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革命题材小说阅读试题汇编(四)

 阅读美丽星空 2022-12-02 发布于山东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奔向延安

石钟山

赵大刀和十几名青年学生一同出发了,他们的目标是革命根据地——延安。那时,从全国各地投奔到延安的进步青年不计其数,延安就像燃亮在黑暗中的一座灯塔,人们奔着那亮光,前赴后继地涌去。

他们的第一站是西安,那里也有八路军的办事处,到了西安,延安也就不远了。一路上,日本人和伪军设了许多道封锁线,日本人早知晓了延安在中国的影响,他们要封锁中国的红区,不让抗日的烽火蔓延。铁路两旁的交通要道,也立起了鬼子的炮楼。想通过敌人一道又一道的封锁,任务还是很艰巨的。

从武汉办事处出发时,他们被编成了几个组,毕竟十几个人在一起,目标太大了。有时他们也会化整为零,分头行动。路线是办事处的人早就设定好的,每到一站都有当地的交通员接应,那些交通员就像在进行一场接力赛,一站站地把他们传递下去。

赵大刀和赵果分在了一组。赵果的样子有些瘦小,穿在身上的衣服大了一号,看着像个稻草人。赵大刀一看见赵果就笑了,在赵果瘦弱的肩头上捣了一下道:你小子长成这样,还想当八路,能打动枪吗?

也就是从那时起,赵大刀发现赵果这孩子爱脸红,不管说什么话,都先红了脸,两只眼睛水汪汪地盯着人看。赵大刀就用两只大手,爱抚地摩掌着赵果的头说:你小子,不是当兵的料,我看唱个歌、跳个舞啥的还行。

赵果听了,自然又红了脸道:我能行,不信咱们到了延安比比看。

赵大刀就笑了,笑过了,就拍着胸脯说:兄弟,我可是老资格了,当年在苏维埃,我参加过的战斗数都数不过来。

这时,他又想到湘江边无名高地的那一战,一个连的弟兄壮烈牺牲的场面,他不再说话了,眼里有晶莹的东西在涌动。战友们永远地留在了无名高地上,只剩下他一个人。他觉得他是代表着十三连的弟兄们,一起在寻找主力部队,他经常做梦,每次都会梦见阵亡的战友们,站在他面前,一声声地问他:连长,我们啥时候归队呀,我们想红军主力呢。

每次做这样的梦,他都会流下热泪,从梦里哭到梦外,醒来后,他就呆呆地望着天上的星星,在心里铿锵地说:弟兄们,放心吧,我一定带着你们归队。

一路上,赵大刀的心情兴奋而又迫切,他不断地催促着身后的赵果,跟上他的脚步。赵果看样子从来没有吃过这样的苦,气喘吁吁,小跑地跟着这十几人的队伍。赵大刀不时地停下来等赵果。在这之前,赵大刀早就把赵果身上带的干粮和一个布包背在自己身上,就是这样,他还要不停地等赵果。

赵大刀就说:兄弟,要不我背你一程吧,你的小身板,我看快不行了。

赵果人小志气高,他听赵大刀这么说,小脸又涨红了,汗珠晶亮地挂在额头和鼻翼上,他赌气地说:大刀哥,别小瞧人,我行。

赵果自从认识了赵大刀,就一直把他喊作大刀哥。因为俩人都姓赵,彼此间就多了一份亲近。赵大刀称赵果兄弟,要么就叫他一声“一家子”,赵果爽快地答应了。

几日之后,赵大刀就了解了赵果的一些情况。赵果在投奔延安前是汉口一家师范学院的学生,别看他长得小,每次的抗日游行,他都是组织者之一呢。在学校读书时,就参加了大学的进步青年诗社,油印小报宣传抗日的思想,还被警察抓去过。

赵大刀听了赵果的经历,就伸出手指头在赵果的鼻子上刮了一下:你个小鬼,还不简单啊。

赵果也向赵大刀打听红军队伍上的事。跟着赵大刀一起出发的学生们,这时已经知道赵大刀曾经是红军的连长,对他都是一脸的敬仰。提起红军和红色根据地,赵大刀的话就收不住了。每次休息的时候,赵大刀都会声情并茂地给他们讲述红军和苏维埃。讲这些时,他似乎又看到了满眼的红旗,还有那一张张生动的笑脸。他一遍遍地描述着,似乎在完成一次又一次的思念。他又讲到了湘江西岸无名高地上的阻击战,还有他那些牺牲的战友们。学生们倾听时都噤了声,一脸的崇敬与肃穆。

赵果是个感情脆弱的孩子,赵大刀每次讲到十三连六天六夜惨烈的阻击战时,他都会流泪,眼泪顺着脸颊无声地流下,然后“吧嗒吧嗒”地掉在了地上。

赵大刀一见赵果的眼泪,心就软了,有一股温暖的东西在他身体里弥漫着。赵大刀冲赵果说:兄弟,等到了延安,我找到部队后,你就给我当通讯员吧,那样咱们就不会分开了。

赵大刀无疑是这十几个人的精神领袖,他有时走在队伍的前面,有时走在最后。过敌人的封锁线时,他总是率先冲过去,把赵果带到安全地方,然后再回来接其他的人。一趟一趟的,总是有惊无险。这里的交通员早就摸好了情况,有时还打通了伪军,那些伪军不过是鬼子的走狗,给当官的塞几块银元或是点鸦片,伪军也就睁只眼、闭只眼,朝天上胡乱放上两枪,装模作样地从炮楼里追出来,然后骂骂咧咧地回去向日本人交差去了。

即便是这样,这些学生还是受惊不小。没参加革命前,无数次地把革命的浪漫想象过了,然而现实却并非如此,单调而又惊险,革命的过程是用一双脚,一步步地走过来的,这也就有了许多的艰辛和苦难,甚至是流血和牺牲。这是青年学生在参加革命前没有想过的。

(摘自长篇小说《最后的军礼》,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延安就像燃亮在黑暗中的一座灯塔”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延安这一革命根据地在黑暗的中国所起的“灯塔”作用。

B.赵果“有些瘦小”“爱脸红”“两只眼睛水汪汪地盯着人看”,却有一定能当好兵的决心,也有杀敌斗争的经验。

C.赵大刀提起红军和红色根据地就有很多话,给青年学生声情并茂地讲述红军和苏维埃,一遍又一遍的描述中满含思念。

D.前往延安的路线是办事处的人早就设定好的,每到一站都有当地的交通员接应,这说明红军对前往延安的新生力量的重视。

8.有评论说,石钟山作品中的人物充满了兵趣、兵味和人性的光辉。请结合文中相关人物简要分析。

9.如果将小说结尾“这些学生还是受惊不小”改写成“这些学生却是临危不乱”,并修改后文内容,原文和改文文学效果哪一个更好?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7.B

8.①兵趣:赵大刀打趣赵果,说他太瘦弱扛不动枪,不是当兵的料。

②兵味:赵大刀是这十几个人的精神领袖,率先冲过敌人的封锁线,接应保护其他人。

③人性的光辉:赵大刀经常梦见阵亡的战友,每次都会流下眼泪,从梦里哭到梦外,决心带兄弟们归队,再刚强的战士也有柔软的内心,体现了他人性中的善良。

9.原文的文学效果更好。

①从人物形象塑造上看,“受惊不小”更符合只想象过革命的青年学生的形象特征,而“临危不乱”夸大了青年学生面对单调而又惊险的革命的心理状态,原文更符合人物的形象特征。

