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各有病——《我们内心的冲突》读后

 蓝雨飞逸 2022-12-01 发布于广东

《我们内心的冲突》

【美】卡伦·霍妮/著  李娟/译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6年12月第一版 2017年10月第13次印刷

定价:39元

“转眼过了二十年,最惦念的还是闺女啊……”

“嗯……那是,所以要给她一个好归宿。”

“你还是挺传统的,以婚姻为归宿。”

“巨蟹座的人据说很恋家,但自己其实想独自去山上种花,结果却给了闺女以婚姻。”

……

我那篇惟一的小说在公号发布后【链接在这里:时间之花】,分享到了一个关注自我成长的小群,几个群友很发散地讨论了一阵。

有人说我其实很传统,我好像不能否认。毕竟,设定那样的结局,意味着相信婚姻在某种程度上象征着幸福。但我们都很清楚,公主和王子生活在一起了,只是故事的开始。

曾经也有人说我的心是一匹野马,我很喜欢这个说法,觉得跟自己很像。可是这么多年过去了,我并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草原,或者说,我并没有用心去寻找那样一片草原。

我有一个朋友,她对孩子的一切都很在意,她很爱孩子,我觉得孩子是她生活的中心。可是她说,如果可以重新选择,她一定不会生孩子。

你呢?

“纠结”这个词,你一定不陌生。内心一定也有过各种各样的冲突吧?大到是不是结婚,该跟谁结婚,是不是生孩子,该生几个孩子,小到今天晚上吃什么,买哪一种面膜。还有,你可能向往着远方的美景,又担心旅途艰辛……

类似这样看得到、说得出的境况,尽管纠结,你还是可以做出选择。可是,潜伏在意识深处的冲突,你看到了吗?

有人看到了,几十年前就用很通俗明白的文字写了出来,把你内心的彷徨失序、冲突挣扎一一呈现出来,看得你直冒冷汗,“这是我吗?”“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内心的冲突》,很难得,是一位女性写的关于心理学的书,其实,这样细致的观察和敏锐的分析,也只有女性才做得到吧。

卡伦·霍妮(Karen Horney ),生于1885年9月16日,卒于1952年12月4日,德裔美国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介绍说,她是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20世纪最重要的精神分析思想家之一,是精神分析学说发展中举足轻重的人物,是社会心理学的最早倡导者之一。甚至有评论说,她是最伟大的心理学家。很惭愧,又一个我没有听说过的心理学家,还说自己对心理学和精神分析有兴趣,我该是有多少不实的兴趣呀。

本书主要阐述了神经症患者形成的原因、症状,以及他们为缓解症状所做出的各种努力。虽然作者的研究对象是已经呈现病态的“患者”,可是,她所描写的那些症状和入木三分的分析,我们这些看起来正常的人只要一对照,就会发现,完全可以入座呀。

全书共十二章,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论述神经症冲突和试着去解决;第二部分分析冲突得不到解决的后果;最后,阐述该如何解决神经症冲突。但说来说去,全书只有一个关键词——“冲突”。

谁会没有过内心冲突呢?

在这样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我们都有无数可供选择的对象,生活方式、两性关系、教育观念……等等,到处都是冲突。可是,如卡伦·霍妮所说,“大多数人在面对这些冲突时,总是会被意外事件所控制,别人怎么做,他们就怎么做,在被拉进矛盾当中后,根本就没弄清楚发生了什么,也没有自己的观点,只会忍不住做出让步。这就说明,对于这些冲突,他们根本就没有发现……”

作者有一个论点,“人际关系混乱就代表得了神经症”,而神经症患者的特征之一,就是很难认识和解决冲突。这么说起来,谁敢说自己不是某种程度的患者呢?

作者还论述到,所有的神经症症状,都是直接冲突或间接冲突所造成的后果。“人们出现忧虑、苦闷、犹豫、懒散、寂寞等情绪,其实都是那些还没有被解决的冲突对人们施加的影响。”我得承认,我有时会懒散,会苦闷,会忧虑,可是没发现自己内心的根本冲突是什么,我不敢说自己是正常人。

作者根据大量的临床观察,将个体人格划分为三种类型:顺从型、对抗型、疏离型,在人际关系方面,他们对应的表现分别是亲近他人、抗拒他人、疏远他人。这些名词从字面都能很好理解,我们也不难在生活中找出类似表现的人来对号入座,或者,可以判断一下,自己属于哪种类型呢?

