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清帝王术传人,辅佐袁世凯称帝,晚年入党,周恩来:我是他上线

 HZAAAAAAA 2022-12-01 发布于广东

1978年7月30日,国家文物局局长王冶秋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亲爱的周总理在逝世前几个月,有一天,派秘书来告诉我:当年袁世凯称帝时,'筹安会六君子’的第一名杨度,后来参加了共产党,是周总理介绍并直接领导的。总理说,请你告诉上海的《辞海》编辑部,《辞海》上若有'杨度’条目,要把他最后加入共产党的事写上。”

这个让周总理临终前都念念不忘的杨度,到底是何方神圣?

应该这样说,杨度的一生,本就是传奇:

17岁中秀才,18岁中举人,参与公车上书,当过满清四品,和康有为、梁启超、黄兴是好友,跟汪精卫、蔡锷、齐白石是同学,怂恿袁世凯称帝,赞同孙中山共和,北伐时预言毛泽东能得天下,营救过李大钊、成舍我,是杜月笙的师爷,入过佛门和国民党,最终经周恩来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大清帝王术传人,辅佐袁世凯称帝,晚年入党,周恩来:我是他上线

他活着时,袁世凯临死连骂三声“杨度误我”、孙中山对他顶礼膜拜、毛泽东称他为“自己人”;他死后,时人称他“投机者”“官场不倒翁”“精神分裂者”“老油条”“真正的爱国者”……盖棺仍无定论。

一、考“公”之路几经坎坷

1874年,杨度生于湖南省石塘村。他的父亲是石塘村的一个普通农民,业余时间赚点小钱补贴家用,但是日子终归过得紧巴巴的。其实他家往上查祖宗十八代都是农民,只是到他的祖父杨礼堂却参加李续宾部湘军,任哨长,正四品都司衔。而他的大伯杨瑞生也随其父参军,父子同在一营。在三河之战中杨礼堂阵亡,杨瑞生死里逃生。杨瑞生后来因军功升为总兵,驻归德镇、朝阳镇等地。他的父亲杨懿生为第四子(次子、三子早夭),在家务农,兼作吹鼓手,杨度是其长子,另有弟杨钧,妹杨庄。

杨度十岁那年父亲去世,家族家族里没有其他人能抚养,杨度和其他弟弟妹妹一起被过继给了大伯杨瑞生。杨瑞生驻归德时把杨度和妹妹带回到其府中。十六岁改名为度,字皙子。伯父迁关外朝阳镇时,杨度和妹妹便又回到湘潭。杨瑞生其实没怎么管过杨度学习,但没想到杨度特争气,光绪十八年(1892年),杨度不过17岁,考就取了秀才;只是接下来,“学霸”杨度的好运戛然而止,连续两年会试都没考上,由于时局动荡,清政府有意革新,考题不再是传统“君臣纲常”的八股取士,而是要求考生能学贯东西、通晓西洋,这让一肚子四书五经的杨度非常郁闷。

大清帝王术传人,辅佐袁世凯称帝,晚年入党,周恩来:我是他上线

杨度第二次落榜那年,正是1895年,那年发生了一件大事——

当时的读书人如康有为、梁启超等,已经开始接触了一些西学理念,正是与顽固派的治国理念格格不入的时候,而年轻的光绪皇帝,迫切希望掌握这支新鲜的变革力量来对抗慈禧,所以在他的支持下,1000多名读书人联名上书,浩浩荡荡,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20岁的杨度也跟着凑了热闹。

借着出众的才华,杨度很快在维新派崭露头角,他结识了康有为、梁启超、徐世昌、袁世凯等一众好友。就在大家一致认为,杨度将在光绪皇帝面前大展拳脚时,他跑了。

21岁的杨度回到了湖南老家,并拜入船山书院大儒王闿运门下。

二、政治立场不断转变,成为有些人口中的“墙头草”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杨度不顾王闿运的劝阻,瞒着老师自费留学日本,入东京弘文书院师范速成班,与黄兴,即黄克强同学。受留日学生影响,思想日趋激进,和湖南留日同乡杨笃生等创办《游学译编》。半年后在结业会上,日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嘉纳治五郎发表了贬低清国人的言论,杨度当场和他就国民性和教育问题激烈辩论。不久以“支那教育”为题发表在梁启超的《新民丛报》上,由此在中国留日学生得到支持和赞扬。为了筹办《游学译编》获得经费支持,杨度被迫回国。随后奉师命谒见了张之洞,受到张之洞的称赞。

1911年,清廷成立的“皇族内阁”,杨度担任统计局局长。此外杨度和袁世凯私交颇深,关系非同一般,又怀有知遇之感。他认定袁世凯就是他要找的“非常之人”,而他就是帝师。

大清帝王术传人,辅佐袁世凯称帝,晚年入党,周恩来:我是他上线

杨度手书

1914年他追随袁世凯复辟,同年4月杨度呈送《君宪救国论》,袁世凯对其恩宠有加,并亲自赐匾题字,称他为“旷代逸才”。洪宪帝制一出台,便遭到全国上下的唾骂声讨,在家乡被骂为汉奸,他先前的好友梁启超称其为“下贱无耻、蠕蠕而动的嬖人”。

1929年,杨度在潘汉年的引荐下,经伍豪(周恩来)批准,正式加入我党,直接由周恩来领导。当时有人嘲讽他投机,杨度微微一笑:“方今白色恐怖,云何投机?”

那个年代,做这个选择就等于把脑袋别在了裤腰带上,可杨度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依然选择了他认为的最正确的道路。在我党最困难的时刻,杨度散尽家财,瞒着家人四处筹钱,帮助组织渡过难关。

大清帝王术传人,辅佐袁世凯称帝,晚年入党,周恩来:我是他上线

杨度与长子杨公庶(右)、次子杨公兆(左)

此时他或许已经意识到:所谓的“帝王术”,并不能救国救民,在他写给自己的挽联中,我们或能窥探一二:

“帝道真如,而今都成过去事;

医民救国,继起自有后来人。”

三、身后评说

民国二十年也就是1931年9月17日,一代奇人杨度,在上海租界因病去世,为他传奇的一生画上了句号,周恩来、潘汉年等人亲自前去吊唁,如今他的棺椁安葬在上海宋庆龄陵园的名人公墓。

这位“帝王师”,从大清到民国,跨越两个世纪,一生反复改旗易帜,被后人诟病为“墙头草”,甚至有人骂他“变色龙”。

但我觉得,这才是杨度的可贵之处。

他的一生都在奔赴救国,只要认为道路正确,就敢去做去试,错了就立即改,决不钻牛角尖,不择手段只为达到一个目的:“救中华”!

满清骂他奸佞,袁世凯恨他误国,国民党称他叛徒,毛泽东说他是“自己人”,他到底是个什么人?

恐怕这个搅动天下的湖南书生,也在用一生的时间思考这个问题。

我想,至少,他是一个悲悯天下的爱国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