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如其来的降温阻挡不了观众对思南赏艺会的热情。昨晚,著名作家、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胡建君用“最难风雨故人来”作为开场词,拉开了2022思南赏艺会第三场《国乐颂雅——宋人审美与当代文人生活》的帷幕。 宋代美学在崇尚理性的同时,又追求闲适,贴近生活,这其中最具代表的莫过于《清明上河图》。“'清明’既是清明节气,又有世道清明的意思,画卷中随处可见茶馆、酒楼、香店,它描绘的就是百姓的日常生活,把平凡琐碎的生活场景连缀成广阔篇章。” 现场,上海民族乐团笛箫演奏家赵韵梦、箜篌演奏家刘宣邑演绎了箜篌与箫《清明上河图》。许多观众都是第一次见到箜篌,刘宣邑介绍,“现场的这把箜篌是现代箜篌,承袭了古代箜篌雍容华贵的外形,也吸取了西方竖琴的结构原理,比古箜篌的表现力更加丰富,更适合演奏具有东方韵味旋律的音乐。”悠扬的曲声响起,观众似乎沉浸在《清明上河图》熙攘繁盛、碎玉连珠的氛围中。 如果说最有名的宋代作品是《清明上河图》,那最有名的文人就是苏轼。“苏轼在写文章上和欧阳修并称、填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轼以综合实力见长,是中国文人画走向成熟的理论开创者。” 在胡建君的讲述中,个性通达乐观的苏轼,因坚持心中底线,而在乌台诗案中受到牵连,但即使是被流放到蛮荒之地,缺吃少穿,他还是会将日常点滴中的“小幸福”写到诗文中。“比如他有一天用热水泡脚了,或者在窗下梳头,有微风吹过,他都会记录下来。注重养生的苏轼,甚至还留下了很多中草药方。”在胡建君看来,苏轼涉猎的门类之广,只有文艺复兴时期既是艺术家又是科学家的达·芬奇可以比肩。 同时,北宋如同苏轼这样在文学艺术上颇有造诣的文人还有一大群,黄庭坚、米芾、欧阳修等,他们的多才多艺涉及方方面面,以超乎寻常的审美与要求参与到各种手工艺领域,留下了很多贡献,可以说,宋代造物美学之所以达到如此高度,宋代文人是功不可没的。 为了让观众对宋人审美与当代文人生活有更直观的了解,胡建君结合热播剧《梦华录》的片段,从宋代的闻香、点茶、挂画、插花开篇,依次讲述了关于宋代香料的制作,制茶、饮茶等多样化的古人文化。而说到文人笺纸、文人雅玩、文人雅集时,胡建君引经据典的同时,也分享自己身边的故事,让观众能更直观地发现身边的美。 胡建君在导赏的最后,用陶渊明的“今日天气佳,清吹与鸣弹”做结尾,“希望大家有时间能放慢脚步,让生活有一些仪式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