②从情节安排上看,赵大刀带领学生去延安,青年学生并没有经历过革命的艰辛和苦难,甚至是流血和牺牲,青年参加革命时一一经历,原文更符合情节的发展。

③从主题上看,“受惊不小”的青年学生通过经历革命会逐渐成长,主题会更加深刻;如果一开始就临危不乱,无法展现青年学生投身革命不断成长的主题。

【解析】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也有杀敌斗争的经验”说法错误,原文写赵果“每次的抗日游行,他都是组织者之一呢。在学校读书时,就参加了大学的进步青年诗社,油印小报宣传抗日的思想,还被警察抓去过”。说明赵果有斗争经验,并没有杀敌的经验。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所谓“兵趣”,也就是和“兵”有关的有趣的事。如小说中赵大刀打趣赵果,“赵大刀和赵果分在了一组。赵果的样子有些瘦小,穿在身上的衣服大了一号,看着像个稻草人。赵大刀一看见赵果就笑了,在赵果瘦弱的肩头上捣了一下道:你小子长成这样,还想当八路,能打动枪吗?”通过这一有趣的对话,体现了赵大刀对赵果的关爱之情。而“兵味”则是体现一个士兵所具有的特质。如小说中赵大刀“赵大刀无疑是这十几个人的精神领袖,他有时走在队伍的前面,有时走在最后。过敌人的封锁线时,他总是率先冲过去,把赵果带到安全地方,然后再回来接其他的人。一趟一趟的,总是有惊无险”,从这些情节可以看出,赵大刀具有着革命战士英勇无畏的精神,也有着对战友的关怀,体现出一位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特点。最后,关于“人性的光辉”,从小说中“这时,他又想到湘江边无名高地的那一战,一个连的弟兄壮烈牺牲的场面,他不再说话了,眼里有晶莹的东西在涌动。战友们永远地留在了无名高地上,只剩下他一个人。他觉得他是代表着十三连的弟兄们,一起在寻找主力部队,他经常做梦,每次都会梦见阵亡的战友们”“每次做这样的梦,他都会流下热泪,从梦里哭到梦外,醒来后,他就呆呆地望着天上的星星,在心里铿锵地说:弟兄们,放心吧,我一定带着你们归队”等情节可以看出,赵大刀对牺牲的战友念念不忘,体现出他内心柔软的一面,体现了他人性中的善良。

9.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对于小说情节的优劣,要从多方面来分析。如情节是否有助于表现作品的主题,是否符合生活的实际,是否有助于作品情节的发展等。小说原文将小说结尾设计为“这些学生还是受惊不小”,从人物形象塑造上看,这一情节更符合小说所描写的实际情况。因为其中的人物只是一些学生,他们没有经过战火的洗礼,只是被革命的理想所鼓舞去延安参加革命活动,那么在严酷的环境面前,他们的紧张显得更加自然,更加符合他们青年学生的形象特征。如果改为“临危不乱”,则是夸大了青年学生面对单调而又惊险的革命的心理状态,让小说显得过于拔高其中的人物,而给读者造成描写浮夸的印象。其次,从情节安排上看,小说的这一段文字主要是表现赵大刀英勇与柔情。赵大刀带领学生去延安,青年学生并没有经历过革命的艰辛和苦难,甚至是流血和牺牲,青年参加革命时一一经历。而与这些学生相比,具有丰富革命经验和战争经验的赵大刀则显得鹤立鸡群,这也可以说明为什么赵大刀成为这支队伍的精神领袖,所以原文的情节设计更符合情节的发展。最后,从主题上看,通过这次穿越封锁线的经历,青年学生们也受到了锻炼,取得了革命经验,无论在精神上还是身体上都得到了成长。所以将结尾设定为青年学生“受惊不小”,体现出他们通过经历革命会逐渐成长,主题会更加深刻;如果一开始就临危不乱,无法展现青年学生投身革命不断成长的主题。所以原文的情节设定艺术效果更好。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郑瑾牺牲

 

道静这一夜再也不能睡着觉。她的伤处使她痛苦:腿上铁箸烧伤的地方已经溃烂化脓,浑身的骨头像捣碎了似的。她想到敌人虽然没有再审问她,可是她应当准备着——准备在法庭上和敌人斗争。

“小林,你还没有睡着觉?”后半夜了,窗外透进朦胧的月光,郑瑾听见了道静沉重的呼吸,知道她还没有睡着。

“郑姐姐,我在想,如果反动派再审问我,我该怎么回答?你告诉我,我没有经验。”

“有什么证据落在他们手里吗?你和组织上的人有什么关系吗?——如果相信我,就说实话。”

在这个全身都充满了党性的老同志面前,道静坚决相信了自己的观察,坦率地说:"我和别的党员没有关系,也没有证据落在他们手里。”

“看样子他们对你和小俞并不怎么太注意,以后也许能够放出去。所以你,你必须一口咬住是群众。如果再受刑那就还要咬牙忍住……你的伤很重,他们大概不会再动刑的。不过,无论如何,我们不能向敌人屈服,你要相信最后胜利一定是我们的。”郑瑾一口气讲了这些话,累得喘息起来,一阵窒息似的咳嗽,使她痛苦得许久讲不出话。

“郑瑾同志,”道静拉住她瘦削柔软的手,声音颤抖着,“我一定向你学习,斗争到最后一口气。如果我死了我也要求党——追认我……”

“我真高兴,亲爱的同志!”黑沉沉的深夜里,当郑瑾热烈地握住道静的双手时,道静的心突然被这种崇高而真挚的友谊感动了,不能自抑地流下了眼泪!

“小林,我应当告诉你,”沉了沉,郑瑾又说话了,她的声音仍然是又温柔又平静,“从上次过了堂,我就明白,他们不会再让我活多久了……他们认为我是从中央调来的党员,所以我准备着……”

道静惊呆了,猛然像吧人把心摘去似的,她用力抓住郑瑾的手,呼吸急促地说:“郑姐姐,你说什么?……”

俞淑秀也醒来了。她迷迷糊糊地听到了郑瑾后面的话,吃惊地喊道:“郑姐姐,你说的是什么?”

“没什么。”郑瑾小心地说,“我和林道静都睡不着,正闲聊。小林,你为什么起了这么个名字?好像尼姑的法号。”

“我父亲信佛,他想出家又舍不得姨太太。所以……”道静一边擦着眼泪一边说,“所以给我取了这么个讨厌的名字。”

小俞高兴了,她嘻嘻笑着:“嘿,告诉你们,我又梦见我妈妈啦!”她带着梦中的欢喜喃喃着,“小弟弟也看见了。他们看见我从狱里回了家,都高兴地围住我……”

郑瑾替左边的道静擦拭眼泪,又替右边的小俞拉拉被角,然后静静地说:“天不早了,咱们都睡觉吧。回头卫兵听见又该麻烦了。”

第二天上午,卫兵来提郑瑾去过堂。郑瑾躺在床上说:“等我梳一梳头。”

她慢慢理好了柔长的头发,被抬走了。

时间不大,她又被抬回来。她像疲倦了,躺在板床上有一会儿子没有出声。当她能够再讲话的时候,两个同屋的难友都同时关切地问她:“郑姐姐,他们问你些什么?官司怎么样?”

“没什么。他们问我的病好些没有,不好,也许要替我另换个地方。”

小俞放心了。道静却沉重地忧虑着,但她不能说出来。

整个上午,郑瑾低低地教给她们唱一首监狱的歌子。这个歌子在1930年以后,曾流行在上海、杭州和苏州的监狱里。

“囚徒,时代的囚徒!死的虽然牺牲了,活的依旧在战斗。黄饭和臭菜,蚊蝇和虱蚤,瘦得了我们的肉,瘦不了我们的骨。……”

歌子很长,郑瑾虚弱的身体,只能救给她们这些,她们三个人整个上午过得很愉快。

午后,道静在睡梦中被推醒。郑瑾低声对她说:“林道静同志,请你以后有机会转告党:我真名是林红,去年十月间从上海调来北平工作。不幸叛徒告密,刚刚工作没有多久就被捕了。我没有辱没党,尽我一切力量斗争到最后”林红美丽的大眼睛在薄暗的四房里闪着熠熠耀人的光辉,多么明亮、多么热烈呵。她不像在谈死-在谈她生命中的最后时刻,而仿佛是些令人快乐、令人兴奋和最有意思的事使她激动着。她疲惫地闭着眼睛喘了几口气,忽然又睁开那热情的大眼睛问道静:“林,你保证能够把我的话带给组织吗?”