广泛存在的基本冲突导致了神经症,但这些冲突通常都被隐藏得很好,不容易被发现。面对冲突,神经症患者选择回避——其实,选择回避的人多了去了。或者说,他们也在努力想办法解决,但这种努力根本就是在制造虚假的和睦,不承认冲突是真实存在的,而是企图用各种办法来平息。

这些办法包括:

——树立理想化形象。首先塑造一个完美的自我形象,然后把这个理想中的自己当成真实的自己。就像阿德勒在《被讨厌的勇气》里所说的,一个人认为自己很有写作的才能,但迟迟不见他写出点什么。“很有写作的才能”,这只是他给自己塑造的理想化形象,并不是真实的他。这个办法,我想,几乎每个人都会用过吧?“如果……我也会……”,“要是……我肯定……”,这样的句式太常见了。

——外化。卡伦·霍妮解释,外化是这样一种行为:“患者将内在的变化过程感受为发生在自身之外,于是笃信是这些外在的因素导致了自己的麻烦。”这么一说,就很好理解了,就是嫁祸于人嘛。

就像我的毛笔字写不好,怪笔怪纸怪墨怪桌子怪一切,其实谁都不怪,只怪这只手,怪没有投入精力去认真练习。

在这一章里,作者提出一个有意思的说法,她说,“外化作用所导致的另一个结果是,患者痛苦地意识到一种空虚和肤浅,但是这种感受同样被他弄混了。他强迫自己大量吃东西,因为他觉得自己腹中空空,却意识不到这种空虚其实是情感上的。”

——和谐假象和辅助手段。作者列举了好多种手段,并简要举例加以解释,像盲区、区隔化、合理化、超限自控/绝对正确、左右摇摆、玩世不恭,等等,所有这些,都是他们的防御策略,单独重点使用,或者多种组合,构成了一套牢固的防御体系。

但是,这套看似牢固的防御体系其实经不起风吹雨打,冲突能藏得了一时,藏不了一世。未经解决,它们左突右奔,指不定在哪个地方捅出来一个篓子。

恐惧、绝望、人格衰竭、施虐倾向,神经症患者很容易被自己的情绪拖垮。如果冲突始终得不到解决,会有什么后果?卡伦·霍妮做了详细的论述,我非常触动,因为那就是我当年的真实写照啊,有大半年的时间都在纠结是否辞职,那段时间完全就是卡伦·霍妮所描述的症状。现在,从身边的很多人身上,也都能印证,她的观察是多么细致而且准确。

如果有未解决的冲突,会表现出三种紊乱失调的症状,这三种症状都能导致精力的消耗或错误应用。

第一症状是犹豫不决。它可能体现在各种大大小小的事情上,哪怕只是决定吃这道菜还是吃那道菜,买这个箱子还是买那个箱子,看电影还是听收音机,都能让他陷入犹豫中不可自拔……

第二个耗散精力的症状同样十分典型,表现为普遍的低效率……我所说的低效率,就好比踩着刹车让车子前行……做事迟缓只是低效率的其中一个表现,除此之外,健忘、笨手笨脚也是该方面的表现……

第三个明显的紊乱失调症状是普遍性怠惰。这一类患者被自己的毛病拖累得苦不堪言,而且也经常责怪自己太懒惰,但这并不代表他们真的认为自己懒惰,这根本不是发自真心的自省……严重的自我疏离,以及找不到生活的方向,是导致这种症状的主要原因……

卡伦·霍妮认为,未解决的冲突会导致患者精力分散,不仅如此,它还会造成价值观的分裂,包括道德准则的分裂,以及行为、情感和态度方面的分裂,这些影响着患者自身的发展,也影响着他的人际关系。

道德受到损害,最明显的表现就是诚信减少,变得越来越虚伪自私。不仅仅表现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也体现在与自己的相处中。她引用了一个禅宗的说法:“真诚的人无一不是内心完整的人。”内心分裂的人,不可能做到完全真诚。

她列举了一些无意识虚假的表现,看了让我有脊背发凉、醍醐灌顶的感觉。

——不实的爱。卡伦·霍妮说:“在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中,在朋友关系中,在夫妻关系中,都存在虚假的爱,这一点容不得我们漂白。”多少人,打着爱的名义,犯下种种罪行。我不敢说,在我和丫头的关系中,爱只是一种纯粹的温情。

——不实的学识和兴趣。这更是让我汗颜,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没少干过叶公好龙的事情。直到现在,才开始把那些兴趣一项一项落实下来,问问自己:这真的是我发自内心喜欢的吗?还是仅仅出于其他的目的?

——不实的痛苦。将不幸和痛苦夸大,我有一位长辈亲戚就很擅长于此,他的痛苦,是全世界最大的痛苦,你们这些人全都不能理解。

冲突的力量是如此强大,除了回避和隐藏,难道就没有别的办法可以解决吗?卡伦·霍妮说,我们要有勇气去面对:

主动去体验冲突,确实有可能会让人觉得很难过,但这是一种才能,而且非常珍贵。

想要让自己的内心获得更多的自由以及更强大的力量,就必须要在遭遇冲突时,拿出勇气去面对它,同时尽量去寻找解决办法。

勇气越大,自由和力量来得越快。只有当我们愿意承受打击时,我们才能有希望成为自己的主人。

她比佛洛依德乐观很多,坚信人格是可以改善的,所有人只要还活着就有改变自己甚至彻底改头换面的可能性。但前提是要“唤醒内在情感源泉”,也就是觉醒真情实感,包括喜爱、憎恨、欢乐、悲伤、惧怕、希望……等等,尤其是爱和亲近的能力。

生活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之中,我们总会面对这样那样的冲突,如果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能看清自己所面对的选项,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决定,而且愿意对自己所做的决定负责,那么,冲突的影响也许就微乎其微了吧。

人各有病,但无人可医,除了自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