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朔《起初·纪年》里的几个历史瞬间

 老鄧子 2022-12-02 发布于海南
《起初·纪年》,54万字,78回,插科打诨、嬉笑怒骂、随意发挥,64岁的王朔这次又任性耍了一把。
不打招呼,不做宣传,在安安静静15年之后王朔推出了自己最长的一部长篇小说,字数相当于原来所有小说字数的三分之一。不做宣传,可能王朔想检验一下大家是不是还记得他,也可能他知道自己的小说是写给老读者的,靠宣传也吸引不了年轻一代。
果然,老王朔还是厉害!影响力还在呢。8月12日,出版方发布预售消息当天,10万册就发完了货。8月16日正式发售,另外10万册也在当天发完了。首印20万册,一周之内又加印10万,出乎出版方预料之外。
《起初·纪年》的阅读需要一种独特的语境,就是那种油腔滑调的京腔口语化述说、古今中外故事的无厘头联系、似有似无的事实铺陈。一切都好像在一种无所谓的状态中存在,一切又好像在一种特别真诚的讲述中感动。对的,这就是王朔的语言风格,他可以让自己的小说名叫《我是你爸爸》,带着一股痞劲儿,也可以取名《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这样唯美的名字,这次更直接是《起初·纪年》这样看不明白的字词。
王朔可以在书中安排汉武帝跟张骞对谈人生观、价值观、宇宙观,也可以安排张骞想着吃烙饼、饺子、豆角、芒果这些西汉没有的食物;他可以设计出集团军、前指、总提这样的现代军事指挥体系,也可以喊出专打主力、敌动我动、敌不动我先动的军事作战口号;他可以让汉武帝嘲笑儒学的假正经,也可以把他自己独创的知道分子概念放在书中。他甚至安排了一个方士的名字叫王朔。有时候你觉得自己是在公元前一点一滴核对着史实,有时候你又觉得穿越回现代社会听一个北地老炮在胡侃瞎侃。
对的,这就是王朔,这就是王朔的语言风格,有人说这书是他念着写出来的口语作品,有人说他是费尽心思设计的《百年孤独》式语言,不管咋样,只要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追过王朔作品的老读者都会会心一笑,读着读着乐起来,读着读着心酸起来,读着读着落下泪来,这就像是在读我们这代人的青春一样,熟悉而又酸楚。
对于这部来源于正史又不是正史的小说,王朔自有自己的说法:“我幼时其实是个军迷或叫武人崇拜者,李广李陵爷儿俩的悲剧性命运对我有一点的刺激,直到成年无处安放,和我熟知的大英雄套路完全不同,初衷有相当成分意图借汉武朝军事活动把本人军迷时代攒下来的小爱好、小见识发挥一下,过过瘾。”
就是说起始王朔就没有想按照正经套路去写历史小说,他只是凭着爱好写了一个打仗的故事,而这故事又恰好跟汉武帝有关系了。于是一不小心这故事就写长了,成了54万字的大部头。
书中讲到了大量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主线是从汉武帝少年时发起北征匈奴,到中年时的开疆拓土,再到晚年酿成后宫之祸,最后孤独终老甘泉宫来串联的。这其中还能看到传奇将领李广、屡建奇功的卫青、少年将军霍去病、史学大家司马迁、文学家司马相如、一代贤后卫子夫的千古传奇等等故事。
这些事件和人物又都是真实名字,王朔对待这些事件和人物是很认真的。也是在《序言》里他讲到:“本书取材于《资治通鉴》《汉书》《史记》所载汉武旧事,大事件走的是通鉴的纪年,有些例行封赏宴飨通鉴不如汉书详备则由汉书补入,也是为了显得文体庄重,巨细无一无出处,没瞎编。”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真态度,从书中的内容可以看出王朔这15年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阅读了大量的正史和野史。也正是有了这样的积累,王朔的正文讲述才做到了信手捏来随心所欲。
而对于不同的史料观点,王朔也采取了自己的一贯的态度,那就是我就是这么做了,你看着办吧。“我是凭兴致、叙事方便任意作了取舍,若有方家言之凿凿提出教正,令本人折服,亦将以注释煌列于卷后,注明此为正解,并致以薄酬。改是不改了,牵一发动全书,愿以疏于考据、以讹传讹典型留案底于世,以警来者。”
正书一开头就说到了和亲。