道静不能再说一句话,她流着泪使劲点着头。

夜晚,临睡觉时,林红脱下穿在身上的一件玫瑰色的毛背心递给道静:“小林,你身体很差,把这件背心穿在身上吧。”她又拿起枕边一把从上海带来的精美的梳子对小俞笑笑:“小妹妹,你喜欢这把梳子吗?我想送给你留做纪念。”

小俞已经意识到事情的不妙,她和道静两个同时哭了。夜是这样黑暗、阴沉,似乎要起暴风雨。多么难换的漫漫长夜呵!

夜半时分,铁门开了。林红被用一扇门板抬了出去。临出门口,她在门板上向两个难友伸出手来,虽然握不到她们的手,却频频热情地说:“告别啦,小妹妹们!好好保重!”

门板刚刚抬出囚房,一阵急雨似的声音,猛然激荡在黑暗的监狱的屋顶,激荡在整个监狱的夜空,“打倒反动的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万岁!”

(节选自《青春之歌》,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腿上烧伤的地方已经溃烂化脓,说明林道静已经被捕一段时间了,而且受了严刑拷打。

B.郑瑾的真名叫林红,遭叛徒告密而被捕,因为林道静和自己同姓,所以对她比较信任。

C.由于是中央派来的,郑瑾特别被敌人重视,她的英勇顽强,使敌人下了杀死她的决定。

D.郑瑾最后一次过堂后,知道当天晚上就会被杀害,所以临睡觉时给林、俞赠物以作纪念。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累得喘息起来,一阵窒息似的咳嗽”的描写,表现了郑瑾此时身体的虚弱,暗示出敌人的凶狠残暴,也能体现出她革命意志的坚定。

B.“猛然像叫人把心摘去似的”一句,通过林道静的心理感受,表现了她听到郑说自己可能要牺牲时内心无比的震惊与痛苦之情。

C.郑瑾教给林道静和俞淑秀的监狱的歌子,反映了革命者前仆后继的奋斗精神,揭露了敌人故意以恶劣生活条件逼迫革命者投降的阴谋。

D.小说运用了动作、外貌、心理等多种描写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但使用最多的还是对话描写,这种手法还有力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8.请简要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

9.作者在小说中设置俞淑秀这个人物有怎样的意图?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6.(3分)A【解析】B项错在“因为林道静和自己同姓,所以对她比较信任”,应该是林道静不向敌人屈服的革命者精神赢得了郑瑾的信任。C项错在“是中央派来的”,这只是敌人的猜测。D项错在“知道当天晚上就会被杀害”,从原文“也许要替我另换个地方”可知,这只是郑瑾的猜想,并非清晰地知道

7.(3分)C【解析】错在“揭露了敌人故意以恶劣生活条件逼迫革命者投降的阴谋”,恶劣生活条件并不是敌人逼迫革命者投降的手段

8.①运用景物描写,生动地表现了当天的天色与天气情况,让人如临其境。②带有浓郁的象征色彩,寓示着郑瑾即将壮烈牺牲,同时衬托了林道静和俞淑秀悲伤的心情。(每点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9.①俞淑秀是一个尚显幼稚的女孩子,设置这样一个人物,可以和正在迅速成长的林道静、富有经验的郑瑾一起,显示出革命者成长的三个阶段。②俞淑秀的天真、稚嫩,与林道静和郑瑾的成熟、深沉形成了鲜明对比,使她们个性分明、形象生动。③俞淑秀的存在,使故事情节不单调,趋于丰富生动。④俞淑秀的天真、稚嫩,反衬和揭露了敌人的残暴。(每点2分,共6分。答出其中三点且意思对即可。)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文本一:

                   碑  孙犁

赵庄村南有三间土坯房,一圈篱笆墙,面临着滹沱河,那是赵老金的家。

自从敌人在河南岸安上炮楼,老人整天到河边去,有鱼没鱼,就在这里呆一天。看看天边的山影,看看滹沱河从天的边缘那里白茫茫地流下来,像一条银带,在赵庄的村南曲敛了一下,就又奔到远远的东方去了。

“五一”以后,这里一向是常住八路军和工作人员的。这些日子,每逢赵老金睡下了,母亲和女儿小菊到了东间,把窗户密密地遮起来,一盏小小的菜油灯挂在机子的栏杆上, 女儿登上机子,母亲就纺起线来。

现在是九月底的天气,夜深了,河滩上起了风,听见沙子飞扬的声音,窗户也呼打呼打的响。屋里是纺车嗡嗡和机子挺拍挺拍的合奏。

母亲忽然听见窗户上啪啪地响了两下,她停了一下纺车,以为是风吹的,就又纺起来。立时又是“啪啪啪”的三下,这回是这么清楚,连机子上的女儿也听见了,转眼望着这里。

母亲把耳朵贴到窗纸上去,外面就有这么一声非常清楚、熟悉又亲热的声音:“大娘!”

“咳呀!李连长来了!”母亲一下就出溜下炕来,把纺车也带翻了。女儿又惊又喜地把机子停止,两手接着柱板,嘱咐着母亲:“你看你,小心点。”母亲摘下灯来,到外间去开了门,老李一闪进来,随手又关了门,说:“大伯在家吗?”

“在家里。干什么呀,这么急?”

“我们有十几个人要过河,河里涨了水,天气又凉不好浮。看见河边有一只小船,我们又不会驶,叫起大伯来帮帮忙。”

小菊听着,连忙从机子上下来到西间去了。“十几个人?他们哩?”大娘问。

“在外边。我是跳墙进来的。”老李说。“那你就快点吧!”大娘向着西间喊了一声。

“来了。走吧,同志。”老金已经穿好衣服,在外间等候了。

大娘掩好门,回到屋里,和女儿坐在炕上。她听着,河滩里的风更大了,什么声音也听不见。风杀了,一股寒气从窗子里透进来。

老金回来,他的胡子和鬓角上挂着一层霜雪。他很忧愁地说:“变天了,赶上了这么个坏天气!要是今黑间封了河,他们就不好过来了。”

一家三口,惦记着那十几个人,放心不下。

早晨,天没亮,大娘就去开了门。满天满地霜雪,草垛上、树枝上全挂满了。树枝垂下来,霜花沙沙地飘落。

当大娘正要转身回到屋里的时候,在河南边响起一梭机枪。这是一个信号,平原上的一次残酷战斗开始了。

机枪一梭连一梭,响成一个声音。中间是清脆沉着的步枪声。一家人三步两步跑到堤埝上,朝南望着。

赵老金忘记了那飞蝗一样的子弹,探着身子望着河那边。他看见那一小队人退到了河边。当他们一看出河里已经结了冰,中间的水又是那么凶的时候,微微踌躇了一下。但是立刻就又转过身去了,他们用河岸作掩护,开始向三面的敌人疯狂地射击。老金看见就在那烟火里面,这一小队人钻了出来,先后跳到河里去了。

他们跳进结冰的河里,用枪托敲打着前面的冰,想快些扑到河中间去。但是腿上一阵麻木,心脏一收缩,他们失去了知觉,沉下去了。

老金他们冒着那么大的危险跑到河边,也只能救回来两个战士。他们那被水湿透的衣裳,叫冷风一吹,立时就结成了冰。

“你们昨晚上过去了多少人?”

“二十个。就剩我们两个人了!”战士们说。“老李呢?”

