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怀德中医世家经验辑要——脾胃病

 虚竹怀远 2022-12-02 发布于湖北

脾胃病

我们业医数百年来,临证颇具特色,尤对脾胃病的治疗有独到之处。赵老认为:脾胃病常以乏力、纳差、胃脘胀痛、呕吐、吞酸嘈杂为其主要症状,但只有抓住脾胃病的关键,临证辨证论治,才能收到较好的疗效。今将其治疗脾胃病的经验整理如下。

1.注重以和为期 对于脾胃病的治疗,赵老认为应以和为贵,以和为期。和是协调、有序、稳定,是对立面的统一,是纳运相互协调,升降相济,燥湿相济。脾胃和才能升清降浊,化生气血,保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不和,就是这种平衡状态被破坏,脾胃功能调节失常而造成的病态。所以在治疗时,我们对老年性脾胃功能低下长期不愈的病人,往往采用东垣补中益气汤、小建中汤、良附丸、桂枝汤加减治疗,而获得较好的疗效。史某,男,50岁,干部。胃脘部疼痛4余年,以隐痛为主伴有不规则疼痛,呈持续性,无呕吐和黑便。近2个月来症状加重,疼痛不止,曾在某医院服胃必治、雷尼替丁等药,症状稍有减轻,但腹胀纳差乏力,右侧卧时,疼痛加重,作上消化道钡透为浅表性胃窦炎,而来求治。察其舌质偏淡,脉弦细。辨证为脾胃中虚,升降失司,治以益气补中,调和脾胃。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建小中汤治之:黄芪30g,党参15g,白术、陈皮、元胡、桂枝各10g,白芍、柴胡各12g,草蔻、升麻、甘草各6g。5剂后,胃脘疼痛明显改善,食纳增进,以原方为主治疗月余,其症消失。

2.强调以通为补 治疗脾胃病,他往往强调以通为用、以通为补的治疗方法,强调脾升则健,胃降则和。脾胃气机升降正常才能维持整个机体消化系统的生理功能正常。胃通则腑通畅,纳运正常。然而通和降的不及都是病态,故胃肠以降为顺,以通为用。在临床治疗中对于胃脘疼痛、呃逆、呕吐的患者,往往采用通因通用之法而获效。如治宋某,女,74岁,1981年9月25日初诊。患者于1980年10月因食板栗过多。嗣后食纳减少,身体逐渐消瘦,曾多次服用消积导滞及利气之药,效果不佳。近日来,形体消瘦,肌肤甲错,自觉咽中有异物堵塞,呕.之则吐,大便干燥,半月1次,小便黄赤,舌尖红、无苔,脉沉细数。我们认为,此乃胃阴不足,痰浊上逆所致,治以益气养阴,祛痰通下,方用通幽汤加减:生地、熟地、牡蛎、白花蛇舌草各15g,麦冬、天冬、石斛、桃仁、红花各10g,沙参、代赭石各30g,升麻、甘草各3g。服药5剂其症减轻,并能进食,大便通畅。续以上方加减服药27剂后,饮食如常而愈。