“起初,我六年,匈奴左骨都侯呼衍朵尼驮着紫貂皮、精炼羊奶酥酪和河磨玉来访,自上谷入境,王恢在红山口岸接他,护送他到长安,安排他在国宾馆住下,来找我,跟我说:姐夫问你好。我说什么姐夫?

王恢说军臣单于。我说好烦,姐家日子又过不下去了?

王恢说这回倒没提借粮食的事儿,就说是想借几尺布,天热了,皮袄穿不住,姐夫说他可以光膀子,主要想给姐扯件褂子。我说不过分,上好纱丝绫罗一样给姐弄一身。…… ”

匈奴军臣单于,继位后起兵大举南下,掠夺了大量人口、财富,汉朝边塞报警的烽火一度烧到长安附近的甘泉宫。王朔在《起初·纪年》讲述这段故事是在引出汉武帝发兵讨伐匈奴的决心。匈奴欺人太甚,三天两头派人来要东西,粮食、牛马、布匹绸缎,甚至美女都在讨要名单之内。

公元前201年,汉高祖刘邦被围在白登城后采纳了谋士刘敬的建言,开始采取和亲政策,以汉朝宗室女嫁给匈奴单于为阏氏,每年送一定量的丝绸、酒、食等给匈奴;双方约为兄弟;开放'关市'。汉高祖之后,惠帝、吕后、文帝、景帝及汉武帝初年都采取了和亲政策。这种局面在汉武帝继位后被打破,从汉武帝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到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对匈奴实行'征讨政策',在军事上压倒了匈奴,但却没能彻底打败匈奴。

和亲,汉朝人的难言之隐!切肤之耻!

汉武帝决心征讨匈奴,不过跟几位亲信近臣打听,九卿之中有五位反对开战。也是,当时的汉朝成平已久,人们习惯安逸,不尚武力,无法迅速跟匈奴开战。大臣们不知道匈奴有多大面积有多少人?将军们不知道匈奴有多少兵力?有多少战将?当汉武帝提出准备战斗时,还得先从各部门临时找人了解匈奴的情况,就连汉武帝亲自提议,由三公九卿和负责作战的将军组成的“总提”,即对匈作战动员统筹提调常设机制都找不到办公的地方,先是在部队一号院内找了一个废弃的马厩改造后准备用来给“总提”办公使用,谁知改造后竟然失火烧毁了,没办法只得躲到秦旧都雍地西陲少皞畤办公了。在这里,王朔把他独有的幽默和历史做了一个充满辛酸乐趣的结合。

征讨匈奴第一战即为马邑之战。汉武帝预谋设计在马邑歼灭军臣单于主力部队。

马邑位于今天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内,汉朝时这里是与匈奴人地盘相接的一座城市。汉元光二年,即公元前133年六月,汉武帝听从大臣王恢建议,让马邑的大商人聂壹假意与匈奴密切交往,以引诱匈奴人进攻马邑。匈奴军臣单于贪恋马邑富裕的财物,以十万骑入武州塞。武帝以韩安国为护军将军,李广、公孙贺、王恢、李息等为将军,率三十余万大军分别埋伏于马邑附近和代州一带。军臣单于进军至距马邑百余里处时,发现牲畜遍野而无人放牧,顿生疑心,旋俘获汉巡边之雁门尉史,得知汉在马邑附近埋伏重兵,遂引兵撒退。汉兵追之不及,罢兵。此后匈奴拒绝和亲,然而关市交易尚未断绝。