“李连长死在河里了。”

这样过了两天,天气又暖和了些。太阳很好,赵老金吃过午饭,一句话也不说,就到河边去了。他把网放在一边,坐在沙滩上抽一袋烟。河边的冰,叫太阳一照,乒乓地响, 反射着太阳光,射得人眼花。老金往河那边望过去,小麦地直展到看不清楚的远地方,才是一抹黑色的树林,一个村庄,村庄边上露出黄色的炮楼。老金把眼光收回来。他好像又看见那一小队人从这铺满小麦的田地里渡过来,纵身到这奔流不息的水里。

他站立起来,站到自己修好的一个小坝上去。他记得很清楚,那两个战士是从这个地方爬上岸来的。他撒下网去,他一网又一网地撒下去,慢慢地拉上来,每次都是叹一口气。他在心里祝告着,能把老李他们的尸首打捞上来就好了,哪怕打捞上一支枪来呢!几天来只打上一只军鞋和一条空的子弹袋。就这点东西吧,他也很珍重地把它们铺展开晒在河滩上。

这些日子,大娘哭得两只眼睛通红。小菊却是一刻不停地织着自己的布,她用力推送着机子,两只眼狠狠地跟着那来往穿送的梭转。她用力踏着蹬板,用力卷着布。

有时她到河岸上去叫爹吃饭,在傍晚的阳光里,她望着水发一会呆,她觉得她的心里也有一股东西流走了。

老头固执得要命,每天到那个地方去撒网。一直到冬天,要封河了,他还是每天早晨携带一把长柄的木锤,把那个小鱼场砸开,“你在别处结冰可以,这地方得开着!”于是,在冰底下憋闷一夜的水,一下就冒了上来,然后就又听见那奔腾号叫的流水的声音了。这声音使老人的心平静一些。他轻轻地撒着网。他不是打鱼,他是打捞一种力量,打捞那些英雄们的灵魂。

那浑黄的水,那卷走白沙又铺下肥土的河,长年不息地流,永远叫的是一个声音,固执的声音,百折不回的声音。站立在河边的老人,就是平原上的一幢纪念碑。

                                            一九四六年春于冀中(有删改)

文本二:

整个荷花淀全震荡起来。她们想,陷在敌人的埋伏里了,一准要死了,一齐翻身跳到水里去。渐渐听清楚枪声只是向着外面,她们才又扒着船帮露出头来。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荷花变成人了?那不是我们的水生吗?又往左右看去,不久各人就找到了各人丈夫的脸,啊!原来是他们!

但是那些隐蔽在大荷叶下面的战士们,正在聚精会神瞄着敌人射击,半眼也没有看她们。枪声清脆,三五排枪过后,他们投出了手榴弹,冲出了荷花淀。

手榴弹把敌人那只大船击沉,一切都沉下去了。水面上只剩下一团烟硝火药气味。战士们就在那里大声欢笑着,打捞战利品。他们又开始了沉到水底捞出大鱼来的拿手戏。他们争着捞出敌人的枪支、子弹带,然后是一袋子一袋子叫水浸透了的面粉和大米。水生拍打着水去追赶一个在水波上滚动的东西,是一包用精致纸盒装着的饼干。

(《荷花淀》节选)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小说讲述了赵庄村普通村民赵老金帮助八路军战士渡河,战士们被敌军围堵,大多命丧冰河,赵老金执著打捞战士遗体遗物的故事。

B.母女俩夜间纺线前“把窗户密密地遮起来”,母亲“把耳朵贴到窗纸上”等细节照应上文“敌人在河南岸安上炮楼”,暗示形势紧张。

C.小说精心穿插多处环境描写,比如“树枝垂下来,霜花沙沙地飘落”就既写出了天气的恶劣,也表露出大娘担忧战士的沉重心情。

D.小说写到多种声音,“机枪一梭连一梭,响成一个声音。中间是清脆沉着的步枪声”表明两军力量悬殊,揭示八路军此次战败的必然性。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在构思和表达上都有“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比如李连长只出场一次,他与赵老金一家的亲厚已然传递出来。

B.小说两次写战士们跳进冰河的场景,一实一虚,强化了八路军战斗的艰苦和牺牲的悲壮,表现了赵老金的悲痛之情。

C.滹沱河是贯穿小说的物象,结尾处“永远叫的是一个声音,固执的声音,百折不回的声音”寄寓的是击退敌军的决心和信心。

D.小说独具匠心地运用了方言词语,比如“出溜”“风杀了”“黑间”“立时”等等,呈现出较为鲜明的地域特色。

8.战士牺牲后,赵老金一家十分悲痛,但小菊和大娘的表现并不相同,请结合前文分析作者这样刻画的合理性。(4 分)

9.有评论认为《碑》是孙犁小说中具有艺术个性的一篇,它不同于以《荷花淀》为代表的清新明快的审美特征,而展现出一种符合战争残酷性的凝重悲壮的艺术风格。你是否认同这一观点?请结合文本一、文本二说明理由。(6 分)

答案】6. D【解析】小说“写到多种声音”,包括风声、沙子飞扬的声音、窗户呼打呼打的声响、纺车嗡嗡和机子挺拍挺拍的合奏、霜花沙沙飘落的声音,机枪和步枪声、奔腾号叫的流水声等等。“机枪一梭连一梭,响成一个声音。中间是清脆沉着的步枪声”一句,“机枪”和“步枪”表明敌军和八路军装备优劣有差,“机枪一梭连一梭,响成一个声音”表明敌人火力猛烈,但此时步枪声仍“清脆沉着”,虽然后文八路军遭到围堵,大多牺牲,但“揭示八路军此次战败的必然性”太过绝对。而且,八路军的撤退不利很大程度上也是天气原因造成的。另外,八路军此次战斗的既定目标文本未作交代,严格地说,仅以人员伤亡很难判定一次战斗失败与否。

7. C【解析】小说开篇点出“滹沱河”,而该物象贯穿全篇,主要情节均有关联。结尾处写河“永远叫的是一个声音,固执的声音,百折不回的声音”,属于比拟手法,赋予了原本客观的物象以丰富的意蕴,寄寓着八路军战士的战斗精神和牺牲精神永垂不朽,军民一家亲的鱼水情永存,而不是“击退敌军的决心和信心”,故选项错误。

8. 前文听出李连长到来,小菊虽然“又惊又喜”,但并未直接表露,还嘱咐大娘小心点,听说李连长要过河,“连忙从机子上下来到西间去了”,可见小菊是个矜持内敛的姑娘。(任答出一条则得 1 分)

战士牺牲后,作者描写小菊用力织布、发呆等神态动作含蓄地传达了她深藏的悲愤和痛楚,符合她的形象和性格。(1 分)

前文大娘听出李连长声音时“一下就出溜下炕来,把纺车也带翻了”,在得知李连长的人马需要帮忙渡河时她大声催促老金,可见大娘是一个热情直爽的人。(1 分)得知战士牺牲后,大娘“哭得两只眼睛通红”,也符合她直率的性格。(1 分)(从文中找出分别描写大娘和小菊的语句,分析二人性格及形象,前后一致)

9. 认同(1 分)

文本二中《荷花淀》选段对战斗场面的描写如“枪声清脆,三五排枪过后,他们投出了手榴弹,冲出了荷花淀”显得轻松明快。(1 分)重在描写战士们打捞战利品的情景,并未凸显战斗的残酷。(1 分)

文本一战斗场面描写得惊心动魄,如“机枪一梭连一梭,响成一个声音”“那飞蝗一样的子弹”;(1 分)多次写到天气恶劣、河水结冰、作战环境不利,如“赶上了这么个坏天气”“满天满地霜雪”;(1 分)并重点刻画了战士们的牺牲以及老金一家的悲痛,渲染、强化了小说的悲剧氛围,呈现出沉重壮烈的风格。(1 分)(从文中找出能体现两篇小说风格的典型描写,做恰当解说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葵爷的马车

