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伯温的“筷子诗”

 一山阿武 2022-12-02 发布于广东

刘伯温初见朱元璋,即兴作首“筷子”诗,短短4句,让朱元璋刮目相看。

民以食为天,对中国人来说,吃,不仅是为了饱腹,更是一种文化。中国人的一日三餐,餐餐离不开筷子的身影。相比于西方16世纪オ开始形成的刀叉文化,中国的筷子文明史显然要厚重得多。

据史料记载,中国人使用筷子吃饭至少已经有3000年的历史了。筷子不仅是中国餐桌上必备的餐具,更是象征着中华文明的一种符号。

方身圆顶的筷子寓意着天圆地方,天长地久。其中,方形为坤卦,圆形为乾卦。坤为地,乾为天,民以食为天,由此而来。

人们手拿筷柄,用筷头夹菜,呈现坤在上乾在下的形势,代表了地天泰卦,和顺通达。

中国人使用筷子时不论“根”,只论“双”,两根筷子称为一双。这是因为在使用过程中,不能单根使用,只能成双配合。一中有二,二者合一,这就体现了中国太极和阴阳的理念。

此外,筷子标准长度是七寸六分,代表了人的七情六欲。使用筷子时主要用大拇指、食指、中指发力,代表了天、地、人三オ之象。

可以说,中国的筷子,每一双都不简单,毎一双都蕴含着中国人的智慧、信仰。

古往今来,关于筷子发生过不少引人入胜的趣事。最著名的当属刘伯温与朱元璋之间的《筷子诗》。

相传,刘伯温当年应邀觐见正在“创业"、“打天下”的朱元璋,到达军营后,朱元璋很高兴,下令设宴款待刘伯温。为了考验这位学士的才干气度,他随手拿起桌上的斑竹筷子,要求刘伯温以“筷子”为题,赋诗一首,当做二人相见的见面礼。

刘伯温思考片刻后,吟诵出了那首著名的“筷子诗”:

一对湘江玉并看,二妃曾洒泪痕斑。

汉家天下四百年,尽在留侯一箸间。

短短四句,饱含典故,韵味十足。

"一对湘江玉并看,二妃曾洒泪痕斑。"前两句借用了远古时期尧舜的故事。相传,尧帝将他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了舜。舜继承帝位后,励精图治,修改历法,惩恶扬善,天下人心悦诚服。但是在一次巡视南方时,不幸病逝于湘江。娥皇、女英听说后,赶到舜的坟墓前哭泣而死,她们的眼泪滴到旁边的竹子上形成了斑斑泪痕。由于她们是死在湘江之间,大家就把二人称为湘妃,此后人们把有泪痕的竹子就成为湘妃竹。刘伯温借用这一典故是为了应和朱元璋手中斑驳的湘妃竹筷子。

汉家天下四百年,尽在留侯一箸间。"这两句借用了刘邦张良“借箸代筹”的故事。《史记.留侯世家》曾记载,汉初,刘邦被项羽的军队困于荥阳。刘邦的下属郦食其就想了一个“强汉弱楚”的计谋。他向刘邦献计,让刘邦分封战国时期六国的后代,让他们孤立楚王项羽,壮大自己。

刘邦举棋不定,趁吃饭时,向张良提起了郦食其的计谋,借以询问张良的意见。张良听后立刻提出了反对意见。情急之下,他一把躲过刘邦手中的筷子,说道:“请让我以这把筷子来为大王筹划。"

接着他借箸(筷子)代筹,演讲天下形势,毎提出一个分封的不利因素,就摆出一根筷子。张良从八个方面力驳郦食其的策略,不一会,手中的一大把筷子都用光了。

刘邦听完分析也立马放弃了郦食其的计策。

张良以箸代筹,运筹帷幄,形象的解释了复立六国后裔的利弊,避免了一次重大战略错误,帮助刘邦成就了两汉四百年的统一大业。

刘伯温借用这个典故,实际上就是以张良自比,他认为自己能够像张良一样,帮助君王实现天下大一统。由此可以看出刘伯温宏大的政治抱负。

这两句诗巧妙地以张良自喻,而将朱元璋誉比为汉代的开国皇帝刘邦。

朱元璋听后大喜,顿感相见恨晚,立马向刘伯温询问平定天下的策略。此后数十年间,刘伯温运筹帷幄,屡建功勋。可以说,朱元璋之所以能力挫群雄,一统中国,很大一部分功劳应归于刘伯温。

而朱元璋也十分尊敬这位功成,经常称赞刘伯温,说刘伯温真是自己的“张良”。

张良以箸代筹,扭转两汉命运。刘伯温以箸作诗,成就大明盛世。筷箸交错之间,天下大事悄然落定。

千年的历史沉淀,赋予了筷子深厚的文化内涵。对于中国人来说,筷子早已不是简单的饮食工具,它是一种文化,一种情怀,浓缩着中华千年的文化内涵。

在今天“吃西餐”、“学刀叉礼仪”的文化侵蚀下,希望每一位中华儿女都能静下心来感受东方饮食文化的魅力。

筷子不仅仅是筷子,我们每日的举手投足间,都凝聚着古人千年的智慧、信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