马邑之战又称为马邑合战,是汉武帝对匈奴的第一次大规模军事行动,也是王朔在书中第一次描写军事行动,整个事件王朔前前后后讲了有五个章节,从上层议论到军事部署,从诱敌计划到实施经过,从士兵反应到边民心态,甚至于连长安官宦家庭的跋扈子弟和夫人小姐赶赴马邑准备观看汉军得胜而归盛况的举动都描写到了。但是,如此重大的军事行动如此的张扬只能落得乘兴而去败兴而归。事实上也是如此。而提出这一合战计划的大行令王恢成了这一失望军事行动后果的承担者,他被下大狱判决为诛刑。王恢不甘受辱,遂自己上吊而亡。

王朔《起初·纪年》书中出现的第一位与汉武帝对话的大臣王恢,反对和亲,极力主张对匈奴作战,却因为一次组织失当的军事行动丢掉性命。出师未捷身先死,汉武帝一出手就掀起了汉匈之间相持几十年的残酷战争历史。

马邑合战计划虽然落空,但是却明确地向匈奴发出了战争的宣言。而要进行战争首先必须得有良将,此时的汉武帝可以说是求贤若渴。毛主席早就说过:“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汉武帝也认识到了人的重要性!正当此时,卫青霍去病舅舅外甥出现了。

卫青,生年不详,字仲卿,河东平阳人。汉武帝第二任皇后卫子夫的弟弟,汉武帝在位时官至大司马大将军,封长平侯。卫青的首次出征是奇袭龙城,揭开汉匈战争汉朝反败为胜的序幕,接着七战七胜,收复河朔、河套地区,击破单于,为北部疆域的开拓做出重大贡献。
汉武帝看重卫青,很快就因军功封其为大将军。讲述这一过程王朔又幽默了一把。首先卫青能够参军因为汉武帝姐姐平阳公主的推荐,平阳公主是汉武帝同母姐姐,嫁的前两任丈夫都去世了,那时她是寡居之中,卫青本是平阳公主的仆奴,但她却看好卫青,将他推荐给了自己的弟弟。
“平阳说不行!我应了人家了,就必须是一宫尉。我说按宫尉,高配,下去当校尉行不行?平阳说不行!你不就是没地儿开这份饷钱么,我开,算我的,月俸我出,你就给他一项缨盔这不算难为你吧?

我说不是钱的事,行行,建章宫尉,我应了,你让他把内身甲穿出去吧,早置了吧头回穿小心咔着肉。

平阳说你不会后悔,你招了多少没用的人,就会跟在别人后倚儿打幡儿,说看菜下饭的话,等你叫人堵宫里都要逮你的时候,你看谁能站出来摆你背出来。”

果然,卫青本人也是极给平阳公主长脸,《史记》 列传第五十一记载:“至塞,天子使使者持大将军印,即军中拜车骑将军青为大将军,诸将皆以兵属大将军,大将军立号而归。天子曰:“大将军青躬率戎士,师大捷,获匈奴王十有余人。益封青六千户。””

出战五年,卫青即建不世之功,拜大将军,天时地利人和皆具,感觉这人就是专为汉武帝实施雄才大略而生的一代名将。当然,后来平阳公主也嫁给了昔日的仆人卫青。

司马迁总结卫青的功劳:“最大将军青,凡七出击匈奴,斩捕首虏五万余级。一与单于战,收河南地,遂置朔方郡,再益封,凡万一千八百户。封三子为侯,侯千三百户。并之,万五千七百户。其校尉裨将以从大将军侯者九人。其裨将及校尉已为将者十四人。”卫青自己封侯居将,跟随他的部属封侯者9人,升为将军者14人,实为勇猛之军也。

汉武帝觅得的另一不世出大将就是卫青的外甥霍去病霍骠骑。

司马迁曰:“是岁也,大将军姊子霍去病年十八,幸,为天子侍中。善骑射,再从大将军,受诏与壮士,为剽姚校尉,与轻勇骑八百直弃大军数百里赴利,斩捕首虏过当。于是天子曰:“剽姚校尉去病斩首虏二千二十八级,及相国、当户,斩单于大父行籍若侯产,生捕季父罗姑比,再冠军,以千六百户封去病为冠军侯。”