1944年秋,小日本鬼子赶到三井村的时候,葵爷的马车已经利索地赶了六年。

那两根小叶槐的车把是葵爷当年窝了三天的劲打造出来的,凿了洞孔,扣上木架,葵爷牵来白马,套上绳,一辆崭新的马车便活生起来。葵爷赶着马车,开始走街串巷:“收破烂来,卖废铁!”声音那个亮,从村东头能听到村西头。

小日本一来,葵爷看着院子里堆成五大垛的废铜烂铁,心里犯了嘀咕:县里收购站也不知道还开不开,以后处理这些废品就不怎么得劲了。葵爷早晚出来转悠一圈,打探打探。那些小日本砍了村外的树,搭起很多的房子,葵爷见了心里直骂娘。特别是看见日本兵戴的帽子就笑,说那玩意也叫帽子?两边拉那么长的布块,真像猪耳朵。

这天中午,葵爷收了半马车破烂回家,却看见一群小鬼子站在自家院子里头,齐刷刷两排;堂屋门前面,他常躺着休息的藤椅上坐着个日本人,精悍的脸上戴着眼镜,紧束的腰间别着军刀,架势像个军官;旁边站着的是后村三十岁的老疤。老疤看见葵爷进门,向那个军官猛地低了一下头,又转向葵爷:“葵爷,这位是皇军驻咱县的小田上佐少校,也是皇军物资后备处的直属专员。小田专员等你很久了,有件事情得跟你说。”葵爷拴住马,还没回话,老疤咽口吐沫继续说道:“现在皇军前线需要铁和铜,要造小型船,所以,你这破铁烂铜就归皇军了,明天就拉。专员说了,会赏你一块大洋,这也是亲民政策的体现。亲民,你懂吗?”说完,看了一眼葵爷,呵呵一声短促的冷笑。

葵爷心里一凉,没有办法,点点头要接大洋,却被一边冲出的儿子德柱抢了去,葵爷骂了他一句。老疤回头又吃吃两声笑,低头哈腰地跟着小田走了。等两排小日本也刷刷地离开后,葵爷对着他们的背影又骂:“呸!汉奸狗腿,一群猪耳朵。”回头,儿子也没有了踪影,不知去哪里花销去了。

次日天刚亮,葵爷家门口就开来四辆大车,一阵忙活后,葵爷几年的辛苦就空了,只剩下一垛破布。葵爷几天前在临近县里的镇上听说,小日本快不行了,他们马上要溃退了,可如今谁能想到他们会这么快到这个偏僻的村子来收集废铜烂铁造船,以防溃败时顺利回国。葵爷有些后悔没有早卖掉破烂。大车叮叮咣咣地离开后,葵爷想再有了铁还是被他们抢走,干脆卸了马车,立在墙壁上。葵爷打算歇业了。

葵爷歇业后也不常外出,反正日本人鉴于他的贡献也不能把他怎么样,他就待在家里抽抽烟,喂喂马,闲着。

不久,日本人设了很多关卡, 开始扫荡。把村里和临镇的铁具统统缴了上来,还炸了两座桥,拆走了铁条和钢筋。在别处的村子还杀了不少阻止收缴的人,一丝不挂的吊在树上示威。逮了不少鸡鸭,侮辱了不少女人,烧了不少房子。看见日本人,村人的牙咬得咯咯响。

一天,葵爷出门,刚坐到井边想跟村人聊两句,一个说:“葵爷,你以后就别收破烂了,跟你儿子享福吧,他都成了小田身边的红人了,还跟着老疤抢东西呢。”他们说几句就走了,躲着一样。葵爷一愣。来到第二口井边,又有个老人说:“三兄弟啊,德柱这孩子虽然从小没了娘,可仿你,有本事,他得到的赏钱就够你们老少花的了。”葵爷把三井村的三口井走遍了,也没有挂住脸面,就径直回家了。

第二天,葵爷就赶着马车出村了,一路还是那么吆喝“收破烂来,卖废铁!”小日本的关卡士兵知道葵爷去收铁,就客气地给他开道。村里人看了,摇头叹气:“儿子给日本人卖命还不行,老子也上马,真识时务。”

等葵爷回来的时候,马车上除了几块烂铁外,还有一个雕刻有花纹的大箱子,看上去像有几百年的样子。葵爷的车子赶得快,村人也没有来得及跟他说话:乖乖,你瞅瞅,葵爷收着古董了,就那箱子也得值一笔钱!葵爷到家四天没出门,村外传言都传疯了,说他收到了宝贝,关卡的日本兵不识货。

第五天,德柱回来了。一进院门,看见父亲从一个墙角的地窖里钻出来,窖口边新鲜的土还透着褐色。葵爷还没有开口,德柱就狠狠地插上门闩飞奔过来:“爹,听说你收到了一件古董?”

“嗯,可不能让日本人知道。”

“爹,真的?嘿嘿,是什么古董,我看看。”停顿了下,又神秘地说:“我正是奉小田的命令来取宝贝的。小田说了,重重有赏啊。爹,你说这乱世里,咱不靠日本人靠谁呀!”

“放屁!世道怎么乱,心窍不能乱。好了,我知道你倔了心了,为了你的将来,我成全你。安全起见,这几天我挖了地窖,那个箱子我放地窖里了,你自己去拿吧!”德柱来到地窖边,顺着侧壁的脚坑进了有四米多深的地窖,他高兴地打开箱子,却傻眼了:“爹,怎么是一块木头,那宝贝呢?”葵爷没有听完,就挥动大铁做往窖里填土,那土如瀑布一般倾泻,瞬间就淹没了下面的嘶喊。填平了地窖,葵爷流着眼泪,把地窖口铺满了破布。

后来,葵爷锁了院门,赶着马车去了很远很远的地方。等第二年日本人投降后,七十岁的葵爷才赶着马车回到三井村,车上装着一堆收来的废铁。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两根小叶槐的车把的细致描绘是为了表明葵爷在三井村是个数一数二的造车的好手。

B.葵爷的儿子抢走了一块大洋,说明他是个贪图享乐、不顾大义的人。葵爷骂他实际上也对鬼子表达了强烈的不满。

C.三口井边的人们恭维葵爷,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夸奖葵爷的儿子,语带妒意。

D.葵爷行事稳重,随时而化,使得小日本的关卡士兵知道他去收铁,都客气地得给他开道。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先说葵爷赶了六年的马车,然后再说他造车的手艺,用了“后交代”的手法,引人入胜。

B.老疤“吃吃”两声笑,低头哈腰的表情、动作的描写从反面衬托了葵爷有骨气、爱国的本性特点。

C“等葵爷回来的时候,马车上除了几块烂铁外.还有一个雕刻有花纹的大箱子”此处设疑,让故事扑朔迷离。

D.小说描述了葵谷收废铁被鬼子强行征用时的愤怒又无奈,儿子变成汉奸时毅然决然,情节跌宕起伏,矛盾冲突激烈。

8.文学作品中如果没有细节,就等于人没有了血肉。没有细节的文学作品不能称之为艺术,也不值得欣赏品味。请找出本文几处细节描写,加以赏析。(4分)

9“葵爷的马车”在文中多次出现,请结合文本分析其作用。(6分)

答案】6B【解析】A“数一数二”错,于文无据;C“语带妒意”错。村民语带讽刺;D“葵爷行事稳重,随时而化,使得小日本的关卡哨兵都客气地给他开道,”错,妄加揣测。故选B

7D【解析】D“跌宕起伏”错。情节设置按发生发展的过程叙述,葵爷用计,只是增添了故事性。故选D

8①“老疤看见葵爷进门,向那个军官猛地低了一下头”,形象地刻画了老疤的奴才嘴脸。②“窖口边新鲜的土还透着褐色”,暗示葵爷的儿子听到消息就跑回来的急切。③“德柱就狠狠地插上门闩飞奔过来:'爹,听说你收到了一件古董?’”形象地刻画了德柱急于讨好鬼子的丑态。

