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文军:高中语文有效性问题设计原则与释疑引导策略

 昵称15221501 2022-12-01 发布于湖北

 加急发表《素质教育》2019年8月刊 

高中语文有效性问题设计原则与释疑引导策略 

       湖北省恩施市第三高级中学    张文军     邮编:445000

      摘 要: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需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创新教学手段。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提高对于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创新精神以及逻辑思维的关注度,教师要借由高效、简洁的提问来达到这一目的。我们要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发现问题,引导其自主探究,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高中语文 课堂教学 设问技巧

        高中语文教学中,恰当的设问并进行提问能够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对新课改的进一步推进以及教学效率的提高能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我们要在课堂上营造一种用于思考、积极创新的氛围,要使全体同学都能够跃跃欲试、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如此课堂气氛必然会进一步活跃。日常教学中,可尝试通过题目设问、情节设问、情感设问以及场景设问等措施来完善这部分工作,从而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进一步贯彻落实新课改所倡导的教育理念。

        一、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设问需要遵循的原则

        1.启发性原则。所谓“启发性原则”指的是教师在设问时需要确保问题具有思考价值,要能够借由问题调动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进而集中他们的学习注意力。在问题设计中避免两种错误倾向:(1)问题过深,难度过大。很多时候我们往往会在课上提问了很多同学,但却无法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无奈只能自己来回答。如此虽说完成了从设问到解答的过程,但却只是在衬托老师的“高明”,对学生思维的发展以及教学效率的提升毫无益处。(2)问题难度过小、过浅。高中语文教学中难度过浅的问题主要有“判断类问题”以及“概括类的填空问题”两大类。这类问题虽说能够推进教学进程,但对学生而言却没有任何思考价值。学生即使不假思索也能够做到“对答如流”,表面热闹的背后其实会影响学生的思维发展。为解决上述问题,将启发性原则贯彻到日常设问教学之中,我们需要认真钻研教材,在此基础上展开设问。

        2.适量性原则。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设问要做到“小”而“精”,需要在其中突出适量性原则。控制好问题的数量也是为了避免课堂提问的随意性。具体来说,若问题太多,学生便失去了思考的空间;若问题太少,而问题涉及的教学知识点过多,则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进而使提问产生反效果。

        二、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设问的具体技巧

        1.以文章的题目为切入点进行设问。“题好一半文”,课本题目是对内容的高度概括,以文章题目为切入点进行设问能够在新课导入环节达到激发学生兴趣以及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效果,更通过突出课文主题,为后续更深层次的讲解打好基础。以《荷塘月色》这篇课文为例,以题目为切入点需要注意以下内容:首先,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后可以引导他们站在作者的角度来思考为什么用这个题目,这篇课文以“夜景”为题,但作者只是在写景吗?其次,在理解作者情感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用几句简单的话概括出课文所描绘的景色可以反映出作者怎样的际遇?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素有“工笔画”之称,可尝试在教学中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对特定的语段、词句进行赏析,以达到提高学生审美素养的效果。这能够让学生将散文中的两大元素——“景”与“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能够为其后续的学习打好基础。

        2.以情感为切入点进行设问。情感是文章的生命,作者在写文章时总会在其中倾注自己的情感,这一原则无论何种文体均适用。作者依靠手中的笔或为“怀才不遇”而悲愤,或为“春来秋去”而伤感,或为“国破家亡”而愤懑。因此,语文教学中我们也需要引导学生在课文中投入情感,以情感为寄托实现与作者“跨越时空”的对话,让他们去“感同身受”,如此学生便能够准确把握住其中的内涵。

        3.以情节为切入点进行设问。以《劝学》为例,这是小说《三国演义》中一个非常经典的故事,能够向学生传递学生的“学习”的价值,引导其摆正学习态度。对其进行“情节设问”需突出日常教学设计的趣味性,让学生树立起对于这篇课文的探究欲望。具体过程如下:(1)让学生利用课下的时间去查询:“吕蒙”这一人物的出身背景,以及在后续情节中所扮演的角色。(2)以这一人物的前后变化为契合点引导学生分析学习的重要性。(3)向学生提问:“孙权”作为一个掌权者,为什么在一开始便对“吕蒙”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眼界、高度决定成就和未来”。

        4.以场景为切入点进行设问。场景能够推动情节,进而凸显课文的故事性。这类课文教学的重点在于让学生通过分析场景感悟主人公的际遇,进而达到体会情感、把握教学内容的效果。以《小说〈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篇课文为例,需在教学中重点引导学生赏析有关于“风雪”的描写。在此基础上,通过总结细微的情节让学生分析“林冲”这一人物性格的变化。如此学生便能够学会在矛盾及斗争的过程中刻画人物的技巧。这方面的实践可通过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把握重点,实际教学过程中的提问不应脱离上述要素。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需提高对于提问教学的关注度。在实际教学中发散、创新提问技巧,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效果。本文中笔者以日常教学经验为切入点对此类问题进行了分析探究,希望对进一步推进相关工作的优化落实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黄晶晶 问题教学法在高中小说教学中的运用策略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8。

        [2]陈延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实施的问题与对策[D].东北师范大学,201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