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水至清则无鱼”的下半句是啥?道出了为人处世的奥秘

 wetalk众语国际 2022-12-01 发布于陕西

众所周知俗语“水至清则无鱼”,但口耳相传的同时,十有八九的人都忘了其后一句“人至察则无徒”。其实前半句是个引子,后半句才是精髓,道出了为人处世的奥秘。今天,就和众语小编一起看看这句俗语的本意和蕴藏的智慧吧!

这句话的原话,出自西汉·戴德《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篇》:“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本义指水太清了,鱼就无法生存。比喻过分苛求他人,就没人与之交往了。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前半句“水至清则无鱼”这句话,表面的意思是如果水太过于清澈,那么鱼儿便无法生存,因为在大自然的生物链当中,每一种动物,都有它的天敌,如果鱼儿整天在清澈见底的水中游荡,就很容易暴露自己,被天敌消灭掉,或者被人类捕捞。其实不仅如此,如果水质太过于清澈的话,那也就意味着水里面的营养是不够的的。鱼和我们人类一样,如果在一个没有营养的水中生活,其实就像我们人类在沙漠之中生存,最终会被自然环境所淘汰。

后半句“人至察则无徒”,此处的“察”泛指苛察,通俗来说就是精明的意思,“徒”指同伴而非徒弟。后半句是说:“一个人倘若太过精明,则很难交到朋友。”这句话告诫我们:生活中对待他人,要少一些苛求,多一点宽容,懂得容人之短,保持和而不同,才能赢得更多的同伴。

少苛责,多包容,是一种善良

古人的这种观点,放到现在来看依然不过时,毕竟“金无赤足,人无完人”,只要是人,就都会或多或少存在一些缺点,自己都无法保证完美,又如何能去要求别人保持完美呢?

在家里,与父母相处,理解他们的局限,尊重他们的习惯,即使不认同他们的观念,也不要为此争得你高我低,伤了父母子女的情分;夫妻之间,因为爱结伴同行,确定共同的目标和追求,更应该求同存异、和而不同,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彼此应当尊重和包容,而非站在自己的角度一味地苛责对方,要求对方去改变,更不要因为鸡毛蒜皮而吵得面红耳赤,伤了夫妻之间的和气;面对孩子,多一些鼓励和赞美,少一点打击和苛求,多一些方法指导,少一些批评责备,你会发现不知不觉中孩子在进步。

在日常中,与朋友相处,不要总是用挑剔的眼光,来看待对方、用无瑕的标准,去衡量对方,每个人都希望得到肯定,如果只看得到对方的缺点,一味地贬低,不但会让对方变得不自信,反而会产生隔阂和误会;在职场上,一个人的努力永远没有一个团队的力量来的大,与同事相处,尊重彼此的工作和思想,不要因为意见不一致就苛求对方认同自己,思维碰撞,才能擦出创意的火花,继而友好合作开展工作。

人和人相处,最重要是求同存异、和而不同,人生苦短,不要事事都较真,也不要带有偏见,人人都有不易,事事都有难处,多一些宽容和谅解,少一些苛责和批评,是一种气度,是一种修养,更是一种境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