(答对两点,分析透彻给满分,其他符合题意可酌情给分。)

【解析】细节描写的作用主要有:突出人物鲜明的个性特点,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使主旨得

以升华。有的细节如果有艺术上的独特效果,也要进行分析。

9①概括主要事件,串联情节的线索:造马车、收废铁、赶车收雕刻有花纹的大箱子.赶着马车去了很远很远的地方。等第二年日本人投降后,七十岁的葵爷才赶着马车回到三井村,车上装着一堆收来的废铁。②衬托葵爷是有手艺、有爱国心、富有正义感的人。③寄托葵爷对马车的情感,表明马车对葵爷的重要性。

(每对一点给2分,有合情合理的独到分析,可以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物象的作用。艺术手法上:衬托环境,有象征意义,比喻双关手法,内容丰富;人物上:突出或者丰富人物形象,衬托人物,寄托人物情感;情节结构上:线索作用,推动情节发展,使情节跌起伏,吸引读者,为下文做铺垫或埋下伏笔;主题上:揭示和深化主题。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大鼻子的故事

茅盾

一天不是热天,照日历上算,恰是一年的第一个月将到尽头,然而这一天又不怎样冷。

这一头,在“大上海”的什么角落里,一定有些体面人温良地坐着,起立,“静默三分钟”。于是上衙门的上衙门,到“写字间”的到“写字间”……

然而这一天,在“大上海”纵贯南北的一条脉管(马路)上,却奔流着一股各色人等的怒潮,用震动大地的呐喊,回答四年前的炮声。

我们的大鼻子,这时正从他那受过炮火洗礼的瓦砾场的“家”钻出来往南走,打算找到一顿早饭。

他迎头赶上了这雄壮的人流,以为这是什么“大出丧”呢。仔细一看,没有“开路神”,也不见什么“顶马”。走在前头的,是长衫先生,洋装先生,旗袍大衣的小姐,旗袍不穿大衣的小姐,长衣的像学生,短衣的像工人,像学徒,——这样一群人,手里大都有小旗。

这样的队伍浩浩荡荡前来,看不见它的尾巴。不,它的尾巴在时时加长起来,它沿路吸收了无数人进去,长衣的和短衣的,男的和女的,老的和小的。

有些人手里拿着许多纸分给路边的看客,也和看客们说些话语。忽然,震天动地的一声喊——

“中华民族解放万万岁!”

这是千万条喉咙里喊出来的!这是千万条喉咙合成一条大喉咙喊出来的!大鼻子不懂这喊的是一句什么话,但他却懂得这队伍确不是什么“大出丧”了。他感得有点失望,但也觉得有趣。这当儿,有个人把一张纸放在他手里,并且说:

“小朋友!一同去!加入爱国示威运动!”

大鼻子不懂得要他去干么,然而大鼻子在人多热闹的场所总是很勇敢很坚决的,他就跟着走。 大鼻子的前面有三个青年,男的和女的:他们一路说些大鼻子听不懂的话,中间似乎还有几个洋字。大鼻子向来讨厌说洋话的,因为全说洋话的高鼻子固然打过他,只夹着几个洋字的低鼻子也打过他,而且比高鼻子打得重些。这时有一片冷风像钻子一般刺来,大鼻子就觉得鼻子里酸酸的有些东西要出来了。他随手一把捞起,这么一撩,不歪不斜,鼻涕都爬在一个女郎的蓬松的头发上了,那女郎没察觉,他睒着眼得意地望着那些鼻涕像冰丝似的从女郎的头发上挂下来,巍颤颤地发抖,他觉得很有趣。

人群加倍雄壮地喊道:“打倒××帝国主义!”

大鼻子跟着学了一句。可是同时,他忽然发见他身边有一个学生,披一件大衣,没有扣好,露出一个钱袋的提手。根据新学会的本领,大鼻子认定这学生的手袋分明在向他招手。

他嘴里哼着“打倒——他妈的!”身子便靠近去。

但是正当大鼻子认为时机已到的一刹那,几个凶神似的巡捕从旁边冲来,不问情由便夺队伍里人们的小旗,又喝道:

“不准喊口号!不准!”

大鼻子心虚,赶快从一个高个儿的腿缝间钻到前面去。可是也明明看见那个穿大衣的学生和那头发上顶着鼻涕的女郎同巡捕扭打起来了,——他们不肯放弃他们的旗子!

许多人帮着学生和那女子。前面的人也回身来援救。这里立刻是一个争斗的旋涡。

对于眼前的事,大鼻子是懂得明明白白的。他脑筋里立刻排出一个公式来:“他自己常常被巡捕打,现在那学生和那女郎也被打:他自己是好人,所以那二个也是好人:好人要帮好人!”

谁的一面旗子落在地下了,大鼻子立刻拾在手中,拼命舞动。纷乱过去,队伍仍向前进。那学生和那女郎到底放弃了一面旗子。大鼻子把自己的旗子送给那学生道:

“不怕!还有一面呢!算是你的!” 

学生很和善地笑了。

“你们到哪里去?”

“到庙行去!”

“去干么?这旗子可是干么的?”

“哦!小朋友!”那头发上有大鼻子的鼻涕的女郎接口说,“你记得么,四年前,上海打仗,大炮,飞机,××飞机,炸弹,烧了许多许多房子。” 

“我记得的!”大鼻子回答,一只眼偷偷地望着那女郎的头发上的鼻涕。四年前,“大铁鸟”在半空里撒下无数的炸弹,他就没有家了,同时他亦没有爸爸和妈妈了。“记得就好了!要不要报仇?”

这是大鼻子懂得的。他做一个鬼脸表示他“要”,然而他的眼光又碰着了那女郎头发上的鼻涕,他觉得怪不好意思,赶快转过脸去。

“中华民族解放万万岁!”

这喊声又震天动地来了。大鼻子赶快不大正确地跟着学一句,又偷眼看一下那女郎头发上的鼻涕,心里盼望立刻有一阵大风把这一抹鼻涕吹得千干净净。

“打倒××帝国主义!”

“一·二八精神万岁!”

怒潮似的,从大鼻子前后左右掀起了这么两句。头上四个字是大鼻子有点懂的,他胀大了嗓子似的就喊这四个字。他身边那个穿大衣的学生一面喊一边舞动着两臂。那钱袋从衣袋里跳了出来。只有大鼻子是看见的。他敏捷地拾了起来,在手里掂了一掂,这时——

“打倒一切汉奸!”

“到庙行去!”

大鼻子的熟练的手指轻轻一转,将那钱袋送回了原处。他忽然觉得精神百倍,也舞动着臂膊喊道:“打倒——他妈的!到庙行去!”他并不知道庙行是什么地方,是什么东西,然而他相信那学生和那女郎不会骗他,而且他应该去!他恍惚认定到那边去一定有好处!

“中华民族解放万岁!”

这时队伍正走过了大鼻子那个“家” 所在的瓦砾场了。队伍像通了电似的,像一个人似的,又一句:

“中华民族解放万万岁!”