霍去病一战即获封冠军侯。19岁因军功出任骠骑将军。

《史记》天子曰:“骠骑将军去病率师,躬将所获荤粥之士,约轻赍,绝大幕,涉获章渠,以诛比车耆,转击左大将,斩获旗鼓。历涉离侯,济弓闾,获屯头王、韩王等三人,将军、相国、当户、都尉八十三人,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翰海。执卤获丑七万有四百四十三级,师率减什三,取食于敌,行殊远而粮不绝。以五千八百户益封骠骑将军。”

王朔描写汉武帝的这些文臣武将也是大量的以《史记》中的列传为依据,有时候就是大段的将《史记》内容做白话翻译,但是翻译的极其精彩。就拿霍去病封狼居胥一段战场描写,那真是气势如虹、荡气回肠。

“达来诺尔草滩,一片昏黄,胡鼓汉鼓交错作响,一帮尖帽冲过去,一帮方头杀过来;尖帽如皑雪落满半湖,方头如流云,一会儿飘向东,一会儿复窜西;雪占云头,云自缭绕,左右不离湖。票骑率部踏雪,雪浪四溅,乃见路博德,其部残破,止余三千骑,俱各被创,刃缺矢尽。”

此时的票骑将军霍去病年轻气盛,孤军深入匈奴腹地寻找单于主力决战。汉军将士于冰天雪地的北国前赴后继不断冲杀。

“匈军势大,逆之若逐浪,一排粉碎一排又起;亦如逾岭,一岭才过又见一岭。汉军则若洪流,主力纷至,自西向北、东北,多向突击,一阵未休复入一阵,诸大校、司马、尉、卒无不向前,吴八、邢然皆高呼:活拿单于就在今朝!山崩、浪开,乃见左贤王狼纛。”

凡骠骑出塞,必攻击前进,封狼居胥山,登临翰海,驱逐匈奴往北逃窜,树立汉家千年英雄风范。

司马迁曰:“骠骑将军去病,凡六出击匈奴,其四出以将军,斩捕首虏十一万余级。及浑邪王以众降数万,遂开河西酒泉之地,西方益少胡寇。”

“最骠骑将军自四年军后三年,元狩六年而卒。天子悼之,发属国玄甲军,陈自长安至茂陵,为冢象祁连山。谥之,并武与广地曰景桓侯。”闻听噩耗,汉武帝极其悲痛,令铁甲军自长安至茂陵陈列,墓穴形状像祁连山,用以悼念霍去病收复祁连山,打通河西走廊之功。

卫青和外甥霍去病在对汉朝对匈奴的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使得大汉北方边境得以长治久安。卫家一门五侯,一时名扬天下。

汉武帝时有年轻的大将军卫青和更年轻的骠骑将军霍去病,他们是汉武帝北击匈奴最有功的两位将军。但是,提起汉武帝时期的军队战神则非得是李广不可。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90岁的冯唐才等到了汉武帝的召唤,可惜无法成行,打了40多年仗的李广到死都没有等到封侯,这真是男人奋斗一生的两个悲哀典型。

李广,去世于公元前119年,生年不详,字号不详,陇西成纪人。李广于汉文帝十四年(前166年)从军击匈奴,因功为中郎。景帝时,先后任北部边域七郡太守。武帝即位,召为未央宫卫尉。元光六年(前129年),任骁骑将军,领万余骑出雁门击匈奴,因众寡悬殊负伤被俘,后李广夺马返回。

关于李广的传说很多,王昌龄《出塞》诗赞曰: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说的就是李广飞将军的传说。

《史记》记载:“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之。”这里讲李广飞将军威名吓退匈奴,射箭可以中石,最厉害的是曾经射杀过猛虎。如此厉害的李广将军在对匈奴作战却难有大的作为。

汉武帝元狩四年,即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发动漠北之战,由卫青、霍去病各率五万骑兵由定襄、代郡出击跨大漠远征匈奴本部,李广几次请求随行,王朔在书中详细说明了李广请战经过。

“郎中令李广多次请战,强烈表达这次出征必须有我。上说这次部队走得远,年岁不饶人,各军五十以上干吏都不要他们参加,下回。广说就因为我岁数到这儿了,再下回,就没我了。我从弱冠即与匈奴作战,就想撞见一回单于,当面冲老汉放一箭,必须有我!