3.治胃勿忘治肝 叶天士说:“肝为起病之源,胃为发病之所”,我们也认为,胃脘疼痛之症往往伴有肝气横逆之症。究其原因,青年人血气方刚,肝气旺盛,遇事容易激动;老年人年迈花甲,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引起情绪和身体上的失调,往往出现精神抑郁,情绪低落,沉默寡言,气郁日久,则影响气机不畅,而致肝失疏泄。肝为刚脏,体阴用阳,病则侮其所胜,乘胃犯上。另一方面,老年人脾胃运化功能减弱。脾虚中气不足,和降失调,肝木更易乘侮,所以赵老在治疗脾胃病的同时,往往注意肝脏的调治,虽然胃脘痛责之于胃,其病机却与肝脾有关,在治疗上,肝脾同治才能获得较好的疗效。如治赵某,女,47岁。1984年5月27日初诊。主诉胃脘疼痛,嗳气泛酸,胁下胀痛不舒,反复发作3年余,近2个月来诸证加重,甚则恶心呕吐,经服中西药治疗,无明显疗效。曾在某医院作上消化道造影,提示为十二指肠降段憩室伴炎性改变。医生主张手术,患者不愿手术而前来求治,察其舌质红,脉弦,伴有口苦,便秘,认为此乃肝郁化火,痰瘀阻滞,胃失和降所致,治以疏肝解郁、清热祛痰、活血化瘀,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味:柴胡、牡蛎、瓦楞子、丹参各15g,赤白芍各30g,厚朴、青皮、陈皮、桃仁、红花、郁金各10g,山甲、木香、甘草各6g。水煎,日服2次,5剂后,症状减轻大半,食纳增加,暖气泛酸、胃脘胀痛渐轻,以上方续服月余,其症消失。其1985年元月作钡餐复查十二指肠未见异常,至今随访未见复发。

4.六君健脾制酸 吐酸一般多由情感失和,肝火内郁,曲直作酸,一般临床多采用疏肝和胃、苦辛通降之法治之。临床为了加强制酸作用,每用左金丸和牡蛎、瓦楞子、乌贼骨等药,然而上述药适宜于实证吐酸者,对于脾胃虚弱,气机不调,中阳不足,水湿内停之症并非适宜。我们通常采用健脾之法来达到制酸的目的。如治刘某,男,54岁,干部。胃痛反复发作10余年,吐酸纳差,腹胀便溏,乏力,舌淡苔白,脉缓。曾服中西药治疗效果不佳,故来求治。本症是由脾胃虚弱,水湿内停所致,拟以六君子汤加味治之,药用:党参、白术、云苓、陈皮、香附各15g,白芍15g,广木香、甘草各6g,砂仁3g。4剂后,吐酸减,胃痛止,食纳增进,以上方加减,续服10剂而愈。

《景岳全书》云:“脾胃气虚及中年虚弱,而饮食减少,时见吐酸者,宜温补脾胃,以理中汤、温胃饮等之类主之,切不可反用寒凉伤阳之药。”本案刘某已届中年,胃痛吐酸,多由脾亏失健,气机不畅,水湿内停,中阳不振,浊气上逆所致,故治以六君子汤加味,使脾运得健,清阳得升,浊气下降,水湿畅行,而吐酸自解,其方中不用制酸药而吐酸胃痛得治,即所谓治病求本之法也。

5.敷脐以达温中  《理瀹骈文》云:“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我们遵照此法,每用外治法治疗各种内科疾病。对于脾胃虚寒而引起胃脾胀痛、慢性泄泻,常采用敷脐疗法,临床每每奏效。如治谢某,女,43岁,农民。胃脘疼痛20余年,反复发作,遇寒加重,日久不愈,舌淡白,脉沉细,药用敷脐散治之。处方:吴茱萸15g,五倍子30g,干姜、附子、小香、肉桂、白芷各10g。共研粗末,热酒调成糊状,敷于脐部,1周内而愈。随访5年一直未再复发。我们认为:脾胃虚弱,中阳不振,寒以内生。根据《内经》“寒者热之”,治寒以热的用法,参照理中、四逆驱寒建中之剂,选用大量温热香燥之品,作成敷脐散,一集药物温中之力,二借酒的温经散寒之功,两者结合,相得益彰。敷脐散使用方便,疗效可靠,对于虚寒性胃脘疼痛、泻下等证均有良好的效果。

另外,我们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还善用单味药和对药,以增强疗效。如白术配枳壳健脾理气;山药配鸡内金健脾消积;黄连配吴茱萸辛开苦降;柴胡配白芍疏肝养阴。对于顽固性胃痛患者,日久而不愈者,往往口服制马钱子0.2g,每日2次,每能收到较好的疗效。

温馨提示:以上仅供医界同道参考,临床还需谨慎使用。本文部分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