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城肇造于公元765年;从那时起,城市中心区的旧建筑陆续为新建筑取代,前期建筑的基础被后期建筑打破、叠压,这过程在一千二百五十七年间未曾中断。 综合分析史料还可推测出,金碧路的一段(鸡鸣桥至得胜桥)最晚在十二世纪末已是城中东西向大道,东寺街则能上溯至九世纪。 因城市中心区没有发生大的变动,故可说现代昆明继承自八世纪时的拓东,中间经过鄯阐府、中庆路(昆明县附郭)、云南府(昆明县附郭)、昆明市几个时期。 各个时代的人,对昆明城市的地标建筑可能有不同看法。六十年代,昆明最骄傲的建筑或许是通高六十五米的军事博物馆大楼(日后用作云南省博物馆、云南省美术馆);八十年代,应该是七十米的工人文化宫(今圮),犹记得1987年电梯售票处前的人群里外三重,都等着选胜登临,伸手摘星。 但说最能代表城市,建筑本身亲历上千年盛衰兴替,其存在不可复制,我以为昆明地标只能是慧光寺塔(西寺塔)及常乐寺塔(东寺塔),分别矗立在不足一里的步行街东西端,两座隔着辈的“孪生”古塔。 ▲慧光寺塔〔摄影:蛮书〕 植双阙于津阳,起重楼之土阜。远在慧光寺塔、常乐寺塔奠基之日,两座塔便是按照专属于这城的纪念性建筑进行规划和建设。 两座塔的高度,以当年的尺估算,台基以上部分约为一百二十尺。习惯认为的地标建筑,或者崇高,或者宏阔,两座塔早为现代楼房遮蔽的古塔很难引人注意。 一百二十尺约35.5米,在今天看来确实不高。可以设想,一千三百年前,小国寡民,可动员的财力人力有限,当时来说也不算最优秀的施工队伍,因为丰祐王好大喜功,短短三十多年间同时兴建几项大工程。 留存到现在、先后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至少有,法界灵通明真乘塔(千寻塔)、慧光寺塔。倘使常乐寺塔没有在1833年地震中彻底倒塌,还将再增加一项。见于《元史·地理志》,还有宫城的改扩建。野史方志中留下的传说更多。 丰祐王时期修建的常乐寺塔只存在于清道光十三年(1833)以前。1883年,时任云贵总督岑毓英带头捐资重建常乐寺塔,因担心旧址地基不稳,新的常乐寺塔选址于旧址以东。六年后(1889),常乐寺塔重建工程告成。 根据现代重修慧光寺塔的发现,可以将慧光寺塔的竣工时间定在849年或稍晚。新的常乐寺塔是仿照慧光寺塔修造,两者前后相去一千零四十年,正是前面提到,隔着辈的“孪生”兄弟。 ▲常乐寺塔〔摄影:蛮书〕 慧光寺塔、常乐寺塔,在一条步行街的两端,直线距离约390米。这段路不仅平面上的空间距离,同样是时间的距离。通常理解的时间距离,并不是水平方向,而是垂直方向:一个时代叠压在前一个时代之上。两座塔的确存这样的关系,只不过经常被无视。 慧光寺塔通高(塔顶据地面)约35.5米,常乐寺塔通高40.57米。虽然,野史、地方志都提到常乐寺塔稍高于慧光寺塔,但那一般指1833年以前常乐寺塔(成书于1833年以前或采录旧志)。更何况,根据慧光寺塔实际高度验算,《南诏野史》等文献记载的数字几乎没有可信度。 1889年后的常乐寺塔仿慧光寺塔而建,真正造成两者高差,如果不经特别提醒被很多人忽略的,是以东寺街(或书林街)为基准平面,慧光寺塔的塔身底部(台基顶)低于基准平面,而常乐寺塔的塔身底部(台基顶)高于基准平面。简单说来,参观两座塔,在西下台阶,在东上台阶。 ▲常乐寺塔〔摄影:蛮书〕 慧光寺塔的台基在地面之下,自然不是始建时期的原貌,唯一理由就是,建塔当年的三层重台为一千二百多年的尘土掩埋。常乐寺塔距现在不过百多年,清末地面和现在的差别未如此明显。从滇池流域历史水文来看,也为考古资料所证实,掩埋慧光寺塔台基的除了尘埃,还有洪水带来的淤泥。 然而,很多时候我们更愿意相信,造成这一事实的是曾经走过东寺街的行人、车马,由南诏而大理而元而明而清,脚下泥土代代累积的结果。慧光寺塔落成之日,去昆明城(拓东)选址、兴工不到百年。 ▲慧光寺塔〔摄影:蛮书〕 昆明的城市历史,这位“九朝”老人无疑是最佳讲述者。事实上,迟至1911年,慧光寺塔及常乐寺塔,两座塔的高度决定了昆明的城市高度;以高大论地标,慧光寺塔、常乐寺塔也当之无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