一九三六年五月二十七日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一年的第一个月将到尽头”,暗示了这天是“一·二八淞沪抗战”的纪念日。

B.大鼻子一直记得是谁夺走了他的爸爸和妈妈,这个认知是他加入游行队伍的主要动力。

C.大鼻子能把掉落在地上的旗子捡起来送给学生,象征着爱国行动深得人心,后继有人。

D.游行队伍经过瓦砾场,因为看到大鼻子破败的 “家” ,人们不由得群情激愤,同仇敌忾。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运用点面结合的手法描写游行场面,既有对游行者的群像塑造,也集中笔墨描绘了队伍中具有代表性的“女郎”和“学生”。

B.“不是热天” “又不怎样冷” “一阵冷风像钻子一样刺来”,文中的这些环境描写,既实写冬天天气冷,又隐喻了世态之冷。

C.文中多次出现游行队伍中的口号声,既让人身临其境,充分感受到游行群众的爱国热情,又具体地体现历史背景和时代特征。

D.通过上海一天生活的横截面,小说呈现了温良的体面人、懵懂的无知者、勇敢的斗争者等不同的形象,丰富了作品的主题。

8.大鼻子在游行队伍中为什么先是想偷钱包,后却送回了钱包?请简要分析。(4分)

9.儿童小说往往借儿童的眼睛观察世界,用儿童的思维认知社会。本小说通过流浪儿“大鼻子”的视角,反映了特定历史时间点的旧上海社会状况。请从文中举出两处这样的例子,并简要分析其内容及效果。(6分)

答案】6.【内容理解】(3 分)

A(B项,大鼻子加入游行队伍最初是因为爱热闹,后来是受到了感召;C 项,大鼻子将旗子捡起来送给学生,只是受到感染,尚不能视为爱国行动“后继有人”;D 项,“群情激愤,同仇敌忾”的原因是游行群众看到日本帝国主义者轰炸留下的废墟。)

7.【分析鉴赏】(3分)

B(这些环境描写都是实写天气,没有隐喻“世态之冷”。)

8.【理解分析】(4分)

①大鼻子想偷钱包是出于流浪儿的本能,为获取最基本的生活需要而采取的无奈选择;

②后来送回钱包是因为懵懂的觉醒,意识到游行者是好人,善良的天性被唤醒。

[每点2 分。意思对即可。]

9.【鉴赏探究】(6分)

示例一:①大鼻子将飞机称为“大铁鸟”,②是一个没有基本的科学知识的流浪儿的说法,③战争的残酷与儿童眼中的形象表达,产生了强烈的反差。

示例二:①大鼻子对游行者的判断是“长衫先生,洋装先生,……短衣的像工人,像学徒”,②没有逻辑的分类正是儿童观察视觉的表现,③真实地反映了当时游行者众多,且来自社会的不同阶层,突出了上海人民同仇敌忾的爱国热情。

示例三:①大鼻子的经历中,全说洋话的“高鼻子”和“低鼻子”都打过他,比低子“打得重些”,②是儿童的直觉感受,③真实地再现了当时旧上海洋人与买办等欺压民众的现状。

示例四:①大鼻子对看到巡捕打游行者,立刻排出自己的“一个公式”,②这种思维逻辑符合儿童单向思维的特点,③客观反映了旧上海巡捕对平民百姓的残暴。

[每一示例3 分;其中每点(例子、分析、效果)1 分;答对任意两示例得满分。

意思对即可。]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岩(节选)

罗广斌、杨益言

又一个深沉的暗夜,降临在渣滓洞集中营。

风门边挤满了人,久久地望着那挂满刑具的刑讯室。夜风吹来,带着萧瑟的寒意。刑讯室前,魔影动荡,吆喝声不绝……

“猫头鹰和狗熊到女牢去了!”

余新江一惊,眼光立刻转向女牢。黑沉沉的夜里,黯淡的狱灯,使他看不清远处。

“提谁?”焦急不安的声音又在询问。

“江雪琴!”

“是她!看,江姐出来了!”

“又是江姐。”余新江的心像沉甸甸的铅块,朝无底深渊沉落。

所有的牢房,一时都陷入难堪的沉默。过了好些时候,人们听到了审问的声音:

“你说不说?到底说不说?”

传来特务绝望的狂叫,混合着恐怖的狞笑。接着,渣滓洞又坠入死一般的沉寂中。

听得清一个庄重无畏的声音在静寂中回答:

“上级的姓名、住址,我知道。下级的姓名、住址,我也知道……这些都是我们党的秘密,你们休想从我口里得到任何材料!”

江姐沉静、安宁的语音,使人想起了她刚被押进渣滓洞的那天,她在同志们面前微笑着,充满胜利信心的刚毅神情。

可是江姐镇定的声音,并不能免除同志们痛苦的关切。

刑讯室里又传来了声音,是徐鹏飞毒辣的笑声。

“谅你一个女共产党,还制服不了?你不愿讲,好嘛,我们帮你打开嘴巴。来人!”

接着,传来一阵狼嚎似的匪徒的狂吼。

夜,在深沉的痛苦、担心与激动中,一刻一刻地挨过。星光黯淡了,已经是雄鸡报晓的时刻。

在那斑斑血迹的墙壁上,映着的江姐的身影消失了。大概她从倒吊着的屋梁上,被松了下来……

“现在愿意说了吧?”

魔影狂乱地移动着。

“不!”微弱的声音传来,仍然是那样的平静。

“十指连心,考虑一下吧!说不说?”

没有回答。

铁锤高高举起。墙壁上映出沉重的黑色阴影。

“钉!”

人们仿佛看见绳子紧紧绑着她的双手,一根竹签对准她的指尖……血水飞溅……

“说不说?”

没有回答。

“不说?拔出来!再钉!”

江姐没有声音了。人们感到连心的痛苦,像竹签钉在每一个人心上……

又是一阵令人心悸的泼水的声音!

“把她泼醒!再钉!”

徐鹏飞绝望的咆哮,使人相信,敌人从老许身上得不到的东西,在江姐——一个女共产党员的身上,同样得不到。尽管他们从叛徒口里,知道她作过沙磁区委书记,下乡以后可能担任更负责的工作,了解许许多多他们渴望知道的地下党线索,可是毒刑拷打丝毫也不能使江姐开口。一根,两根!……竹签深深地撕裂着血肉……左手,右手,两只手钉满了粗长的竹签……一阵,又一阵泼水的声音……

已听不见徐鹏飞的咆哮。可是,也听不到江姐一丝丝呻吟。人们紧偎在签子门边,一动也不动……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

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

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

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

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

是谁?天刚亮,就唱起了《囚歌》。迎着阵阵寒风,久久地守望在风门边的刘思扬,听着从楼下传来的低沉的歌声,一边想着,一边了望那远处深秋时节的山坡。刚升起的太阳,斜射着山坡上枯黄了的野草。远近的几株树木,也已落叶飘零,只剩下一些光秃秃的枝干。只有墙头上的机枪,闪着寒光的刺刀和密密的电网,依然如故……刘思扬的心潮澎湃着,血在翻腾。

“江姐回来了!”签子门边的余新江,回过头来,告诉大家。一阵脚步声,人们又一齐涌到牢门边。

只见江姐被两个特务拖着,从铁门外进来了。通宵受刑后的江姐,昏迷地一步一步拖着软弱无力的脚步,向前移动;鲜血从她血淋淋的两只手的指尖上,一滴一滴地往下滴落。

人们屏住呼吸,仇恨的烈火在心中燃烧,眼里噙着的泪水和江姐的鲜血一起往下滴……一阵高昂雄壮的歌声,从楼八室铁门边最先响起。江姐在歌声中渐渐苏醒了。她宁静地聆听了一下,缓缓地抬起她明亮的双眼,像要找寻这歌声发出的地方。目光一闪,江姐仿佛发现了从楼八室传来的,许云峰的信任与鼓舞的眼波。战友的一瞥,胜过最热切的安慰,胜过任何特效的药物,一阵激烈的振奋,使她周身一动,立刻用最大的努力和坚强的意志,积聚起最后的力量,想站定脚步。她摇晃了一下,终于站稳了。头朝后一扬,浸满血水的头发,披到肩后。人们看得见她的脸了。她的脸,毫无血色,白得像一张纸。她微微侧过头,用黯淡的、但是不可逼视的眼光,望了一下搀扶着她的特务。象被火烧了一下似的,她猛然用两臂摔开了特务,傲然地抬起头,迈动倔强的双腿,歪歪倒倒向女牢走去。“呵……江姐!”大家禁不住喊出声来。