上不许。广再请,以郎中令之便、每于上銮驾出入,低首抱拳默立道侧。上承压不过,乃许。命为前将军,属大将军。私下跟卫青讲:老爷子老了,点儿背,你关照他,不要让他孤军冒进,几次效果都不好。”

汉武帝“点儿背!”一句话将李广的结局归于宿命。李广在出战时找不到道路了,迷路了,失去了与匈奴军作战的机会。而此时卫青霍去病的部队却在舍生忘死浴血战斗。

司马迁在《史记》当中描写了李广的结局:“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不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

李广以如此决绝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征战经历。

《起初·纪年》中尽力发挥了这一悲壮的事件。

“将军死后,素衣敛于部队统一配发柳木薄棺,棺上覆甲,安放于弩车,由他所在部队骑兵四马车引,侍卫骑从十六马封弓封刀抉持将旗护送,经平城人塞,运回长安,人清明门经清明东、西大街至直城西、东大街,过两宫、北阙甲第出直城门,再转陇西成纪县将军老家安葬。诸王侯贵戚在各宅门口设路祭,皇帝亦在未央宫北官门外设祭,由卫太子领一千大臣亲祭。

灵柩所过之处,不断有曾在将军麾下服役老兵加入,颇多将侯高吏,更多平头百姓,送丧队伍浩浩荡荡,沿途百姓听说没听说过的,也都跟着叹息抹泪儿。”

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李广将军践行了这一品德。

李广归葬故乡,孙子李陵率领家人迎接他的灵柩。李广去世二十年后,即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历史又把他的孙子李陵推到了关键的位置上。

司马迁记载:“李陵既壮,选为建章监,监诸骑。善射,爱士卒。天子以为李氏世将,而使将八百骑。尝深入匈奴二千余里,过居延视地形,无所见虏而还。拜为骑都尉,将丹阳楚人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以屯卫胡。数岁。”

这里讲李陵善骑射,壮年之后一直率兵戍边。

“天汉二年秋,贰师将军李广利将三万骑击匈奴右贤王于祁连、天山,而使陵将其射士步兵五千人出居延北可千余里,欲以分匈奴兵,毋令专走贰师也。陵既至期还,而单于以兵八万围击陵军。陵军五千人,兵矢既尽,士死者过半,而所杀伤匈奴亦万余人。且引且战,连斗八日,还,未到居延百余里,匈奴遮狭绝道,陵食乏而救兵不到,虏急击,招降陵。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匈奴。其兵尽没,余亡散得归汉者四百余人。”

李陵以五千步兵对战匈奴八万骑兵,最后弹尽粮绝不得已降了匈奴。对《史记》中的这段记载王朔也做了精彩的演绎。

“匈奴见汉军少,直冲过来,陵为首持戟搏击迎战之,千弩齐发,干骑倾倒;二发,再倾千骑;三发、四发,无不应弦而倒,顷刻积尸如丘,余者纷走避,前急退后更后退,各各掉不过头挤成一疙瘩,旁溢四上山,悬梁走马数千骑。汉军连击鼓,全队扑出向前,戟戮刀砍,顿刻斩首数千级。”

从中可见李陵率领的五千丹阳楚人之骁勇善战之忠贞不屈。

汉武帝知李陵投降匈奴后欲诛其全家。在廷议时群臣都是义愤填膺,只有太史公司马迁一人提出了反对意见,最后也因此次发言身受宫刑,屈辱残生。

王朔用大白话替司马迁表达了意见:“臣今虽为文吏,班列卜祝,祖上也曾使军,也曾有光荣和耻辱,深知军人不易,战士尤危,今天鲜花笑脸,明日钳发枷身,哪个军队不打败仗?哪个战士不曾忍辱求生,万矢阵前,求死易,求生难,若军败即为叛国,被俘不死即为失节,那就等着看吧,陛下百万雄师,皆是今日之干城,明日之叛贼!在家蹲着当然好说硬话,遥指千里当然用兵如神,臣万般能忍,实不能忍往军人头上扣屎盆子,千罪万罪,罪不在军人。”

