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真正重要的事情——《精要主义》读后

 蓝雨飞逸 2022-12-01 发布于广东

这是觉察的第86篇文章

如果喜欢,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

在昆明当考试观察员时,我认识了另一个观察员,她也是猫果家长。传说中,她超级能跑,能从大理一直跑到昆明。

我无限崇拜和仰慕地请教她一些跑步的问题,她的回答让我更加膜拜,她天生就是个跑者呀。

我问她:“那你现在每天跑吗?”

她说:“我现在很少跑,有更重要的事情做。”

她说的更重要的事情,是画画和服装设计。她说自己从小就很喜欢画画,在生活里兜兜转转十几年,做了很多无关紧要的事情之后,现在又开始画画,重新开始这件对她很重要的事情,这让她每天都很开心。

我很羡慕她,有可以为之沉迷做一辈子的事情,那么确定,那么幸福。而我,还在寻觅着,不知道能在哪里感受到全然地投入和无尽的欢喜。

有时候,光是生活中的柴米油盐和鸡零狗碎,就足以消耗完一个人的能量,哪里还能腾出心力来思考和寻找对自己真正重要的事情。或者,就算我很清楚真正重要的事情是什么,但很多时候并不能觉察到自己的行为已经偏离。

我曾经深陷于混乱之中,被各种人和事牵扯,常常觉得力不从心。

后来无意中看到一部电影,《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知道了近藤麻理惠和她的整理法,当时很震动,忽然看到了生活的另一种可能。

于是照着她的方法开始整理房间,清理满满的衣柜,清理散乱在房间各处的杂物。

这些年实践下来,渐渐有了些条理,尤其是面对选择时,能准确地觉察到内心真正的想法。不得不说,这不但是个收纳整理法,也是一个认识自我的好方法。

但这次搬家,当我面对摊满一地的物品,不由得有些崩溃:“为什么在大理才住了一年,我就积攒了这么多东西?”

而且,明明已经不用朝九晚五上班,为什么还是有很多想做的事情来不及做?为什么总是觉得时间不够用?

我想,我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些技巧和方法,我更需要一种思维模式,一种能直抵问题根本的道。

然后,就遇到了《精要主义》这本书。——这很好地说明了,你关注什么,就会发现什么。

我是在暄桐教室的书单中发现《精要主义》的。

它的作者很年轻,格雷戈·麦吉沃恩(Greg McKeown),被誉为“21世纪的史蒂芬·科维”,在斯坦福大学开办了“设计你的精要人生”课程,备受青睐和追捧,是世界经济论坛全球青年领袖,还是《哈佛商业评论》杂志最受欢迎的专栏作家之一……好多头衔。总之,牛逼闪闪。

书中列举了很多全球知名商业精英的故事,旨在说明,只有自律地追求“更少,但更好”,才有可能获得真正的成功。那些商业精英,无一不是精要主义的践行者,他们主张只做必做之事,尽可能做出最明智的时间和精力投资,从而达到个人贡献峰值。

商业上的成功显而易见,但个人生活的成功如何定义?作者并不是利润至上,书中有不少篇幅涉及商业精英们的生活,他认为精要主义者的生活是一种有意义的生活,对他来说,家庭在生命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跟孩子一起玩耍、跟妻子共进晚餐比一次演讲更重要。

作者原本在英格兰法学院学习,白天读法律书,晚上看那些重量级管理学家的著作,闲暇时间用来写作。被一个偶然的机会触动,他问了自己一个问题:“如果一生只能做一件事情,你会做什么?”

结果,法学院并不在其中。几个星期之后,他就从法学院正式退学,开始了作家和教师的职业生涯。

那精要主义到底是什么?某种程度上,怦然心动的整理魔法、极简主义、断舍离等理论,跟精要主义有些重合,都是主动追求更少。本书中,作者着力聚焦于精要主义的三种基本属性:一种做一切事情的不同方法;一种观察和理解世界的思维方式;一种本质的、核心的存在方式。

如何才能做到?作者在书中有非常清晰的步骤阐述,概括得准确又精炼,看一看章节摘要,就基本能操作。

第一章

这一章讲述关于精要主义者的核心思维模式——时间与精力只用于有意义的事。要像精要主义者那样行事,我们必须克服三种根深蒂固的想法。

“我必须做”。

“这些都重要”。

“我能二者兼顾”。

还有下面这三条,只有深刻理解了,我们才能像精要主义者那样思考。

选择:我们可以选择如何支配自己的精力和时间。若无选择,讨论权衡取舍就没有意义。选择是一种战无不胜的力量,就像李松蔚老师讲的,我们常常忘记自己有选择权,而一旦我们放弃自己的选择能力,别的力量或者别的人就会插手替我们作出选择。

甄别:几乎一切都是噪声,只有少数事情价值非凡。正因为如此,我们应该费时费心地去辨别什么才是最重要的。精要主义者认为几乎一切都不重要,他们会区分重要的少数和不重要的多数。

取舍:我们不能什么都有,也不能什么都做。如果可以,我们大可不必评估和淘汰各种选项,问问自己:“我要的究竟是什么?”