可是,江姐只跨了几步,便扑倒了。蓬乱的头发,遮盖着她的脸,天蓝色的旗袍和那件红色的绒线衣,混合着斑斑的血迹……

(有删改)

2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围绕江姐受刑的情节层层展开,以竹签穿指为高潮,着力刻画巾帼英雄江姐的形象。她经受酷刑而意志坚定,赢得了革命同志的尊重与敬佩。

B. 江姐从容镇定的语音引发狱友的回忆。小说通过狱友们回忆江姐刚被押进渣滓洞那天的情形,不仅丰富了人物形象,也拓展了小说的叙述空间。

C. 《囚歌》原为近代革命者叶挺被囚重庆渣滓洞时创作的一首白话述志诗。小说中狱友吟诵《囚歌》既是明志抒怀,更是对江姐革命精神的礼赞。

D. 选文对共产党员许云峰的形象描写虽着墨不多,但作者抓住其歌声、眼神和关切的话语,寥寥几笔表现共产党人身陷囹圄仍同志情深的革命热忱。

2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以《红岩》为题,既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是在红岩,又寓意革命者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和百折不挠的浩然正气。

B. 小说运用第三人称的写法,主要从正面描写敌人对江姐的残酷折磨,不但增强了情节的真实性和感染力,而且收到撼人心魄的效果。

C. “余新江的心像沉甸甸的铅块,朝无底深渊沉落。”作者以形象的比喻表现余新江对江姐的关心、担心,担心江姐将要经受更重的折磨。

D. 选文主要采用对话式推进情节发展。作者以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富有表现力的人物对话,使小说叙事节奏加快,情节更加紧凑。

23. “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这首清丽悠婉、铿锵坚毅的《红梅赞》,被誉为“中国歌剧的里程碑”。全曲虽然一字未写江姐却字字都是江姐;一句未提英雄,却声声赞英雄。请简析小说是如何描写“傲雪红梅”这一形象的。

24. “他们,倒在了祖国西南,黎明前最后的黑暗里。”小说多次出现“暗夜”“黎明”等环境描写(画线句子),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21. D【解析】“但作者抓住其歌声、眼神和关切的话语”错误,没有“话语”,原文说的是“战友的一瞥,胜过最热切的安慰”,没有说话安慰。

22. B【解析】“主要从正面描写敌人对江姐的残酷折磨”错误,应该是从侧面描写敌人对江姐的残酷折磨。

23. ①语言描写。面对敌人的拷问江姐语言斩钉截铁,刚直有力,如“这些都是我们党的秘密,你们休想从我口里得到任何材料!”一句表现了江姐对党忠诚、严守党的秘密的坚定意志。②肖像描写。通过受刑后的江姐“浸满血水的头发”、毫无血色的脸以及“天蓝色的旗袍和那件红色的绒线衣,混合着斑斑的血迹”等描写,表现江姐的坚贞不屈。③侧面描写。通过狱友的见闻与感受正衬江姐,如记忆中“刚被押进渣滓洞的那天,她在同志们面前微笑着,充满胜利信心的刚毅神情”这段描写再现了江姐的革命乐观主义情神。通过敌人的色厉内荏反衬江姐英勇无畏、坚贞不屈。

【解析】语言描写。结合“上级的姓名、住址,我知道。下级的姓名、住址,我也知道……这些都是我们党的秘密,你们休想从我口里得到任何材料”可知,面对敌人的拷问江姐语言斩钉截铁,刚直有力,回答说“这些都是我们党的秘密,你们休想从我口里得到任何材料!”一句表现了江姐对党忠诚、严守党的秘密的坚定意志。

肖像描写。结合“头朝后一扬,浸满血水的头发,披到肩后。”“她的脸,毫无血色,白得像一张纸”“蓬乱的头发,遮盖着她的脸,天蓝色的旗袍和那件红色的绒线衣,混合着斑斑的血迹……”可知,通过受刑后的江姐“浸满血水的头发”、毫无血色的脸以及“天蓝色的旗袍和那件红色的绒线衣,混合着斑斑的血迹”等肖像描写,表现江姐的坚贞不屈。

侧面描写。通过狱友的见闻与感受正衬江姐,结合“江姐沉静、安宁的语音,使人想起了她刚被押进渣滓洞的那天,她在同志们面前微笑着,充满胜利信心的刚毅神情”可知,刚被押进渣滓洞的那天,她在同志们面前微笑着,充满胜利信心的刚毅神情,再现了江姐的革命乐观主义情神。结合“接着,传来一阵狼嚎似的匪徒的狂吼”“魔影狂乱地移动着”“又是一阵令人心悸的泼水的声音”“把她泼醒!再钉!”通过敌人的色厉内荏反衬江姐英勇无畏、坚贞不屈。

24. ①小说开头几段的环境描写,既交代了故事发生时间、地点,又为人物出场渲染了黑暗萧瑟的氛围。同时“暗夜”“夜风”等自然环境的描写暗示紧张的政治氛围。②人物形象方面,“天亮了”太阳升起后的环境描写,渲染了肃杀冷寂的气氛,暗示了政治形势的严酷,侧面烘托革命者英勇无畏的形象。“枯黄了的野草”“落叶飘零”,暗示了白色恐怖中的动荡时局,“光秃秃的树干”展示了革命者的坚贞不屈。③情节方面,“深沉的暗夜”“星光黯淡了,已经是雄鸡报晓的时刻”“刚升起的太阳……”时间推移,景物变化暗示江姐整夜遭受酷刑,狱友们也在“痛苦的关切”中备受煎熬,体现了革命者对敌顽强不屈和同志间的真情。④主题方面,江姐等共产党员身陷黑暗而内心充满光明,体现了他们信仰坚定、意志坚强,歌颂了伟大的红岩精神。

【解析】结合“又一个深沉的暗夜,降临在渣滓洞集中营”可知,既交代了故事发生时间是在一个深沉的暗夜,地点是在渣滓洞集中营;结合“夜风吹来,带着萧瑟的寒意”可知,为人物出场渲染了黑暗萧瑟的氛围。同时“暗夜”“夜风”等自然环境的描写暗示紧张的政治氛围。

人物形象方面,结合“刚升起的太阳,斜射着山坡上枯黄了的野草。远近的几株树木,也已

落叶飘零,只剩下一些光秃秃的枝干。只有墙头上的机枪,闪着寒光的刺刀和密密的电网,依然如故……”可知,太阳升起后的山坡上是枯黄了的野草,落叶飘零的几株树木,光秃秃的枝干,渲染了肃杀冷寂的气氛,“墙头上的机枪,闪着寒光的刺刀和密密的电网”暗示了政治形势的严酷,侧面烘托革命者英勇无畏的形象。“枯黄了的野草”“落叶飘零”,暗示了白色恐怖中的动荡时局,“光秃秃的树干”展示了革命者的坚贞不屈。

情节方面,结合“黑沉沉的夜里,黯淡的狱灯,使他看不清远处”“夜,在深沉的痛苦、担心与激动中,一刻一刻地挨过。星光黯淡了,已经是雄鸡报晓的时刻”可知,“深沉的暗夜”“星光黯淡了,已经是雄鸡报晓的时刻”“刚升起的太阳……”时间推移,景物变化暗示江姐整夜遭受酷刑;结合“在深沉的痛苦、担心与激动中,一刻一刻地挨过”可知,江姐整夜遭受酷刑,狱友们也在“痛苦的关切”中备受煎熬,体现了革命者对敌顽强不屈和同志间的真情。

主题方面,敌人对江姐残酷折磨,毒打,以竹签穿指等,都没能使江姐屈服,狱友吟诵《囚歌》明志抒怀,可见江姐等共产党员身陷黑暗而内心充满光明,体现了他们信仰坚定、意志坚强,歌颂了伟大的红岩精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