“罪不在军人”,罪在当时的军队处罚制度,“军败即为叛国,被俘不死即为失节”,每次军事行动都要诛杀担责的将领,那时间久了谁还敢归国述职呢?李陵之后李广利也投降了匈奴,贰师将军李广利可是与卫青一样的大将军,是当时汉武帝手下最主要的将军,他在兵败匈奴,家人皆被下狱时最后选择了投降匈奴。这对汉武帝是极大的打击,也是对当时军人惩罚制度极大的打击。

汉武帝时开疆拓土,东征西杀,身边杰出文臣武将也是不断涌现,但是被他诛杀的文臣武将也是不断出现,而且他本人的用人观就是人才如拐杖,着急时使用,不急时废弃。对此观点和做法,太史公司马迁、大臣汲黯都曾极力反对。
王朔曾在书中借汲黯之口抨击汉武帝用人观。

《起初·纪年》:“汲黯谏曰:陛下求贤甚辛苦,未尽其用,辄杀之。以有限之士供陛下无尽之诛,臣恐天下贤才将会死光,陛下能与谁共治天下呢?汲點越说越气,说完已是一副怒相。”

“上反而乐了,辩解说:哪个朝代无才,难就难在没有识才慧眼而已,看着很像,聊起来也很像,用起来不是。若有一个会识马一样识才的人叫叔乐也好侄儿乐也好甭管叫什么,何患无人?所以我这个识才办法比较粗暴,就当人才是拐棍、剪刀内样的器物,合用就用,不顺手、锈了钝了,就弃。天好的东西用不着,等于没用,我从来不攒东西,留着他干嘛?”

这就是雄才大略的汉武帝用人之道,听着实用而又残酷。

汉武帝刘彻,是西汉第七位皇帝,十六岁登基,为巩固皇权,在地方设置刺史,开创察举制选拔人才。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行推恩令,解决王国势力,并将盐铁和铸币权收归中央。文化上采用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结束先秦以来'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的局面。汉武帝时期攘夷拓土、国威远扬,东并朝鲜、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奠定了汉地范围,首开丝绸之路、首创年号,兴太学。 

