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卢红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物理教学新探索

 昵称15221501 2022-12-01 发布于湖北

此文发《素质教育》2019年9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物理教学新探索 

      湖北省恩施市第三高级中学      卢红莲       邮编:445000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和精神家园。由于受到全球化、现代化及某些历史因素的影响,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现状不容乐观,近现代人的传统意识淡薄,传统文化缺失。学校教育作为民族文化传承的主要阵地之一,课程作为教育的重要载体,教师作为文化的传播者,切实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在物理教学中值得我们思考与尝试。

   【关键词】高中物理  传统文化  渗透策略  课堂教学

      我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源远流长,在物理教学中适当穿插传统文化,不但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到物理知识,也让其受到传统文化熏陶,培养了爱国主义情怀,达到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的育人目的。本文就传统文化在物理教学中的渗透进行阐述,以期与同仁共勉。
  1.谚语与物理教学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祖先在生产生活中总结了许多谚语,其中一些谚语与物理知识密不可分,在物理教学中引入一些谚语,引导学生学习民族文化的同时,也理解物理知识。在学习完物态变化的知识后,我引入“霜前冷,雪后寒”,让学生思考,而后进行讲述:深秋夜晚,地面附近空气温度骤然变冷,空气中水蒸气凝华成小冰晶,附着在地面上形成霜,凝华吸热导致气温下降,人就感觉“霜前冷”,雪融化时需要吸收热量,使空气的温度降低,人感觉“雪后寒”;学习完液化知识后,我引入“水缸出汗,不用挑担”并讲述由于蒸发,导致水缸中水面以下温度比空气温度低,空气中水蒸气含量大时,水蒸气遇到低温水缸壁产生液化,形成的水珠附在水缸外面出现“水缸出汗”, 由于空气中水蒸气含量大,降雨的可能性大,当然不需要挑水浇地了。这些谚语能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提起探究物理史的兴趣,加强学生的民族情结。
  2.俗语与物理教学
  俗语也称常言,是人们经常挂在口中的语言,在我们生活周围俗语随处可见,物理教学中引入俗语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学物理。在讲解熔化的知识时,我引入“真金不怕火炼,真理不怕争辩”,引导学生从金的熔点来看,金的熔点有1068℃,而一般火焰的温度为400~800℃,由于火焰的温度低于金的熔点,所以金不能熔化;在讲到简单机械知识时,引入“小小秤砣压千斤”,告诉学生这是杠杆平衡原理,根据动力×
  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如果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分之一,则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倍,如果秤砣的力臂很大,那么“一两拨千斤”是完全可能的。我让学生自己收集物理方面的俗语,学生收集了许多,如“响鼓还须重锤敲”反映响度受振幅的影响,“身正不怕影子歪”揭示光沿直线传播规律等。通过这样的教学能增加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留心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3.成语与物理教学
  成语与俗语不同,成语以精练为特色,而俗语以形象为主体,初中学生已经学习了许多的成语知识,我在物理课上讲述一些成语中所含的物理知识,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同时,也强化了语文知识。在光的折射知识讲述时,我引入“海市蜃楼”,告诉学生空气本身并不是一个均匀的介质,在一般情况下,它的密度是随高度的增大而递减的,高度越高,密度越小,海市蜃楼发生在海上,这里空气湿度大,在一定范围之内的空间空气湿度比较大,另外厚度比较大,这样大面积的水蒸气在运动下阴差阳错地就能形成一个巨大的透镜系统,就像一个巨大的凸透镜,把另外空间的景象反映到我们的空间来了,人眼就能观察到了,产生海市蜃楼的现象;在讲述光沿直线传播的知识时,引入“坐井观天”“立竿见影”等,通过这些成语中物理知识的分析,加强学科间的渗透性,训练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4.诗词与物理教学
  诗词在我国源远流长,许多诗词都含有丰富的物理知识,在近几年的试题中也经常见到诗词与物理知识相结合。在教学中,应用诗词辅助物理教学可以促使学生文理结合,全面进步。在讲述机械运动的知识时,我用了毛主席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给学生讲述地球直径约一万二千五百公里,以圆周率3.1416乘之,得约四万公里,即八万里;在后期的综合复习时,引入李白的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首诗隐含许多物理知识,如时间的观念、运动的相对性、速度的知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参照物的选择等。在初中物理中还有许多这样的例子,教师应注意收集。利用诗词在给学生带来艺术享受的同时,学习了物理知识,也增强了学生的阅读和分析能力,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其终身受益。
  5.对联与物理教学
  将传统对联融入到物理教学中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也让学生了解到我国的一些民俗习惯。在讲述声音的产生时,我引入了悬挂在东林书院的一副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我对上联进行解释,告诉学生风声、雨声、读书声分别说明气体、液体、固体都能振动发声,同时也说明空气能传播声音;在讲光学知识时,引入对联“水底日为天上日;眼中人为面前人”,告诉学生前者为平面镜成像,后者为凸透镜成像,并对照讲述两者的区别与联系。在借助传统对联学习物理的同时,我也倡导学生自编或查找物理方面的专业对联,学生在学习完物态变化的知识后,查找到“格物 物质 致知 知识浩博;辨理 理名 明志 志向远大”等物理对联,我对其意义进行讲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对相关知识点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传统文化犹如一条亘古不息的长河。在物理教学中时刻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不仅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丰富了他们的综合素养,也更能体现新课改的理念与精神,全面推进学生的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程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渗透新探[J];中华少年;2017年31期

2.范永梅;;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物理教学的思考[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4年11期

3.沈强;;类比思维法在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培养新探[J];基础教育课程;2013年12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