第二章

这章讲述精要主义者养成的第一步:探索。探索,是为了区分无意义的多数和有意义的少数,有五个关键要素可以提供帮助:

1、抽离,为探索和思考留出空间。这一点对现代人是高难度挑战。因为高科技工具的普及,人们基本不会再感到无聊。然而,一旦所有无聊的机会都被剥夺殆尽,我们也同样丧失了可以用来思考的时间。据说比尔·盖茨经常性地从日常工作中抽出一个礼拜时间,仅仅是为了思考和阅读。

2、审视,关注真正重要的事情。

3、游戏,拥抱内心孩童的智慧。

4、睡眠,保护你的身心资产。这一点大概人人都会深有体会,如果头天晚上能睡个好觉,第二天的一切事情都能处理得很好。很惭愧,活到现在这把年纪才发现自己的睡眠规律,我每天至少要睡7个小时,学不来人家一天只睡5个小时。

5、精选,只接受前10%的机会。通俗地说,就是不要将就吧,放弃“不错”,等待“最好”。

第三章

本章讲述精要主义者养成的第二步:排除。探索到了有意义的少数,如何才能摆脱无意义的多数?又有五个要素:

1、澄清,做一个以一当千的决定。制定具体可行的精要目标,明确,容易衡量。

2、勇气,优雅说“不”的力量。对很多人来说,拒绝需要很大的勇气。

3、放弃,止损就是最大的赢。沉没成本,是一个巨大的陷阱,实验证明,当一个人没有某件物品时,他倾向于低估这件物品的价值,而他一旦拥有,就会倾向于高估它的价值。这就是禀赋效应。生活中太多这种例子。

4、编辑,看不见的艺术。我没想过,一部电影好看,除了导演拍得好,剪辑师也有非常大的贡献。编辑自己的人生,需要我们自律删减那些好选项,精缩,克制。

5、边界,设定界线会带来自由。不要把别人的问题,变成你的问题。

第四章

本章阐述关于精要主义者养成的第三步:执行。有了方向,怎么才能让有意义的少数做起来毫不费力?还是五个要素:

1、缓冲,充足准备带来优势。有一个现象叫“规划谬误”,说的是人们倾向于低估完成任务所需的时间。想一想,你曾经追赶过火车吗?或者狼狈不堪最后一分钟出现在某个重要场合?

2、扫除,锁定你的“最慢行进者”。在一个特定的时间里,有且只有一个头等要事,认真检查一下,什么才是主要障碍。

3、进步,小胜的价值。罗大佑唱:“在每个新的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我们都每天进步一点点”,现在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持之以恒是一种很惊人的力量。

4、心流,常规早就天才。设计一种处理重要事务的常规,让执行成为默认,一旦建立起来,就会成为永不枯竭的馈赠。米哈里·希斯赞特米哈伊在《创造力:心流与创新心理学》里说:“绝大多数有创造力的人早就发现了自己的睡眠、饮食和工作的最佳节奏,并严格地遵守,哪怕在做别的很有吸引力的事情时也不例外。”

5、专注,当下最重要的是什么。回到现在,我们已经没有了过去,也没有未来。就像《被讨厌的勇气》里哲人所说,人生总是处于完结状态,即使生命终结于此时此刻,也不足以称为不幸。

精要人生,是一种了无遗憾的生活。

书中有不少句子让人警醒。

“我们生活的世界中,几乎所有的一切都是毫无价值的,只有极少量事物具有非凡的价值,这是我们无法挣脱的现实。”

“世界变得越喧闹,我们就越要开辟出一片可以安静反思的空间,真正实现全神贯注,心无旁骛。”

“每晚,当我入睡时,我死去。次日,当我醒来时,我重生。——甘地”

“给我6个小时砍倒一棵树,我会先花4个小时来磨快斧子。——亚伯拉罕·林肯”

“生活只在当下。如果放弃当下,你将无法细致深入地过好生活中的每一刻。——一行禅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