汉武帝后期频繁用兵、劳民伤财,又造成了巫蛊之祸,不得已下罪己诏。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汉武帝崩于五柞宫,享年70岁。汉武帝在位54年。谥号孝武皇帝,庙号世宗,葬于茂陵。 
《史记》里的汉武帝并没有显示出雄才大略,大量的记载是汉武帝求仙问道、登山封禅的内容。而且,史学研究也证明《史记》《孝武本纪》并不是司马迁所著,是后人假托司马迁之名所为。 
真正对汉武帝有高度评价的是《汉书》作者班固。
《汉书》卷六《武帝本纪》“赞曰:汉承百王之弊,高祖拨乱反正,文景务在养民,至于稽古礼文之事,犹多阙焉。孝武初定,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遂畴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作诗乐,建封禅,礼百神,绍周后,号令文章,焕焉可述。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如武帝之雄材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
《汉书》确立了汉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后汉书》《资治通鉴》做了进一步的丰富。因此,王朔说《起初·纪年》叙述汉武帝的主要线索和内容来自《汉书》《后汉书》《资治通鉴》。而《起初·纪年》中汉武帝时代的主要文臣和武将的事迹记述则以《史记》记载为主。这从王朔选用的故事和引用的话语能看出来。
当然,还是要回归到王朔的初心,《起初·纪年》只是他写的一个打仗的故事,碰巧用汉武帝的一生串联起来了。
附:汉武帝时期的主要文臣武将:
文臣:
王恢:(?-公元前133年),西汉大臣,燕国人。边吏出身,后任大行令。他反对与匈奴和亲。元光二年(前133年),率军在马邑诱敌伏击匈奴。事情败露,匈奴撤退。汉武帝怒其不出击匈奴辎重,欲诛之,恢自杀而死。
窦婴:(?-公元前131年),西汉大臣,字王孙,清河观津人,是汉文帝皇后窦氏侄,吴、楚七国之乱时,被景帝任为大将军,守荥阳,监齐、赵兵。七国破,封魏其侯。武帝初,任丞相。元光四年初,以'伪造诏书罪',窦婴被处死。 
田玢:(?-公元前130年),西汉时期长陵 人,西汉初年外戚、宰相,孝景王皇后同母弟。 建元六年(前135年),太皇太后窦氏去世,田玢再次登上宰相之位。窦婴死后次年的春天,田玢就病倒了,后不治身亡。
灌夫:(?-公元前131年),字仲孺,颍川郡颍阴人。建元元年(前140年),入京担任太仆。 他交好魏其侯窦婴,后来在丞相田蚡的婚宴上,因田蚡、程不识和灌婴本家的灌贤看不起他与窦婴,灌夫痛骂诸人,因此论不敬之罪,被斩杀,更因族人横暴被灭族。 
公孙弘:(公元前200年-前121年),名弘,字季,齐地菑川人,为西汉名臣。汉武帝时期,先后二次被国人推荐,征为博士。十年之中,从待诏金马门擢升为三公之首,封平津侯。先后被任为左内史、御史大夫、丞相之职。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公孙弘于相位逝世,谥献侯。 终年79岁。 
汲黯:(?-公元前112年),西汉名臣。字长孺,濮阳人。汉武帝时期,初为谒者,后来出京做官为东海太守,有政绩。被召为主爵都尉,列于九卿。 汲黯为人耿直,好直谏廷诤,汉武帝刘彻称其为'社稷之臣'。主张与匈奴和亲。后犯小罪免官,居田园数年,召拜淮阳太守,卒于任上。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广川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的主张为武帝所采纳,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二千多年。董仲舒一生历经四朝,度过了西汉王朝的极盛时期,公元前104年病故,享年约75岁。死后得武帝眷顾,被赐葬于长安下马陵。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前90年),字子长,夏阳人。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终年55岁。 
张骞:(公元前164年―前114年),字子文,汉中郡城固人,中国汉代杰出的外交家。建元二年(前139年),奉汉武帝之命,由甘父做向导,率领一百多人出使西域,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即丝绸之路,汉武帝以军功封其为博望侯。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张骞病逝于长安,归葬汉中故里。 
主父偃:(?~公元前126年),汉武帝时大臣,临淄人。出元光元年(前134)﹐主父偃抵长安。后直接上书汉武帝刘彻,当天就被召见,与徐乐﹑严安同时拜为郎中。不久又迁为谒者﹑中郎﹑中大夫,一年中升迁四次﹐得到武帝的破格任用。并向汉武帝提出了'大一统'的政治主张。后因受贿被族诛。
东方朔:(约公元前161年-前93年?) ,字曼倩,平原郡厌次县人, 西汉时期著名文学家。汉武帝即位,征辟四方士人。东方朔上书自荐,拜为郎。东方朔一生著述甚丰,有《答客难》、《非有先生论》等名篇。善终。
司马相如:(约公元前179年—前118年),字长卿,汉族,蜀郡成都人,西汉辞赋家,中国文化史文学史上杰出的代表。工辞赋,其代表作品为《子虚赋》。作品词藻富丽,结构宏大,使他成为汉赋的代表作家,后人称之为赋圣和'辞宗'。终年68岁。 
桑弘羊,河南洛阳人,西汉时期政治家、理财专家、汉武帝的顾命大臣之一,官至御史大夫。 自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起,在汉武帝大力支持下,先后推行算缗、告缗、盐铁官营、均输、平准、币制改革、酒榷等经济政策,同时组织六十万人屯田戍边,防御匈奴。元凤元年(前80年)九月,桑弘羊因与霍光政见发生分歧,被卷入燕王刘旦和上官桀父子的谋反事件,牵连被杀。
儿宽:(?-公元前103),又作倪宽。西汉千乘人。元鼎四年(前113年),任左内史。在任数年内,劝农业,缓刑罚,并负责在郑国渠上流南岸开六条小渠,灌溉两旁高地,称为'六辅渠'。后任御史大夫,与司马迁等共同制定'太初历'。
金日磾:公元前134年-前86年),字翁叔,西汉时期政治家,汉昭帝刘弗陵四大辅臣之一。
霍光:(?-公元前68年),字子孟。河东平阳 人。西汉权臣、政治家,麒麟阁十一功臣之首,大司马霍去病异母弟、汉昭帝皇后上官氏的外祖父、汉宣帝皇后霍成君之父。曾主持废立昌邑王刘贺。汉宣帝地节二年(前68年),霍光去世,谥号“宣成” 。两年后,霍家因谋反被族诛。
武将:
卫青:(?-公元前106年),字仲卿,河东平阳人。西汉时期名将,汉武帝第二任皇后卫子夫的弟弟,汉武帝在位时官至大司马大将军,封长平侯。卫青的首次出征是奇袭龙城,揭开汉匈战争汉朝反败为胜的序幕,曾七战七胜,收复河朔、河套地区,击破单于,为北部疆域的开拓做出重大贡献。元封五年卫青逝世,起冢如庐山,葬于茂陵东北1000米处,谥号为'烈'。
霍去病:(公元前140年-公元前117年),汉族,河东平阳人,西汉名将、杰出的军事家、民族英雄,官至大司马骠骑将军,封冠军侯。霍去病是名将卫青的外甥,善骑射,用兵灵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勇猛果断,善于长途奔袭、快速突袭和大迂回、大穿插作战。在两次河西之战中,霍去病大破匈奴,俘获匈奴祭天金人,直取祁连山。在漠北之战中,霍去病封狼居胥,大捷而归。元狩六年,霍去病因病去世,年仅23岁。

