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再遇惠东挖慈姑

 东江 2022-12-01 发布于广东

慈姑,是人们喜爱吃的一种球茎类蔬菜食物。在网上搜了下,它是泽泻科慈姑属的植物,一般人们也有写作“茨菇”、“茨菰”,但是在书面上正式的写法却是“慈姑”,这名字的来源据《本草纲目》解释是:“慈姑,一根发生十二子,如慈姑乳诸子,故以名。”原来,是因为一棵慈姑的根连着十二颗球茎,像一位慈祥的母亲哺乳多个儿子,所以才叫做“慈姑”。

慈姑的吃法有很多种,可煮可蒸可焖,也可以打火锅。慈姑切成薄片,与腊肉一起蒸熟,这是冬天的一道美食,今天刚好南方降温了,窗外寒风呼啸,想到慈姑蒸腊肉这道美食,嘴里禁不住流口水了。慈姑焖五花肉,是我老家最常吃的一道菜,大年夜饭必备,它是家乡的味道,也是过年的味道。

长在水里的慈姑,水面上漂在一层浮萍,把水染成绿色

慈姑很多人都吃过,但不一定见过它是怎么种、怎么收的。在惠东县西枝江北岸增光(现属九龙峰旅游区)到大岭这一带的村庄,种植有大片的慈姑,是当地的主要经济作物。去年12月下旬,我曾在增光的读光村见过村民在地里收慈姑,并买了几斤回来吃。日前与骑友再到惠东乡村骑行,经过增光南溪村到大岭棠阁村的村道,一路上也看到不少村民在地里收慈姑,并就近在增光联新村停车,下去看了一会。

慈姑是长在水里的植物,要收时先把田里的水放干,等泥土有了一定的硬度,但泥土还是湿的,就可以挖了。挖慈姑一般都是两个人分工合作的,在联新村这里,是村民吴大哥夫妇俩在收。挖慈姑前要先把慈姑的叶子清走,吴大哥用铁耙一行行地把泥土翻起大约10公分,露出泥土里的慈姑,大嫂则在后面将慈姑一个个挖出来,放到盆里去。我发现在泥土里连接慈姑球茎的是一条条管子一样粗壮的根,像脐带一样,我理解“如慈姑乳诸子”的说法了。

联新村的慈姑地

我在另一处见到有人用一种更大的特制铁耙来收慈姑,效率更高。吴大哥说他家也有,不过这泥土太软了,不好用,所以还是用回老式的小铁耙来挖。他们每天只挖一小块地,没挖的慈姑必须用水一直养着,没水慈姑就会烂掉。这一大片慈姑地,可以一直挖到过年前。过年前,是慈姑销量最大的时候了。

他们种的慈姑是有人上门来收购的,不用自己拉到市场上卖。我们问了一下现在慈姑的收购价格,他们说一斤4元多,小个的更便宜。我喜欢吃慈姑,临走时向他们买了几斤回来。

慈姑的叶子清走放在田埂上

吴大哥用耙子将泥土翻开

大嫂则在后面将泥土里的慈姑一个个挖出,放到盆里

挖出来的慈姑

沾着不少泥巴,还要用水洗过才行

增光南溪村,挖慈姑的专用工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