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执戈王前驱,铁马秋风大散关

 听风如故 2022-12-01 发布于广东

                    全文字数:2400 阅读时间:5分钟

公元1127年,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件大事。金国攻陷北宋的首都汴梁(今河南开封),除掳走徽、钦二帝之外,还有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共三千余人北上金国,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史称靖康之变。北宋灭亡,南宋建立。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越州人。出身于官宦世家,陆游29岁时,赴南宋首都临安应试,名列第一,但因居于投降派权臣秦桧的孙子之前,又因他不忘国耻“喜论恢复”,于是受到秦桧忌恨,竟在复试时将他除名。秦桧死后,孝宗即位,陆游才得以重新被朝廷起用。正是受到王朝交替、山河破碎的冲击 ,年轻的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抗击金国侵略、收复大宋江山成了陆游毕生的心愿。


陆游的一生经历丰富,旅闽赣,历淮鄂,宦西北,走南闯北浪迹天涯,行程差不多有半个中国。陆游对南郑(今陕西汉中)充满了感情算起来在南郑时间不到一年,但南郑却是对他影响至巨的地方。这段时间无疑也是他一生中最富激情的日子。他在这里实现了投笔从戌和抗金报国的意愿;他投入到了充满微情的军营生活中;他得到了王炎的器重与赏识,并结交了不少爱国志士;这里也是他的爱国主义思想形成和提升的关键之处,同时他的诗歌创作也有了明显的变化。

陆游早年也是“孤灯耿霜夕,穷山读兵书”,为报国杀敌作准备,只是好事多磨,陆游不仅一直没有得到“执戈王前驱”的机会连仕途也是磕磕碰碰。直到他34岁时陆游才以恩荫出任福州宁德县主簿,这样一个芝麻绿豆官,这当然与他向往的“执戈王前驱”相去甚远,他到南郑时已经47岁了。


在此之前,他只是一个书生和文士。他身份的转换是在南郑实现的,宋孝宗乾道六年(公元1161年),他被枢密使王炎任命为四川宣抚使司干办公事兼检法官。这是陆游第一次进入军营体验戎马生涯,陆游到南郑后,直接参加了西南的抗金军事斗争,使陆游从一介文人到抗金战士,实现了角色的转换;从养家糊口到建功立业,从纤柔到宏肆,他的诗风有很大的的转变,正是这一巨大的蜕变使陆游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当之无愧的爱国诗人。

在参知政事、四川宜抚使王炎幕府为官期间,因王炎是个主战派,因此陆游和他宾主相投。当时陆游积极地为战争作准备,并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可惜南宋的主战派大多没有好下场,王炎也很快被调离,不久又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但陆游对王炎的知遇之恩还是铭记在心的,后来在诗中常有提及。

陆游当时的职责是襄理军务、主管文字。他忠于职守勤于事业,直接地参加了西南的抗金军事准备,除了为王炎出谋划策、处理公务外,凡有驻军的地方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还经常奔走于前线各军营,投身于繁忙的军事活动,和士兵们一起枕戈待旦,紧握武器警戒着,防止敌人的骚扰。他的诗中记载他随同前线部队进行日常的巡逻;有时还随小股侦察部队深入到敌方境内,进行渗透侦察。另外,在行军间歇中,与军士们一同打猎、喝酒。


宋金两军时常发生一些小接触在这些遭遇战中,陆游是一位英勇的战士。在许多年以后,他还以自豪的口气回忆说:“我昔从戎清渭侧,散关嵯峨下临贼,铁衣上马蹴坚冰,有时三日不火食,山荞奋果杂沙碜,黑黍黄糜如土色,飞霜掠面寒压指,一寸赤心惟报国。”,当时宋军把狩猎作为军事训练的重要科目常抓不懈,陆游常常亲自带队猎于岭谷河畔,以作为提高部队战斗力的重要举措。因此经常狩猎也成了陆游的军务之一,陆游对当时打猎的惊险场面与快意是念念不忘的,其中打虎是他一生都为之光荣而自豪的事迹之一。

《剑南诗稿》“我时在幕府,来往无晨暮。夜宿沔阳驿,朝饭长木铺。雪中痛饮百榼空,蹴踏山林伐狐兔。耽耽北山虎,食人不知数……奋戈直前虎人立,吼裂苍崖血如注”,陆游的赴边和打猎体现了非凡的胆识,显示出浓烈的杀敌报国的英雄气概,他给山南驻军和山南民众增添了战胜金寇的勇气,也给今日的汉中留下了历史的光辉。


当年陆游才48岁,正值壮年,他在南郑看到的是郁郁葱葱的秦岭、雄伟险峻的大散关飘扬的军旗,听到的是呼啸的北风、雄壮的军乐、操练斯杀的呐喊,心志变得更加开阔和坚强。可以想见,如果战争爆发陆游一定会成为一位绕勇善战的战士。可惜陆游到南郑不到一年,王炎便被召回临安,经营西南的大业也就被搁下了,陆游又只能做回他的文人。但是,他从此已经将自己看作了战土。对于南郑这段从军生涯,陆游是念念不忘的:“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戎马生涯使他的生命更加飞扬激越。披上战袍跨着铁马驰骋疆场成了他永恒的追求。

宋孝宗在南宋的皇帝中,还是有过北伐打算的,再加上当时主战的王炎又大权在握,并积极备战。南郑的地理位置十分险要,如能作为根据,积极备战伺机而动不能说没有机会。陆游在南郑,和王炎宾主相投,他们考察了大散关一带的山川形势和民情习俗,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却用关中作根本”(《山南行》)的战略思想。陆游积极向王炎陈进取之策,以为“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始。当积粟练兵,有衅则攻,无则守”。可是这个进取方略虽得到王炎的赞同却不见容于朝廷。陆游还看到了民心所向,金兵控制地区的老百姓日夜盼望宋军能收复失地。

陆游多次回忆南郑期间北方民众欢迎南宋士兵的情况:“忆昔从戎出渭滨,壶浆马首泣遗民”“忆昔王师戍陇回,遗民日夜望行台。不论夹道壶浆满,洛笋河鲂次第来”。除了诗歌陆游还在他的文章中写到“王师出,中原豪杰,必将响应”,必能一举“定万世之业”。所有这一切让陆游对北伐充满了希望,同时也认为自己建功立业的机会近在咫尺。只是造化弄人良好的机遇白白浪费。


宗嘉定三年(1210年),八十五岁的陆游一病不起,在临终前,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既为绝笔,又为遗嘱,作完此诗,陆游便溘然长逝,把王师北定中原的遗愿留给了子孙后代。

他不知道的是,在崖山兵败,丞相陆秀夫负幼主跳海之后,他的孙子忧愤而死,曾孙绝食而亡,玄孙在崖山战斗中不屈于元,投海自尽。

满门忠烈,莫过于此。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