李广(?~前119年),字号不详,陇西成纪人。西汉时期名将、民族英雄,秦朝名将李信的后代。李广于汉文帝十四年(前166年)从军击匈奴,因功为中郎。景帝时,先后任北部边域七郡太守。武帝即位,召为未央宫卫尉。元光六年(前129年),任骁骑将军,领万余骑出雁门击匈奴,因众寡悬殊负伤被俘。匈奴兵将其置卧于两马间,李广佯死,于途中趁隙跃起,奔马返回。后任右北平郡太守。匈奴畏服,称之为“飞将军”,数年不敢来犯。元狩四年(前119年)漠北之战中,李广任前将军,因迷失道路,未能参战,回朝后自杀。

李陵:(?-前74年),西汉陇西成纪人,字少卿。李广之孙。武帝时,为侍中建章监,善骑射,拜骑都尉,教射酒泉、张掖将士,防备匈奴侵扰。天汉二年(前99)贰师将军李广利出击匈奴时,自请率步卒五千出居延,至浚稽山,为单于所率八万余骑包围。虽率军力战,终因粮尽矢绝,救援不继而投降。汉武帝遂族灭其家。
李广利:(?-前89年),中山人,西汉中期将领,外戚,汉武帝宠妃李夫人和协律都尉李延年之兄 。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李广利任贰师将军攻打大宛,损兵折将,战绩平庸,后因军功封海西侯。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至天汉四年(公元前97年),李广利率军多次指挥与匈奴的战争,依旧战果不佳甚至损兵折将。 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李广利兵败投降匈奴,次年被卫律杀死。 
赵破奴:西汉时期将领,太原人。幼时流浪于匈奴地区,后归汉从军,成为霍去病军司马。数次征伐,官至浚稽将军。后来因巫蛊之祸受到牵连而被灭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