阴阳平衡。

2.通阳维脉,联络气血,补阳益气。三焦经气血胀散于阳维脉。

阳维脉:联络全身阳经

3.祛火通络

足临泣穴:效同小柴胡汤,解表散热,舒肝和胃

1.输穴,属木,胆经水湿风气在此向外输出之地。

运化风气,冷降水湿。祛风,泻火。

2.通带脉,两者气血特性相通。

带脉:约束纵行诸经;主司妇女带下。

太白穴:健脾要穴

1.脾经原穴,脾经为少气多血之经,气不足血有余,而本穴蒸升之气能较好的充补脾经经气的不足,为脾经经气供养之源。

2.输穴,属土,脾经之经气重要输出之穴,表现为脾土对肺金的长养特性。

3.脾经的水湿之气在此吸热蒸升,化为肺金之气。

生发肺性阳气。




行间穴:

肝经荥穴,属火。大敦穴湿重水气在本穴吸热后循肝经向上传输。

行间穴属火,善治头面之火:面赤肿痛,眼睛肿痛。

泻心火之穴:舌尖长泡,牙痛,腮帮子肿,口腔溃疡,鼻出血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